摘要: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面臨的各項老年問題也愈加尖銳。在各項老年疾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根據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因此,護理人員需要綜合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并綜合性地使用心理學的溝通技巧和理論,給患者帶來積極的心理影響,使其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和臨床治療,從而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本文針對老年人臨床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技巧。
關鍵詞:老年人 心理護理 護理技巧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37-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平均壽命也有了較大的提高,老齡化問題也呈現出了日益加重的趨勢,各項老年人問題也成為了我國現階段較為嚴峻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其自身的身體機能也有所下降,各項疾病的發病率都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些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老年人口正常的生活,給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1.1 自尊心過強。老年人通常希望身邊的人對其表現出足夠的尊重感,特別是老年人的兒孫子女們,更是要充分尊重老年人,一旦身邊人有任何的不尊重的行為或舉動,老年人就會像孩子一樣發脾氣,甚至為不如意的小事而發火哭泣,或是為一些生活中的細微小事而生氣。
1.2 孤獨感和無價值感。老年人隨著其年齡的增大會逐漸減少與外界的接觸和溝通,有些老年人甚至長期獨立居住而出現孤獨感。還有些老年人忽然從較為忙碌的工作單位上退休出來之后,難免會失去生活的目標,加之同事間的往來逐漸減少、自身患者有各種疾病、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老伴去世等,難免會出現無價值感和寂寞孤獨感,因而通常會表現出煩躁、易怒和情緒低落等不良的心理反應,進而導致老年人出現異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尤其是一些深居簡出、愛好較少、興趣孤僻的老年人。
1.3 心理煩躁焦慮。有些老年人因其自身長期患有慢性疾病,且遷延難愈,因而給患者家屬帶來了較大的心理負擔和麻煩。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通常會出現煩躁、焦慮的心理,一般表現為大小便意增加、潮熱感、血壓升高、脈搏及呼吸加快、心悸、睡眠差、坐臥不安、心煩意亂、內心緊張等,有些情況下還表現為怒氣沖沖、暴躁易怒等,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心的小事就會發脾氣甚至哭泣,對生活感到悲觀失望。
1.4 悲觀與恐懼。很多老年人都患有老化性疾病或是慢性疾病,因其行動不便、體弱多病,做很多事情時都會有力不從心感,一旦自身病情加重,老年人就會出現悲觀、消極、恐懼,甚至抑郁和自暴自棄的心理,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疾病治療和生活失去信心,主要表現為厭世、疑病、自責白罪、痛苦聯想增多、主動性語言減少、思維遲鈍、悲觀失望、抑郁寡歡、軀體不適、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信心等,進而影響患者的語言能力、判斷能力、理解力、計算力和記憶力,甚至會出現自殺心理和癡呆狀態等。
2 老年人心理護理技巧
2.1 體貼和理解。老年人患病后在情緒和精神上通常會出現一些異常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精神狀態差、悲觀失望、易怒或情緒急躁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做到周到、體貼和耐心細致,以愛心來打動老年人,以得到老年患者的合作和信任,所以,護理人員要在操作手法和服務態度方面不斷改善,對老年患者表現出更多的耐心和細心,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盡量忍耐患者的脾氣,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舒適的護理環境,多與患者交流,傾聽患者傾訴。
2.2 建立信任感,全面護理,消除患者寂寞和孤獨心理。針對老年患者易出現的孤獨、多疑、煩躁等心理,護理人員要在老年人入院后以積極、關懷、熱情的態度為其提供服務,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重視,從而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慰籍,快速消除老年患者的恐懼感和陌生感,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其中,尤其要注意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開導和安慰,使患者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治療和護理過程。
2.3 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由于不同的老年患者來自于各個不同的社會背景,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工作、家庭和自身性格等都會有較大的區別,所以,護理人員在為老年患者提供服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個性特點,深入到病房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從而全面客觀地了解患者情況,以及會對患者康復和治療造成影響的各項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與合作,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家屬一起,幫助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2.4 充分尊重老年患者的自尊心。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時,要做到不傷害患者自尊心,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各項需要,耐心回答患者問題,認真傾聽患者傾訴,行為舉止要文雅,使用禮貌用語,充分尊重患者,以幫助患者樹立對待疾病的信心,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同時,護理人員還要關注患者的工作經歷、家庭情況、興趣愛好、文化程度等自然情況,和患者交朋友,從而間接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并結合患者的特點給予其鼓勵和關心,在護理中體現其自身價值。
2.5 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時,應以拉家常的方法展開話題,如詢問患者的工作情況、單位同事、家屬和病人的自身情況等,護理人員還要仔細查閱患者的病例,對患者的疾病情況形成全面準確的認識,只有這樣,護理人員才能夠真正了解患者的實際需要。尤其對于老年患者來說,他們通常將護理人員視為自己的孩子一樣,認為其與自己有一定的距離和代溝,而以拉家常的方法開始護患質之間的交流能夠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打消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隔閡。
3 總結
綜上所述,在老年疾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綜合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采取有效的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措施,從而促進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具有甘于奉獻、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同時具有較高的責任感和臨床護理技術,用愛心去幫助和護理老年患者,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尹梅君.心理護理融合治療性溝通方法在老年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醫藥導報,2009(12):83
[2] 董儒華.社區老年人慢性病的心理護理[J].健康必讀,2011(6):117
[3] 李翠華.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溝通技巧[J].中國醫藥指南,201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