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惡心是一種欲吐的不適感,視為嘔吐的先兆。嘔吐是胃內容物或部分腸內容物通過食管逆流出口腔的反射動作,為消化系統疾病常見癥狀之一。兩者可單獨發生,也可先有惡心,繼而嘔吐。目的:討論惡心與嘔吐患者消化內科護理。方法:配合治療對惡心與嘔吐患者進行護理。結論:通過護理可以使患者生命體征在正常范圍內,無失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少、嘔吐減輕或者停止,活動耐力恢復并有所改善。
關鍵詞:惡心 嘔吐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43-02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在消化內科護理工作中,一般情況下患者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有胃、肝、食管、腹膜以及胰腺和膽、網膜、腸膜這一系列臟器的功能性或是實質性的疾病。其它系統疾病與其密切相關,其中病變情況較少的是小腸、腸系膜、腹膜以及網膜疾病。擔任護理工作的人員應該考慮從全方位的整體角度幫助患者恢復病情和維護健康。
通常情況下消化系統疾病出現的癥狀一般有惡心與嘔吐,有的腹痛伴有腹瀉,嚴重的患者有嘔血以及腹脹和黑便。
惡心一般以嘔吐為先兆,是一種欲吐的不適感。嘔吐是人體的反射動作,是部分腸內容物或胃內容物通過食管逆流出口腔的生理現象,是該系統疾病中常見的癥狀。惡心和嘔吐這兩種病理現象是可以單獨出現。一般由于顱內壓增高、藥物引起、前庭障礙以及化學毒物會引發中樞性嘔吐,而胃腸疾病、肝、胰、膽等疾病則會引發反射性嘔吐。此外,心血管或泌尿系系統疾病也可引起患者嘔吐。
1 護理評估
1.1 健康史。詳細對患者進行詢問,其內容重點包括:惡心與嘔吐現象的時間、次數、可能引發嘔吐的誘因,嘔吐物的多少、性狀、是否吃過可能引發嘔吐的食物,需要的情況下將患者的嘔吐物在實驗室檢查。此外患者的精神狀態情況也必須得到充分的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乏力、焦慮、抑郁等情況。是否與嘔吐有關系。
1.2 身體評估。患者是否有腹肌緊張,壓痛或反跳痛,如果有觀察其疼痛的部位以及緊張或疼痛的程度;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是否正常,神志是否清楚,營養狀況和皮膚彈性情況是否良好。同時聽診器判斷腸鳴間的情況。
1.3 在必要的情況下,可利用實驗室對患者嘔吐物進行毒物分析和細菌培養檢查。如果患者的嘔吐量大,那就必須注意其是否有水及酸堿平衡失調和是否有電解質紊亂的情況。
2 常見護理診斷
2.1 有患者大量的嘔吐會使病人身體失水,有可能導致體液不足的危險。
2.2 若患者嘔吐頻率過高也會導致失水,同時致使電解質丟失,影響病人的活動和耐力。
3 護理目標
患者體液在正常值水平之內,恢復患者活動耐力。
4 護理措施
4.1 有體液不足的危險。
4.1.1 病情觀察。觀察患者是否有繼續嘔吐的情況,記錄患者嘔吐次數以及查看嘔吐物的性質和量、顏色、氣味。若出現持續性嘔吐致大量胃液丟失,發生代謝性堿中毒時,病人呼吸可變淺變慢。監測和記錄病人的生命體征直至穩定。若出現心動過速、呼吸急促、血壓降低、特別是體位性低血壓,說明血容量不足,應準確測量和記錄每天的出入量、尿比密、體重,并及時報告處理。動態觀察實驗室檢查結果,例如血清電解質、酸堿平衡狀態。
4.1.2 生活護理。協助病人采取舒適體位,嘔吐后及時給病人漱口,清理被污染的床褥、衣被;使用棉簽、紗布清潔口腔時,注意避免刺激舌、咽、上腭等,以免誘發嘔吐;疑有腸梗阻時,應禁食、禁水并進行胃腸減壓。
4.1.3 用藥護理。遵醫囑口服或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劇烈嘔吐不能進食或嚴重水電解質失衡時,主要通過靜脈輸液給予糾正。口服補液時,應少量多次飲用,以免引起惡心、嘔吐。如口服補液未能達到所需補液量時,仍需靜脈輸液以恢復和保持機體的液體平衡狀態。
4.1.4 對癥護理。嘔吐時應協助病人坐起或側臥位,使頭偏向一側;對昏迷病人盡可能吸盡口腔嘔吐物,避免因不慎將嘔吐物吸入氣道出現窒息。
4.1.5 心理護理。針對體液不足的原因,向病人及家屬介紹如何防止疾病復發,指導病人如何消除或減少誘發因素。
4.2 活動無耐力。
4.2.1 病情觀察。觀察病人有無嘔吐,記錄嘔吐的次數、嘔吐物的性狀。監測和記錄病人的生命體征。準確測量和記錄每天的出入量、尿比重、體重,并及時報告處理。
4.2.2 生活護理。告訴病人突然起身可能出現頭暈、心悸等不適。故坐起或站起時應動作緩慢,以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4.2.3 用藥護理。按醫囑應用止吐藥及其他治療,促使病人逐步恢復正常飲食和體力。
4.2.4 對癥護理。病人嘔吐時應幫助其坐起或側臥,頭偏向一側,以免誤吸。吐畢給予漱口,更換污染衣物被褥,開窗通風以去除異味。
4.2.5 心理護理。關心病人,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鼓勵病人進行日常生活自理活動,必要時給予幫助。
5 評價
5.1 病人生命體征穩定在正常范圍,無口渴、尿少、皮膚干燥、彈性減退等失水表現,血生化指標正常。
5.2 嘔吐及其引起的不適減輕或消失,逐步耐受及增加進食量。能攝入足夠的熱量、水分、電解質和各種營養素。營養狀態改善,活動耐力增加,活動后無頭暈、心悸、氣促或體位性低血壓出現。
參考文獻
[1] 方妙君,邱秀環,孫肇玢.護理程序[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45
[2] 鄒恂.現代護理診斷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