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癥監護病房(ICU)因收治患者病況危重、免疫力低下及各種侵入性操作等原因,使得由細菌感染引發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最為常見。本文通過對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的深入分析,進一步強調了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重癥監護患者護理的重要性。
關鍵詞:重癥監護 下呼吸道感染 原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44-02
醫院重癥感染的主要感染類型以下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這主要與ICU患者病況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以及各種侵入性診療操作有關。此感染病癥不僅延長了患者治療及住院的時間,增加了治療費用,甚至導致患者感染死亡率升高,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還嚴重威脅了病人的生命,影響了醫療護理質量。各種侵入性醫療設備(如各種插管、導管、內鏡、透析裝置和呼吸機等)的反復應用,成為醫院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
1 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1 與病人自身有關。影響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年齡問題,由調查資料顯示,7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發生感染40例,占73.59%,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差,加之基礎疾病多,器官功能逐漸退化,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增高。一般醫院ICU收治的患者以呼吸道疾病及高齡患者居多,這些患者通常伴有病況重、肺功能減弱,織器官退行性變化,機體的防御功能與抵抗力明顯下降等,自身攜帶的微生物作為條件致敬病菌導致感染的發生。
1.2 與ICU入住時間有關。入住ICU時間長短與感染有明顯的關系,一般,住院時間超過3天的患者,感染機率較大;超過8天的患者,感染率達79.25%以上。由于ICU中集合了因各種病因不同程度感染的重癥患者,而ICU患者又來自院內外各科室,常合并嚴重的糖尿病、高血壓、血液病,其他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使機體天然屏障遭到破壞,抵抗力明顯低下,導致交叉感染。加之病況重,長時間使用各種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激素等,使這些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下降,住在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實施搶救性、侵入性操作,如各種插管、導管、機械通氣等應用,易引起常居菌定植改變、微生態環境失衡,從而導致下呼吸道的肺部感染。
1.3 與有創操作有關。有創操作的次數與感染有密切的關系,有創操作的次數越多,感染的機率也就越大。沒有或只有1次有創性操作的患者感染率為36.8%,2次以上有創性操作的感染率為93.5%。對ICU患者實施的各種有創性監測技術如:氣囊漂浮導管、動靜脈留置管、氣管插管、引流管、留置導尿管等均可誘發醫院感染,這種侵入性有創傷口是導致感染發生的直接途徑。
1.4 與醫院感染病原菌有關。G-桿菌占主要地位,銅綠假單孢菌感染59例(18.2%、硝酸鹽陰性桿菌感染14例(5%);條件致病菌已成為重要病原菌,有內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不動桿菌屬感染41例(12.6%)、黃桿菌屬2例(0.4%);G球菌感染出現上升趨勢,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MRSA)感染32例(9.8%);真菌感染比例不斷增高,真菌感染42例(12.9%);另外,大腸埃希菌感染37例(11.3%)。大于2種病原菌混合感染95例(29.4%)。不恰當地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致菌群失調,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引起條件致病感染。
1.5 與空氣、環境污染有關。由于ICU內患者與醫護人員相對集中,從而增加了空氣中的細菌密度,造成空氣污染,若ICU設置不合理,即變成了環境污染,也是導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6 與醫護人員有關。醫護人員的雙手是攜帶病原微生物的載體,由于護士、護工與患者的頻繁接觸,可導致雙手污染,手污染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環節。
2 護理措施
2.1 做好基礎護理。
2.1.1 病情觀察。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痰液的顏色、痰量。對痰量大,顏色呈黃色或綠色及體溫升高的患者,應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
2.1.2 口腔護理。每天進行兩次口腔護理,護理時應注意清潔咽喉處分泌物,可降低口腔內細菌的寄生和繁殖,預防細菌下行引發下呼吸道感染。
2.2 做好氣管護理。
2.2.1 鼓勵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對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定時吸痰,特別要設法促使患者排痰,翻身輕輕扣擊背部可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使痰液快速而充分排出,從而減少下呼吸道感染機率。
2.2.2 定時霧化可促進痰液及時排出。
2.3 做好心理護理。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體溫升高、情緒焦燥等現象,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每個患者的心理活動情況,及時排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之積極地配合治療與護理,以利早日康復。
2.4 強化規范性操作。醫護人員應強化無菌觀念,健全消毒隔離制度,嚴格無菌操作。強調各項檢查操作、護理前后雙手均要清洗、消毒。規范操作檢查避免重復,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嚴格無菌操作規程動作應輕柔,預防感染的發生。
2.5 營養及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是避免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采用靜脈高營養的患者,一定要動態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鼓勵患者自行進食、飲水,保證機體營養,預防返流和誤吸。病人進食后應抬高床頭防止因咳嗽而引起食物返流入肺。掌握好進食與吸痰的時機,進食后30分鐘不宜吸痰。必須吸時,采用半臥位,時間要短,動作要輕以免發生誤吸。一般來說,腸道內營養優于全胃腸外營養,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細菌通過腸黏膜向肝臟和血液移行,并可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預防感染。
2.6 增強醫務人員的院內感染意識。防范院內感染在醫務人員工作中應引起高度重視,這不僅關系到入院后醫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科室負責人對院內感染控制要納入議事日程,組織科內醫務人員認真學習控制院內感染的有關知識,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強檢查落實。對監控人員要進行不間斷技術指導和定期業務培訓,加強對探陪人員的管理,促進醫務人員深刻認識到減少院內交叉感染是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水平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李黎明,張媛媛,王軍芳.《ICU內醫院感染及非抗生素防治策略》,《全國醫院感染護理新進展研討會論文匯編》.2010年
[2] 楊磊.《ICU院內感染防控護理組的建立及作用》,《中華護理學會2009全國醫院感染新進展研討會論文匯編》.2009年
[3] 解晨.《ICU的護理質量控制》,《山東省護理學會重癥護理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