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護理在腸梗阻的應用。方法:對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83例腸梗阻患者實施應用抗菌素、大承氣湯胃管灌注等方法進行護理。結果:治愈69例,好轉11例,無效中轉手術治療3例。結論: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措施,有利于腸梗阻的康復。
關鍵詞:腸梗阻 中西醫結合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49-01
部分或全部的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并順利通過腸道,稱為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1],其臨床特點是腹痛、嘔吐和停止排氣排便,腸梗阻病情多變,發展迅速,??晌<鄙?。本文就我院五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和護理83例腸梗阻患者的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3例患者,男55例、女28例,年齡18-91歲,其中粘連性腸梗阻2例,腸扭轉1例,患者均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法的同時,用復方大承氣湯胃管灌注或直腸灌入,80例治愈(96.3%),其中3例(3.7%)在治療過程中考慮有機械腸梗阻行手術治療。
2 一般護理
2.1 禁食及胃腸減壓。入院后即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及靜脈營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感染,應用抗酸制劑等治療措施。
2.2 中醫藥治療。
2.2.1 主要采用復方大承氣湯,功能是改善腸管血運,減低腸管血管的通透性,減少腸液,有利于梗阻的緩解。入院第二天從胃管給予灌注大承氣湯,胃管注入200ml,2次/日,注入前應抽盡胃內容物,然后閉管3-4小時,灌注中藥的溫度以43-450為宜,此溫度有利于增加腸道吸收,如藥液過涼易引起胃腸不適。
2.2.2 直腸灌入復方大承氣湯200ml,最好將藥液保留在結腸30—60分種,利于腸管吸收。
2.2.3 針刺足三里,自制芒硝袋腹部外敷,有利于腸蠕動恢復。
2.3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建立通暢的靜脈通道,在輸液過程中要嚴密觀察和記錄液體出入量,脫水嚴重且無心肺腎功能障礙者,輸液速度可快些。
2.4 合理應用抗菌素。以預防感染減少毒素的產生,常用的有以抗革蘭陽性桿菌為主的廣譜頭孢菌素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以及抗厭氧菌的甲、替硝唑等。
2.5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定時測量生命體征,觀察腹痛、腹脹、嘔吐和排氣排便等情況,嚴格記錄出入水量,若病人癥狀與體征未見好轉或加重,應考慮有腸絞窄的可能,及時報告醫生,并積極做好術前準備。
2.6 心理護理。按時巡視,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鼓勵關心患者,使其解除焦慮和恐懼心理,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2.7 腸梗阻解除后,可給予流質飲食,漸進半流質,忌油炸、涼硬、辛辣食品。
3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X線示腸腔內無積液。好轉:癥體征明顯好轉,X線示腸腔內少許液平面。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
4 結果
治愈69例,好轉11例,無效轉手術治療3例。
5 討論
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梗阻,使許多病人避免再次手術,復方大承氣湯可以促進腸管蠕動及促進排便,同進能有效減輕腹膜炎癥,一旦急性腸梗阻成立,應盡早使用復方大承氣湯,經驗證明,早用、快用、堅持用,安全度大[2],有利于腸梗阻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15
[2] 隋偉紅,劉欽珍,劉華東.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梗阻120例護理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4,20(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