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傷殘疾病人在傷殘后一時難以接受現實,往往存在復雜的心理問題,會產生消極、抑郁、焦慮,抱怨等心理障礙,在工傷康復過程中需要心理康復來幫助他們走出陰影,適應傷殘后的生活,勇敢的面對今后的人生。
關鍵詞:工傷殘疾 心理分析 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50-01
工傷殘疾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病情,年齡,性格,人格的特點,文化背景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在殘疾過程中的心理反應也不同。傷殘作為一種應激事件,必然引起病人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嚴重地影響著殘疾程度,治療措施的進展以及治療的效果。所以了解病人的心理變化,準確地掌握其心理狀態,對于病人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我們對我院住院療養的其中18例工傷殘疾病人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對策,使其盡早回歸社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人18例,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齡為18—47歲,平均年齡為30.4歲,因四肢外傷造成運功功能障礙13例,脊髓損傷造成截癱者3例,燒傷造成面部及四肢皮膚疤痕變形者2例。
1.2 方法。心理分析:18例病人均接受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結果為焦慮者15例,占83.3%,抑郁者占7例,占38.8%,通過與18例晤談分析病人有以下心理:①悲觀心理。所有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悲觀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的身體恢復功能及對個人前途的悲觀失望,整天唉聲嘆氣。②焦慮心理。擔心自己將來不能象以往那樣工作,擔心自己不能完全康復,會留下后遺癥,不能為家庭、社會創造財富,失去社會、家庭的地位;已婚者擔心被家庭拋棄,未婚者擔心找不到對象。③怨恨生氣。有少數病人對造成自己殘疾的單位憤恨,認為自己的不幸就是單位造成的,甚至向單位提出無理要求或者拒絕出院;或怨恨自己命運不好,怨恨老天爺太不公平,對任何人都很容易發脾氣,抱怨醫生醫術不高,埋怨護士護理不周,討厭伙食太差等。④自卑,自責。部分病人因為面容或肢體變形,從外貌到功能都不如正常人,故不愿與外人接觸,怕別人的眼光,精神異常痛苦。⑤期盼。所有病人都期盼盡快恢復外貌與身體功能,重返社會。
1.3 護理對策。針對病人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對策。做法如下:
1.3.1 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信于病人,尊重病人,同情病人,護理人員在護理康復過程中要主動與之談心,態度和藹誠懇,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給予溫暖,關懷,并且生活上應給予關心和幫助,為病人在康復過程中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
1.3.2 要引導患者通過合法合適的方法發泄心中的痛苦,積怨,苦悶。發泄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組織病人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比如打太極拳,打籃球,棋牌,讀書,看報,上網等,讓病人的日常生活充實,那些自卑,焦慮,悲觀等不良心理自然就遠離了;在病區內播放優雅,輕快,抒情的音樂,讓病人心情歡快愉悅,從而達到病人康復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狀態。
1.3.3 努力培養患者的自信心。醫護人員以滿腔熱情向病人講解病情,讓病人了解相關疾病的知識,以及介紹現代醫學技術和康復技術,以消除病人心中的疑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讓已經有一定康復效果的樂觀型的病人或者成功康復病人現身說法,使患者認識到傷殘情況能夠改善,讓病人看到希望,提振精神,以消除悲觀,消極的心理,積極主動配合康復治療。
1.3.4 幫助病人樹立身殘志不殘精神,堅定生活的信念。組織學習有關古今中外殘疾后對社會有貢獻的和取得成功的名人、偉人的先進事跡的書籍資料,或者觀看影片資料。
1.3.5 我們做好有關工傷康復政策的宣傳,進行醫療康復的同時,有計劃地進行職業康復與社會康復,讓患者減少對今后的憂慮。并且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和科學地評價自己的傷、病、殘程度,積極謀求改善自我行為,根據各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康復計劃,樹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標,并及時對康復效果進行評估,讓病人早日迎接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1.3.6 重視家屬特別是配偶的作用。家屬的陪護是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可以使病人獲得心理慰籍,減輕病人的孤獨感;同時鼓勵和指導家人積極配合病人的治療和護理,讓家人多關心,安慰,激勵病人,幫助病人接受現實,面對現實,勇敢的重返家庭和社會。
2 結果
通過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最終使病人改變了觀念,堅定了信心,18例病人全部成功重返社會。
3 討論
鼓勵患者樹立身殘志不殘的精神,并且利用現代醫學和護理手段,盡早對病人介入康復治療和心理干預,使病人從傷殘后自卑、焦慮和抑郁的心靈陰影中解脫出來,勇敢的面對今后的人生,獲得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康復,讓病人早日走向社會,重新適應社會環境,為社會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創造價值,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 北京醫學院等編《醫學心理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 孫樹菡,毛艾琳.工傷康復的問題與解決.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07,1,4(5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