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72-01
心力衰竭系指心功能改變、心排出的血量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的一種病理狀態。據美國國內的多項調查發現,1%~2%成年人罹患心力衰竭。嚴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多較為復雜,癥狀反復發作,需多次住院治療,不僅浪費了醫療衛生資源,加重了患者家庭經濟負擔,也嚴重影響了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質量。我們社區衛生服務站在2011年1~12月對60例社區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進行社區護理干預,收到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護理。本組患者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24~72歲,平均48歲。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7例,高中24例,初中以下19例。冠心病心衰23例,風心病心衰15例,高心病心衰16例,心肌病心衰6例。
1.2 護理方法。
1.2.1 設立專業護理人員。為每個心衰患者進行登記,建立健康檔案。
1.2.2 患者健康教育。設立健康知識展板,定期更新,發放健康宣教資料,每周舉辦1~2次健康講座,提高患者對心力衰竭的認識。例如:心臟也循環的正常解剖與生理學,什么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病因及預后,心力衰竭對于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影響,加重心力衰竭的危險因子和疾病,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心力衰竭的診斷方法,堅持規范治療的意義。
1.2.3 介紹常用的治療方法。例如心力衰竭治療的主要方法,正確選擇藥物,藥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那些患者需要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了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劑的遞增方法,如何根據體重變化和水腫情況自行調整利尿劑的劑量,什么情況需要即刻就診或增加就診次數,如何與醫生保持聯系。
1.2.4 幫助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例如:注意測量體重和數脈搏,了解合理的飲食結構,限制高鈉食品,限制高脂肪和膽固醇,鉀的重要性,每天攝入液體總量,每天稱體重的意義。如何處理應激,休息的重要性,適當的運動訓練,吸煙的危害,避免流感和肺炎,及時進行疫苗注射等。
1.2.5 飲食指導。營養飲食,主要是少量多餐,食物容易消化,以減少心臟的負荷,并限制鈉鹽,防止水腫,保護心臟。膳食要求如下:①少量多餐。心臟病病人不宜吃得過多,每日總熱能分4~5次攝入,以減少餐后胃腸過度充盈及橫膈抬高,避免心臟工作量增加。晚飯應早些吃,宜清淡,晚飯后不進或少進任何食品和水分。②限制鈉鹽。這是控制心力衰竭較為適當的方法。為了減輕水腫,應限制食鹽,每日約3克以內為宜。③適當限制蛋白質和熱能的攝入。心力衰竭時,每日蛋白質可控制在25~30克,熱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質可加至40~50克,熱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轉后漸增蛋白質和熱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臟的負荷。④應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心臟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環功能減退,胃腸道瘀血、水腫,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進食物應易于消化。開始可用流質、半流質飲食,然后改用軟飯。⑤應供給充足的維生素和適量的無機鹽,如維生素B1及維生素C,以保護心肌。供給適量的鈣,以維持正常的心肌活動。鉀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不足時引起心律失常。用利尿藥時,除補鉀外,還應注意鎂、鋅的供給。
1.2.6 定期回訪。在健康檔案中記錄患者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及其他聯系方式,以便進行跟蹤觀察。在第1個月每周家訪1次,之后保持每2周家訪1次;病情重,心功能Ⅳ級的患者視情況至少每周家訪兩次。并經常保持電話聯系。
1.2.7 雙向轉診。病情輕時在社區治療,病情重時轉至大醫院治療,康復回社區。
2 結果
觀察進行社區護理干預后心衰的復發在入院率,患者對有關心衰知識的掌握程度。將觀察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3 討論
3.1 慢性心衰的預防。
3.1.1 防止初始的心肌損傷。冠狀動脈疾病和高血壓已逐漸上升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因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調脂治療和戒煙等,可減少發生慢性心衰的危險性。除積極控制上述心血管危險因素外,在國內控制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預防風濕熱和瓣膜性心臟病,戒除酗酒以防止酒精中毒性心肌病亦是重要的措施。
3.1.2 防止心肌進一步損傷。急性心肌梗死期間,溶栓治療或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使有效再灌注的心肌節段得以防止缺血性損傷。對近期從心肌梗死恢復的患者,應用神經內分泌拮抗劑(ACE抑制劑或β受體阻滯藥),可降低再梗死或死亡的危險性,特別是心肌梗死時伴有慢性心衰的患者。ACE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藥合并應用可有互補效益。急性心肌梗死無慢性心衰的患者,應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再梗死的危險而有利于防止慢性心衰。
3.1.3 防止心肌損傷后的惡化。已有左室功能不全不論是否伴有癥狀,應用ACE抑制劑均可防止發展成嚴重慢性心衰的危險。
3.2 慢性心衰的預防措施。
3.2.1 祛除誘發因素。控制感染治療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顫動并快速心室率;糾正貧血電解質紊亂;注意是否并發肺栓塞等。
3.2.2 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臟損害的危險性:如戒煙、戒酒,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飲食宜低脂、低鹽,重度慢性心衰患者應限制入水量,應每天稱體重以早期發現液體潴留。應鼓勵慢性心衰患者作動態運動以免去適應狀態。
3.2.3 密切觀察病情演變及定期隨訪。應特別了解患者對飲食及藥物治療的順從性、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及時發現病情惡化并采取措施。
新醫改《意見》,《實施方案》提出,城市居民在社區就能得到有效、便捷的醫療服務。在社區建立健康檔案,根據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情況,由專職醫生和護士給予個體化的健康指導,為患者提供長期規范的治療及有效的藥物指導,從而實現從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預后復發再入院率18.3%,明顯低于干預前的46.7%,患者對心衰有關知識的掌握率由干預前的18.3%上升至干預后的70.6%,說明通過正規的干預使患者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提高患者對心力衰竭臨床早期的體征的警覺性。此種干預模式切實可行,能有效推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區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拓展護理服務空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療費用,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夏泉源.內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8-83
[2] 張秀娟,康乃民,吳凌云.慢性心力衰竭在社區醫院的治療體會.中國全科醫學,2006,(15)
[3] 鄧文清,謝曉培.社區人群慢性心衰患者家庭護理干預模式.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2)
[4] 包小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