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全胃切除術后早期經口飲食的實施及護理體會。方法:對31例行全胃切除術后病人實施早期經口飲食計劃,即由營養師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和合理營養原則將術后每個階段的飲食做成食譜,責任護士在術后各個階段實施飲食管理和護理,觀察營養方面康復情況。結果:31例病人術后測血清清蛋白全部在正常范圍,切口甲級愈合29例,乙級愈合2例,出院時均進食半流飲食,平均住院日為21d;有9例早期進食后出現腹脹,1例出現吻合口瘺。結論:全胃切除術后早期實施經口飲食的護理,可促進病人的康復。
關鍵詞:胃癌 全胃切除術 經口飲食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74-02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為消化道惡性腫瘤之首。全胃切除術是胃癌根治術最常用的術式之一,術后營養支持是極其重要的環節。現總結我科在全胃切除術后經口飲食的一些臨床經驗,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2月—2010年11月我科共行全胃切除術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34歲~76歲。28例主要癥狀為食欲缺乏,上腹不適(疼痛),噯氣反酸,納差,消瘦,貧血,2例出現黑便,嘔吐1例。胃體癌15例,胃底賁門癌8例,胃竇癌侵及胃體5例,殘胃癌2例,全胃癌1例。術前均經胃鋇餐和電子胃鏡檢查后病理學證實,病人癌灶范圍超過一個胃區或癌灶位于胃體且偏大,均在全身麻醉下經腹行全胃切除術,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24例,姑息性全胃切除7例。
1.2 飲食計劃與實施方法。將每階段的飲食做成食譜,由營養師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食物分類為谷薯、水果、蔬菜、豆類、奶、瘦肉(含魚蝦)、蛋、油脂八大類,每天從每類中選1種~3種食物,適量搭配組成平衡膳食,食譜編制遵循平衡膳食和合理營養的原則。
2 結果
31例病人術后經口飲食營養康復情況,術后1周測血清清蛋白全部正常范圍。切口愈合情況:二類切口甲級愈合29例,乙級愈合2例。出院時均進食半流飲食,平均住院日為21d;9例早期進食后腹脹,1例吻合口瘺,其余病人進食后無惡心、嘔吐、腹瀉、無反流性食管炎、無傾倒綜合征的發生。
3 早期經口飲食的護理
3.1 心理護理。胃癌病人除有與其他癌癥病人相同的心理反應外,又因其手術主要影響病人的正常飲食,給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在飲食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的心理狀態:一種是由于饑餓,迫不及待地想進食,并以驗證疾病治愈的感覺,對于此類病人應給予提醒、警告,解釋目前吻合口的愈合情況,控制病人強烈的進食愿望;另一類病人表現出膽小、謹慎,不敢進食,害怕再受痛苦,針對這類病人,解釋營養物質對促進術后身體康復的重要性,鼓勵病人進食。
3.2 各階段經口飲食的觀察和護理。
3.2.1 第1階段(禁食)。該階段處于手術創傷期,吻合口尚未愈合,腸道功能正在逐漸恢復,予持續胃腸減壓,保持胃腸減壓管的通暢,減少腸內容物對吻合口的刺激,減輕腸道張力,預防吻合口水腫及吻合口瘺。此期全部靠靜脈營養供給機體需要。
3.2.2 第2階段(流質飲食)。
3.2.2.1 首次經口進食的指導。腸道功能已恢復,表現為肛門有排氣,病人有食欲。停止胃腸減壓后,第1天飲少量溫水(20mL~30mL),無不適次日可進食流質,進食時護士應在旁邊指導,協助病人采取半臥位,進食不可過急,應緩慢咽下。
3.2.2.2 首次經口進食后的觀察。要嚴密觀察病人進食后反應,如無不適要逐漸增加餐次和進食的量,進食后如出現腹脹、腹痛應減量進食或暫禁食,囑病人多翻身或下床活動,待腸道功能完全恢復后再進食。要耐心傾聽病人進食后的反映,指導病人的應對方式,以助于膳食治療順利進行。31例病人早期進食流質時有9例訴有腹脹,經處理后癥狀緩解,能順利進流質飲食。
3.2.2.3 傾倒綜合征的觀察和預防。傾倒綜合征常在此階段發生,尤以進食流質飲食、甜食或站立進食時更容易發生。表現為進食半小時內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心悸、出汗、惡心、嘔吐等表現,一般予平臥、對癥處理都能緩解。
3.2.3 第3階段(半流質飲食)。
3.2.3.1 半流飲食的實施。流質飲食3d或4d,病人無腹脹等不適癥狀應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階段,半流質飲食早期進食的量要從少量開始,逐日增多,一日三餐正餐外,還應在正餐之間加餐,每日增加餐次2次或3次。進食時應細嚼慢咽,食物盡量切碎燉爛,食物烹調時,應少鹽,忌辛辣,避免油煎煙熏等。食量大的病人要控制飲食的量,避免暴飲暴食,禁喝碳酸飲料,防止吻合口瘺的發生。
3.2.3.2 進食后的觀察。該階段早期重點觀察進食后有無腹痛、腹肌緊張,伴有惡心、發熱、白細胞升高等癥狀。若出現此情況,應立即停止進食,多考慮吻合口瘺。吻合口瘺是全胃切除術后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導致手術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文獻報道,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為3.0%~6.6%,原因與縫合技術不當、吻合口張力過大、組織供血不足有關,在貧血、水腫、低蛋白血癥的病人中更易出現,吻合口瘺一般發生在術后1周左右。做好進食后的觀察,有利于及時發現消化道重建后出現的一些問題,及時處理,促進病人的康復。本組發生吻合口瘺1例,可能與吻合口處張力過大有關,經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等治療后愈合。
3.2.4 第4階段(軟食)。一般從術后第3周開始,病人消化功能恢復正常,各種不適癥狀消失,逐漸進食軟食。此期大多數病人已出院,護士在出院前要做好飲食的指導。90%的病人認為胃切掉了,飲食只進食到半流飲食階段,再也不敢進食米飯或多進食,結果出現了體重不增或下降,甚至出現吻合口狹窄,直接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繁多,目前多采用空腸代胃方式,“貯袋”能很快使病人適應“無胃”情況,迅速提供足夠的儲存功能。
4 體會
全胃切除術病人失去了胃的正常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術后容易引起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又易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腸功能恢復時間長,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及生存質量。術后按制訂的飲食計劃和方法,在各個階段實施飲食護理,做好進食的指導,密切觀察進食后的反應,并做好飲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飲食的順利過渡,防止營養性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病人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