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列腺增生的手術方法很多,除開放手術外,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是泌尿外科學中最常用的技術,已有70余年歷史。盡管有一定的手術死亡率(0.1%一0.3%)和手術并發癥(18%)但TURP與傳統開放手術比較,有較多的長處,是一種安全、有效、對病人打擊小、痛苦少的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前列腺增生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77-01
我院泌尿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150例,現將術前術后的觀察、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結果
本組150例前列腺(BPH)病人,年齡49-78歲,平均68歲。病人多以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尿潴留來診。入院后經詢問病史、直腸指診、B超檢查確診BPH。合并肺疾患者58例,糖尿病29例,慢性腎功能不全者32例。術后住院6-10天,平均7天。所有電切術后病人均能自解小便,5例患者拔出尿管后排尿費力,經再次留置尿管后,癥狀解除,2例出現尿失禁現象,提肛鍛煉3-6月后治愈。
2 術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前列腺增生癥病人多是老年人,大多數患者對即將進行的手術恐懼不安,精神壓力較大,具體表現為性情暴躁、情緒低落,遇事主觀、多疑,休息睡眠差。因此應及時向病人及家屬進行心理護理,講解手術醫生、術前應注意的事項,介紹病區環境,戒煙酒,減少術后咳嗽,成功病例介紹,講解列腺電切術與既往開放手術比較,無腹部切口、出血少、住院時間短、痛苦小的特點,向病人講解BPH病因癥狀及誘因、體征、手術指征、藥物治療等,解除病人緊張恐懼心理,使之能積極配合治療。
2.2 術前準備。病人入院后做各項常規檢查。對尿潴留患者及時進行導尿術,伴感染者積極控制原發病,積極治療使之能耐受手術。術前一天做好術前各項準備,皮膚準備、交叉配血、術前晚清潔灌腸,術日晨禁飲食,數前30分鐘常規應用鎮靜劑及呼吸道分泌物,更換手術衣褲。
3 術后護理
3.1 心理護理因老年病人耐受性差,術后膀胱沖洗、膀胱痙攣的出現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適及恐慌不安,及時安慰體貼病人,向病人講解電切術后常見癥狀,并給予對癥處理。實踐表明,心理護理對恐懼和焦慮情緒的調節控制有積極作用。舒適護理是護理活動加上舒適的研究,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
3.2 生命體征監測。密切監測血壓、脈搏、呼吸,每小時監測一次,平穩后每2小時監測一次,如血壓過高,及時通知醫生對癥處理,使血壓維持在90-105/60-90mmHg。如發現病人血壓下降、呼吸增快、脈搏細數、神志淡漠,應立即給予氧氣吸入,抗休克治療,監護血壓至正常水平。
3.3 尿管的護理。病人臥床翻身時注意勿使尿管脫落、扭曲、壓迫、堵塞及尿液逆流。若尿道外口有溢血、滲液情況,及時更換局部敷料,科每日兩次用胺爾碘擦拭尿道外口,每日更換引流袋一次,嚴格無菌操作,囑病人不要過度牽拉尿管,以免氣囊破裂引起尿管脫落。
3.4 膀胱沖洗的護理。根據引流液的顏色調整沖洗速度,通常用生理鹽水或0.02%呋喃西林液沖洗膀胱,如引流液清亮,可減慢沖洗速度。沖洗液過快,可引起膀胱負壓增加,刺激交感神經,使其興奮性增加,血中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多,因而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同時對呼吸中樞產生反射性刺激致呼吸加快,如病人出現程度不同的尿液自管周外滲,膀胱憋脹感,下腹痙攣性劇烈疼痛,有急切的排尿感,沖洗液流入不暢,甚至反流,引流液色鮮紅,提示膀胱痙攣的發生。護士應在床旁安慰體貼病人,囑病人深呼吸,加快沖洗速度,以防凝血塊堵塞引流管,可擠壓引流管,促使血凝塊排出,或用注射器加壓膀胱沖洗,將引流管周圍的血塊沖碎,反復沖洗直至沖洗液澄清為止。
3.5 拔管后護理。術后48小時膀胱沖洗無血性液流出,引流液澄清,活動后無出血,可適當減慢滴速直至停止沖洗,可試行拔管。拔管后注意觀察病人排尿情況,多數病人拔管后出現短暫尿道刺激癥狀,囑多飲水,保持會陰部及尿道外口清潔。拔管后囑病人早期下床活動,動作輕柔。如尿液失禁,指導病人做提肛運動,勤換內衣褲,局部清潔干燥,防止感染。
4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后定期回院復診,戒煙酒,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蜂蜜等,防止便秘發生;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呼吸道感染,以免咳嗽引起腹壓增高。不要做騎跨動作,不要坐軟凳及沙發,以免前列腺窩出血。保持會陰部清潔,勤洗澡、更換內衣褲,注意排尿情況。如發現排尿異常,出現尿急、尿頻、尿痛、尿中帶血、排尿困難等及時與醫生聯系,及時來醫院接受檢查、治療等。
參考文獻
[1] 丁炎明,孫燕.實用泌尿外科護理及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張立國,劉曉偉,于曉磊.前列腺切除術后膀胱沖洗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4):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