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為道教針法之經典,以其取穴簡練,針刺便捷而廣為應用,但歌訣中所含道家思想的實質鮮有人探討,天星十二穴歌訣的諱莫若深的北斗真機多有不解,本文從道教經典中探討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實質。
關鍵詞:馬丹陽天星十二穴 道教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90-02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首載于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原為《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代徐鳳撰《針灸大全》上刊載時增加了太沖穴,成為現在的十二穴歌,總訣是這樣寫的,“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環跳與陽陵,通里并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現代研究對歌訣是否為全真道人馬丹陽所著仍有不同觀點,但其治療方法卻內含著道家針法的意旨,筆者生于山東省平度市,為全真教王重陽之孫王抱玄歸真之處,又是董氏奇穴董景昌師公之祖籍,筆者結合家傳全真道書,試論馬丹陽十二穴之實質。
1 何以開徹金鎖
全真祖師王重陽曾作詩《金關玉鎖訣》,曰“提金精上玄者玄為金關,緊叩齒者為玉鎖”。故名“金關玉鎖”。大抵言叩齒存神,咽津服炁,保養精血,培丹田氣,以祛病保身之法。因此金鎖亦即養神修真之訣,古代堪輿之術亦有“金關玉鎖”之說,乃指天機由玉匣存之,金鎖固之,即沒有刻本,以言傳心授而流傳,故亦稱“過路陰陽”。天星十二穴歌訣中“金鎖教開徹”,其真實之意應為找到袪疾強身的秘密。
2 何以天星命之
古人認為地上的自然季節轉換與天穹中的日月星辰位置變化有直接的關系,世間的時令變化受制于天文,日月星辰也就成為人們確定時間流轉的重要參照物。上古的顓頊依據天文,制定歷法,所謂“裁時以象天”,確定孟春為歲首,這就是后世傳說的顓頊歷。堯舜時代,更注重天文的時間指示意義,《尚書·堯典》載“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人們以太陽的視運動確定“日”的輪換,以十日為一旬。因此“天星”命名,意為取穴應與時辰相關,亦即相當于現在我們針灸應用的“子午流注開穴”、“飛騰八法”等。
3 北斗有何真機
道教奉北斗七星為神祗,傳世有《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特述其神格;《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北斗是天的正中,萬星萬氣都跟著他旋轉,布梵氣于三界,萬物得以生長,北斗七星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災度厄之力。北斗之真機又在人體內的何處呢?道教認為人體膻中、天目、泥丸、夾脊、命門、丹田、海底等七個關鍵穴位是聚集人體元氣的重要穴位,亦成為“本命七星燈”。其中全真教龍門內功就與這七個穴位息息相關,為養生之密宗。道家經典《性命圭旨》中就著重指出“夾脊”可“透混元,而直達于命府”。這里要指出的是此“夾脊”,非“華佗夾脊”,乃“三宮九竅”之一的“夾脊竅”,與“膻中”前后相對,相當于“靈臺”位置。下面將這七穴做一簡單介紹:
膻中,又稱“上氣海穴”,為心包經之募穴,八會穴中的“氣會”,屬任脈穴。《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素問·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白天的時候,魂魄皆藏于心中,胸腔之內,膻中兩側有神封、靈墟、神藏三穴;到了夜間,魂入血,藏于肝休眠,魄司職,藏于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戶,肝俞旁有魂門。道家細分三魂:胎光、爽靈、幽精,七魄的具體名稱是:尸狗、伏矢、雀陰、蠶賊,非毒、除穢、臭肺。道家認為:三魂為善,七魄主惡。人的善念是由三魂所主,而惡念則是七魄生起,牽扯作惡,故曰“善惡由心”,亦即膻中為魂魄所居之處。
天目,印堂穴,即“上丹田”,又稱祖竅穴,也叫山根,還有稱作鼎的,屬督脈穴,道教認為其位置在兩眼正中鼻根盡處向內一寸的空間,祖竅在丹道修煉中占有重要地位。《入藥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上鵲橋在印堂、鼻竅處,一虛一實;下鵲橋在尾閭、谷道處,亦一虛一實。在面相學中稱“命宮”,這是看人相的最重要的部分。
泥丸,又稱“泥丸宮”。即上丹田。其穴為百會,在頭頂正中。運周天火候,緣督后升至泥丸止;循任前降自泥丸始,以收還精補腦之功。《黃庭內景玉經》:“泥丸百節皆有神。”陳櫻甯《黃庭經講義》:“雖周身百節皆有神,惟泥丸之神為諸神為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當中央方圓一寸處,乃百神總會。修煉家不必他求,但存思—部之神,己可享無窮之壽。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別處,而居腦中。泥丸夫人,即腦室中央之神。”《道樞·平都篇》:“丹田之上,辟方一寸,是為玄丹之宮,腦精泥丸之魂宮也。夫腦者,一身之靈也,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也。夫能腦中圓虛以灌真,萬穴直立。千孔生煙,德備天地,混同大方,故曰泥丸。泥丸者,形之上神也。”
夾脊:靈臺穴,《晉書·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靈臺;觀臺也,主觀云物、察福瑞、候災變也。”意為:靈臺星三顆,位于明堂之西,神的精明叫做靈,四面方正高大的建筑叫做臺,掌管觀測云氣物候,察看祥瑞,占候災害變異。
命門:《道樞·黃庭篇》云:“命門在臍下一寸三分,名曰玉環,身為下丹田。”《皇極闔辟仙經》:“命門一竅,即臍后一寸三分,天心是也。一名神爐,又名坤爐。而息之起、息之止在此一穴”。
丹田:關元穴,臍下三寸。《金丹大要》:下丹田在臍之下,方圓四寸,一名太中極,又名太海。它能運轉、儲存真氣,又系任督二脈等氣運行的氣點,故為內丹家所重。丹田一名,較早見于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后《黃庭經》也有“回紫抱黃入丹田”之說,《抱樸子·地真》把丹田分為上中下,后為內丹家繼承發展,作為內煉的重要部位。另外《太上老君中經》卷上稱丹田者,人之根也,精神之所藏也,五氣之元也,赤子之府,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主生子合和陰陽之門戶也。在臍下三寸,附著脊膂,兩腎根也。丹田之中,中赤左青右黃上白下黑,方圓四寸之中,所以在臍下三寸者,言法天地人。天一地二人三時四,故曰四寸;法五行,故有五色……丹田名藏精宮,神姓孔,名丘,字仲尼,傳之為師也〞。此為存思方術所說之丹田部位及形態。
海底:會陰穴,又稱陰蹺穴、生死竅、海底輪等。北宋道士張紫陽特別重視此穴的功效,他在《八脈經》云:“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尻脈周流,一身貫通。和氣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里花開。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康強,容顏返壯。在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后,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氣之根,產鉛之地也。”道教龍門派千峰老人趙避塵所著《性命法訣明指》一書,則詳細介紹了開通奇經八脈的十個步驟,其每一步驟都圍繞海底為核心進行,使氣沿八脈上下、前后運轉,故稱海底為八脈之總根。
4 為什么是十二穴
《周易參同契》曰:修丹之道,與天運循環、陰陽往復之例是相同的,所以它的氣數在律正合十二管,在歷正合十二月。而每月的節令以五日為一候,正是六候。六候之中,前三候為金,后三候為水,用以調合營衛補氣補血,為之經。而一日之中,朝進陽火,暮退陰符,自屯蒙需訟以至既未,為之緯。如此逢月逢日,有經有緯,好象每日奉著值符使者的命令。因此后來在道教思想的介入下,體現天人之相應,在天星的基礎上配用“十二地支”,而在十二地支基礎上將時辰醫學與經絡結合,也逐漸衍生成為今天的“子午流注開穴法”,因此天星十二穴也必與時辰關系密切。
5 為什么加太沖穴
原載天星為十一穴,今加太沖成十二穴。太沖,亦作“太虛”,指一種極其調和的精神狀態。《奇經八脈考》中記載:“王啟玄曰:腎脈與沖脈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沖。”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和原穴,偏于補血、調血,其與合谷合稱為“四關穴”,谷、太沖二穴相配堪稱經典配穴,兩穴一陰(太沖)一陽(合谷),一氣(合谷)一血(太沖),一臟一腑,一升一降,是一組具有陰陽經相配,上下配穴,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處方。因此加太沖以上下相應。
6 十二穴之奧秘
十二穴中均為四肢穴位,其中足三里、內庭屬足陽明胃經;曲池、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委中、承山、昆侖屬足太陽膀胱經;太沖屬足厥陰肝經;環跳、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通里屬手少陰心經;列缺屬手太陰肺經。上肢穴4個,下肢穴8個。十二穴臨床應用中主要為“擔截法”,亦即配穴方法,其方法類同“子午流注開穴法”,包括上下配穴和左右配穴,同時結合“北斗七穴”,無論是按時取穴,還是定時取穴,其開穴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必須按照日、時以選擇穴位,否則便達不到預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