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03-02
變態反應性鼻炎是因為機體對空氣中的某些物質敏感性增高所致,臨床上經常以打噴嚏、流清涕、鼻塞、鼻癢為主要癥狀。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問題加重,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增高等原因,人群中各種各樣變態反應性鼻炎的發病率遠遠高于以往。近3年來,筆者采用內服扶正益氣、溫陽脫敏的中藥,外敷白芥子敷貼膏祛風化痰、活血脫敏的方法進行治療,較單純的西醫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將近3年臨床上所遇到的81例常年變態反應性鼻炎患者(根據1997年(海口)全國鼻科學學術會議修訂的《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選擇病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齡25~54歲。平均43.3歲,其中47.9%有家族史,對照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24~56歲,平均42.8歲,病程1~11年,平均3.8年,其中52.8%有家族史。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所有患者均為常年性發病,有打噴嚏、流清涕和鼻黏膜腫脹等臨床表現,1年內發病日數累計超過6個月,每日發病時間累計超過30分鐘,病程1年以上。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每日內服益氣散寒通竅湯,配合穴位敷貼膏治療。內服方藥組成:黃芪、黨參、甘草、當歸、蟬衣、蒼耳子等。再根據臨床癥狀及檢查結果隨證加減。若清涕滂沱者加訶子、烏梅等以斂酸止涕;若狂嚏難止者加雙鉤藤、五昧子等以祛風解痙,補腎納氣;若鼻塞嚴重者加路路通、菖蒲、防已等以疏風行水通竅;若病程已久鼻黏膜呈紫灰色者加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尾等以活血通絡。若脾肺之氣弱,衛表失固者合玉屏風散以補益脾肺之氣,益衛固表。急性發作期伴有感染、鼻塞、黃涕者合桑菊飲以清熱脫敏。風寒表證合桂枝湯+縮泉丸(益智仁、烏藥、山藥等)而獲效。每日1劑,水煎服,6劑為1個療程。外用敷貼膏組成:白芥子50g,細辛20g,延胡索10g,甘遂20g,鵝不食草20g,姜汁、蜂蜜適量,麝香少許。制劑和用法:以上藥物共研為細末,再以姜汁及蜜糖適量調藥粉成為糊狀,然后取少許壓制成1cm2大小的藥餅,使用時在藥面上撒少許麝香細末。用法:在夏季三伏天之初、中、末伏各1貼貼敷于穴位。初伏貼于百勞、肺俞、膏肓俞,用膠布固定,貼6~8小時取下藥餅;中伏貼于大椎、風門、脾俞,貼4~6小時取下;末伏貼大杼、肺俞、腎俞,貼3~6小時取下。以上除大椎穴外,均貼雙側穴位。對照組口服息斯敏10mg每日1次,呋麻滴鼻劑2g每日2次滴鼻,14天為1個療程。
2 結果
治療組顯效24例,有效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7%,2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變態反應性鼻炎屬中醫“鼻鼽”范疇,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頗不一致,但都認為本病的發作與外界因素有密切關系,其病位在肺,與脾腎密切相關[1]。其病因病機多為氣陰不足,藩籬失職,或肺虛氣怯,或脾陽不振,或腎陽不足,以致內無溫養臟氣之火,外乏抵御細芥之力,異氣外邪乘虛而入發為本病。該病表在肺,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系,故以益氣溫陽、扶正固本組方,根據臨床癥狀靈活用藥,內服方中的黃芪、黨參、當歸、五味子、甘草益氣固表而扶正,烏梅、蟬衣、僵蠶、防風、蒼耳子、辛夷收斂止鼽而抗敏。現代醫學認為變態反應性鼻炎是lgE介導,T細胞依賴肥大細胞啟動并以嗜酸細胞浸潤為特征的鼻變態反應性炎癥。筆者依據中西醫對本病機制的分析,著重通過提高患者機體免疫能力,增強抗過敏能力,以求達到治本的目的[2]。據藥理研究發現,甘草、烏梅、桂枝、辛夷具有抑制過敏遞質釋放作用,黃芪、黨參、五味子、甘草、當歸具有調節淋巴細胞功能,上調IH-1通道的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和r-干擾素,抑制過敏炎性反應,臨床發現通過調節恢復患者體內平衡機制,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改變過敏體質,從而可以達到從根本上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目的。另外還配合外用白芥子敷貼膏貼穴位進行治療,在夏季特別是三伏天,人體的經絡處于一年中最佳的暢通形態,經歷體表的穴位敷貼,是調養人體陽氣的最佳時機。冬病夏治是以《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圣人春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為實際依據的一種治療方法。穴位敷貼是一種運用中藥經歷經絡氣血的運轉到達相關臟腑以溫化寒痰補益陽氣。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中藥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經穴皮膚吸收藥物的主要途徑:一透皮吸收。二是水合作用。敷貼藥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藥物的透過率。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藥物,多含揮發性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貼敷方中的白芥子有辛散利氣、溫肺祛痰、通絡止痛之功效;細辛辛溫歸肺胃經,可散風寒、通鼻竅,能上行于頭面而善通鼻竅;延胡索能活血、行氣、止痛,本品秉辛散溫通之性,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甘遂性苦、甘、寒,有毒,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功;鵝不食草辛溫、散內寒、通鼻竅。上藥打成細粉,諸藥合用達到祛風化痰、活血脫敏、內外夾攻、標本兼治的效果。此療法避免了西藥難以治本和不良反應大的不利因素,在臨床上運用取得了較單純西醫治療佳的明顯療效。
參考文獻
[1] 丁淑華,嚴道南,張民慶.五官科病實用方[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71
[2] 鹿道溫.鼻炎與哮喘中西醫最新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