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用鎖定加壓鋼板及普通鋼板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療效比較,以提高治愈率。方法:22例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隨機分為2組,A組10例采用切開復位普通解剖型接骨板內固定;B組12例采用切開復位鎖定加壓接骨板內固定治療。結果:22例均獲得隨訪,時間6月—2年,A組10例按期愈合,按照Carland and Wer1ey評分方法評價腕關節功能:優5例,良3例,差2例。B組12例按期愈合,按照Carland and Werley評分方法評價腕關節功能:優10例,良2例。結論: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采用切開復位鎖定加壓接骨板內固定治療療效明顯較切開復位普通解剖型接骨板內固定要好,固定可靠,術后較早功能鍛煉,骨折愈合時間縮短,可以減少腕關節僵直、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 鎖定加壓接骨板 解剖型接骨板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14-01
橈骨遠端骨折是常見的骨折之一。我科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手術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22例,采用切開復位普通解剖型接骨板內固定或切開復位鎖定加壓接骨板內固定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齡36—76歲,平均62歲。均為閉合性骨折,按AO分型,B2型4例,B3型8例,C1型8例;C2型2例;合并尺骨莖突骨折14例,高血壓10例;16例因手法復位失敗后采用手術治療。受傷時間2小時至12天。受傷至手術時間1—12天。
1.2 手術方法。臂叢麻醉生效后,患者仰臥位,采用掌側縱形或“S”形切口,注意保護正中神經。如骨折波及關節面,則需切開腕橫韌帶及關節囊,充分顯露骨折處及關節面,將骨折復位,一定要恢復橈骨的長度及關節面的平整,注意糾正掌傾角和尺偏角。對于因壓縮骨折,在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時,會出現干骺端骨質缺損,則需取自體髂骨植骨或同種異體骨植骨。如骨折不穩定,先用克氏針固定,選用合適的普通解剖型接骨板或鎖定加用接骨板固定。被動活動腕關節,查看骨折固定的穩定性。如粉碎嚴重,固定不甚可靠。可給石膏外固定。沖洗創口,放置皮片引流,逐層縫合關閉傷口。術后常規預防感染,給消腫治療。術后抬高患肢。對固定可靠的,術后第2天開始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不穩定的,石膏外固定4周后開始功能鍛煉。
2 結果
22例手術均順利。均獲隨訪,時間6月—2年,A組10例按期愈合,按照Carland and Werley評分方法評價腕關節功能:優5例,良3例,差2例。B組12例按期愈合,按照Carland and Werley評分方法評價腕關節功能:優10例,良2例。
3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是常見創傷。患者常常系直間或間接暴力所傷,骨折呈橫形粉碎性。在治療原則上應爭取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但對于小斜形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手法不能復位或復位后再移位,或者關節面不平整的骨折,則需手術治療。手術必須使關節面平整,糾正掌傾角及尺偏角。對于有骨質疏松的患者,往往有骨質壓縮,在整復關節面時,會出現骨質缺損,一定要進行植骨,否則會造成關節面塌陷或橈骨高度丟失,影響腕關節功能。
橈骨遠端骨折在內固定的選擇很多。我科在2005—2008年一直用普通解剖型接骨板,2009—2010年則用鎖定加用接骨板固定。鎖定加用接骨板具有鎖定及加用雙重功能,與克氏針及普通解剖型接骨板比較,具有很強的抗拔出能力,有效的防止內固定松動。更適合老年人并骨折疏松的患者,使患者能早期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有效的防止關節僵直、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