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血液標本采集過程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方法:分析臨床血液標本采集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如采血時間、采血部位及方法、采血體位、標本放置時間、抗凝劑及溶血,提出改正方法。結果: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多種因素對結果的準確性都可能產生影響。結論:血液標本采集過程的不同對臨床檢驗結果產生明顯影響,應注意采取正確的采血方法,以減少試驗誤差。
關鍵詞:血液標本采集 檢驗結果 影響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17-02
血液標本的采集過程是保證標本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影響檢驗結果的重要因素。而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除了靠檢驗的保證外,也需要受檢者及護理人員的配合[1]。護理人員采集的標本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對臨床上常出現(xiàn)的標本采集質量問題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4月~2011年1月我市門診或住院患者的血液標本318例,由護士抽血,護士或護工送達檢驗科,檢驗工作人員接受標本并嚴格按照試驗要求驗收標本,核對患者信息等。標本所涉及檢驗項目包括生化、免疫、常規(guī)等。觀察不同的采血時間、采血部位及方法、標本溶血以及送檢時間等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2 結果
經(jīng)統(tǒng)計不合理的檢驗結果有11例,占標本總數(shù)的3.5%,其中標本采集(采血容器、采血時間、抗凝管的正確運用、混勻情況、標本與患者信息、采血量)等方面的誤差導致的不合格標本6例,占54.5%,標本送檢過程(及時、快速、低溫)導致的誤差3例,占27.3%,抗凝血標本中有凝塊1例,占9.1%,溶血1例,占9.1%。
3 討論
3.1 采血時間的影響。采血一定要保證檢驗質量。正常情況下應禁食8h后空腹采血,一般是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于臨床生化檢查。可避免飲食成分和白天生理活動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同時因每次均在固定時間采血也便于對照比較。一些特殊疾病的血液標本采集需要掌握特定的時間點:檢查微絲蚴需要在半夜喚醒后采標本、瘧疾患者應在寒戰(zhàn)發(fā)作時采血、行血培養(yǎng)檢查時宜在患者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前采集、心肌梗死的主要標志物肌鈣蛋白是在3h才開始升高,11~24h達到高峰。此外,三酰甘油、Vit D等還可有季節(jié)性變化,婦女體內激素水平會隨著月經(jīng)周期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對標本采集時間也有嚴格的時間要求。進行治療藥物監(jiān)測時,更需注意采血時藥物濃度的峰值和低谷。此外在肢體單側靜脈輸入特定物質后應在該物質靜脈滴注后2h或在靜脈滴注的對側手臂抽血檢查。
3.2 采血部位及方法的影響。應采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采血時最好不用止血帶,若必須使用時可以在針頭刺入靜脈后的短時間內放松止血帶,等待數(shù)分鐘后再抽血。①末梢循環(huán)采血:成人常在指端、嬰幼兒可用拇指或足跟,燒傷患者可選擇皮膚完整處采血。采血部位應無炎性反應或水腫。采血時穿刺深度要恰當,切忌用力擠壓,以免組織液混入血液,使血液易于凝固和稀釋,出現(xiàn)不客觀結果;②靜脈采血:嬰幼兒在頸部外靜脈采血。采血所用注射器和容器必須清潔、干燥,抽血時避免產生大量氣泡,抽血后應先拔除針頭,將血液沿容器壁徐徐注入容器中。真空管采血時則按其要求,進行血小板功能檢查時,注射器和容器需先經(jīng)硅化處理,以防止血小板接觸玻璃器皿被激活。商品化采血管已經(jīng)硅化處理。細胞培養(yǎng)的標本要采用無菌技術,防止污染;③動脈采血:多在股動脈穿刺采血,也有用肱動脈后橈動脈。采得的血液必須與空氣隔絕,切不可漏氣,立即送檢。
3.3 采血體位的影響。直立時,靜脈滲透壓增加,水分子快速從心血管系統(tǒng)向組織間質轉移,蛋白質、血細胞、膽固醇、三酰甘油等大分子物質不易透過血管壁而濃縮。從臥位到立位,各種成分逐漸增高,結果誤差較大,故應引起采血人員的注意,減少試驗誤差。
3.4 標本放置時間的影響。血液離體后,可產生以下一些變化,如部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使血糖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升高;氯離子從細胞內向血漿移動等變化而影響檢驗結果。因此血液標本采集后應盡快送檢和檢測。微生物檢驗的血標本采集后應立即注入血培養(yǎng)皿中送檢,防止標本污染。
3.5 抗凝劑對檢測結果的影響。采用全血或血漿標本時,采血后應立即將血液標本注入含適量抗凝劑的試管中,并充分混均。測定紅細胞壓積應使用肝素抗凝,以EDTA管采血時,隨著時間的延長和管壁EDTA的濃度變化,血細胞的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用于血培養(yǎng)的標本采集后向管內注入適量含有枸櫞酸鈉抗凝劑的培養(yǎng)液后再送檢。在采集抗凝標本時一定要嚴格遵照操作規(guī)范,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血沉標本按1∶4,凝血四項按1∶9進行,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3.6 溶血對結果的影響。血球通過過細的細針容易造成溶血,不完全干燥的試管也可改變滲透壓從而引起溶血,故不能使用比21G細的采血針且容器必須干燥,采血速度應均勻,不要抽太快,使用真空采血器采血時,應采用合適的負壓;使用注射器采血時應將注射器內的血液分注到各個試管中時注意拔下針頭沿管壁慢慢注入,剩下的氣泡不要注入試管內,使用真空采血器采血時,往采血管內注入血液時打開試管帽;23G以上血液通過過細針頭壓力過大,應使用21~22G的采血針;使用負壓大的采血管采少量血時,要選擇合適的采血管并按規(guī)定的量采血,如果沒按規(guī)定的量采血時,請打開一下試管帽,放掉負壓;運輸過程中,震蕩也可產生溶血,故顛倒均勻后,不能劇烈震蕩;離心過度容易導致溶血,采血后的標本請輕放避免將標本置于干燥的地方,注意離心的時間以免過長,避免殘留負壓。
參考文獻
[1] 劉蘭平,李芳,等.護理人員抽血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
[2] 王開軍.血液標本采集過程對檢測結果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
[3] 宮琦玉.談血液標本采集對檢驗結果的影響[J].醫(yī)學檢驗,2009(16)
[4] 崔明.血液標本采集的分析前影響[J].中國試驗診斷學,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