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靜外靜脈穿刺成功率高,適合我科有精神癥狀躁動、昏迷及重癥監護患者,因穿刺時不需麻醉及試針,患者受創傷程度小,并發癥少,易于操作。熟悉靜脈穿刺者,經示教講解后,均能迅速掌握其穿刺方法。一般患者頸外靜脈充盈,血管無特殊變異,穿刺均能成功。
關鍵詞:頸外靜脈 靜脈導管 應用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21-01
為了更好地配合醫生臨床用藥輸液治療,我科對昏迷、躁動、有精神癥狀及長期輸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患者,采取了頸外靜脈穿刺置管。自2008~2011年開展了180例,其中男86例,女94例,年齡16~88歲,留置1~56天。
1 操作方法
1.1 我們選用德國進口一次性靜脈導管(生物材Vialon,靜脈炎發生率為24%;聚四氟乙烯Teflon,靜脈炎發生率為49%)[1]進針點選擇左、右側頸外充盈的靜脈。
1.2 患者取仰臥位,頭后仰15°角,亦可在肩下置枕墊,頭轉向置管對側。
1.3 選擇患者左側或右側充盈的頸外靜脈上1/3處為進針點,常規消毒,先于鎖骨上壓迫頸外靜脈,使其充盈,但不能用力過大,防止患者發生意外。操作者必須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進行,用導管導管穿刺連接盛有2~3ml生理鹽水的注射器,按靜脈走向15°角進針2.5~3.5cm,抽吸見有靜脈血后停止進針。把注射器內鹽水及抽回的血緩慢推入靜脈,觀察血管周圍是否有腫脹,液體外滲。確定穿刺成功后,撥出注射器及金屬穿刺針芯,固定好穿刺針外鞘,迅速將無損傷帶有金屬導絲導管從外鞘針腔內送入靜脈,一般留置體內長度為15~25cm,撥出導引鋼絲,接鹽水注射器再次抽取抽吸,見有回血,再次推入靜脈,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如不通暢,可撥出導管1~2cm,再次抽吸推入生理鹽水至暢通為止。連接肝素帽及輸液器,進針點消毒,涂以抗生素藥膏,覆蓋無菌敷貼,膠布固定。對于長期保留者,給予隔日針眼處常規消毒。每日輸液結束后,用每毫升生理鹽水含50U肝素溶液5ml沖洗留置針內殘留溶液。次日輸液時,常規消毒肝素帽,頭皮針直接插入肝素冒內。
2 結果
180例穿刺,左側52例,右側101例,失敗6例,脫落9例,患者自行撥除10例,可疑感染2例。
3 討論
3.1 靜外靜脈穿刺成功率高,適合我科有精神癥狀躁動、昏迷及重癥監護患者,因穿刺時不需麻醉及試針,患者受創傷程度小,并發癥少,易于操作。熟悉靜脈穿刺者,經示教講解后,均能迅速掌握其穿刺方法。一般患者頸外靜脈充盈,血管無特殊變異,穿刺均能成功。
3.2 與鎖骨下及頸內靜脈置管比較,鎖骨下靜脈穿刺,進針點皮下先注入麻醉藥,再試穿,但易發生血氣胸,因穿刺接近肺尖部。頸內靜脈,也需進針點皮下麻醉試穿,雖杜絕了血氣胸的發生,但需要麻醉反復試針,有時試針穿刺時碰到動脈,處理不當易引起皮下淤血,氣管移位,此法還不是十分理想。而頸外靜脈充盈血管外徑最大可達0.8~1cm,置管成功率很高?;颊卟恍杪樽硭幖霸囜槪纯嘈。杀苊庖陨喜l癥,安全可靠,在臨床具有推廣價值。
3.3 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選擇充盈的血管,頸部不分左、右側,患者體位一定擺好,對那些意識不清、躁動的患者進針時,限制擺動。當進針后抽吸未見回血,向外撥針一定緩慢,邊撥邊抽吸。如見回血后,不可將注射器內的鹽水及血注入血管,因為可能此針已穿透血管,立刻固定針管外鞘,迅速送入導管。穿刺成功后導管一定要固定好。9例導管脫落,9例自行撥除均因固定不牢和患者精神癥狀:躁動、意識不清自行撥除,所以應將此管應固定在耳后,護理人員適當約束患者雙手,防止導管脫落及自行撥除。
3.4 穿刺后護理注意點。應觀察患者進針周圍有無紅腫及血液從進針點導管外滲出。床頭應抬高30°,壓迫滲出點,直至不滲。保持局部干燥,減少感染機會。2例可疑感染的患者雖做細菌培養未見細菌生長,又找不到原因。所以,當發現患者高熱持續不退,不能確定是插管單一因素時,也應立即拔管,將其尖端留細菌培養,給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情需要再從另一側穿刺置管,另外常規消毒肝素帽使用,連接處以無菌敷料包裹,穿刺處一定要保持隔日消毒,固定好,防止交叉感染。同時輸注20%甘露醇,使用前后用10ml生理鹽水進行沖管,再用100個U/ml肝素稀釋液4~5ml進行封管,減少甘露醇對血管壁的刺激[2]。靜脈留置期間,應特別注意防止空氣栓塞發生,輸液速度可根據用藥,病情調整,不宜過快。
參考文獻
[1] 言克莉.外周淺靜脈輸液制靜脈炎的相關因素.江蘇醫藥,2010,26(14):1656-1658
[2] 劉建平,田源.靜脈留置針封管方式對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4,19(1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