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小兒枕禿發生因素及臨床意義。方法:采用問卷式調查1683例,進行微量元素血清鈣、銅、鋅、鎂、鐵、鉛檢查,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發生枕禿258例(65.23%),其發生因素有:年齡以3~6月齡發生率最高,隨月齡增加而減少。使用過硬枕頭,如書、谷枕。睡眠姿勢以仰臥者易發生。頭面部濕疹者易發生。頭部多汗、夜驚等。結論:枕禿為小兒的生理現象與鈣、維生素D的攝入量關系不明顯[1]。
關鍵詞:枕禿 微量元素 鈣 維生素D 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34-01
兒童護理健康教育是以社區家庭為教育對象,以促進全面的健康為目標,有組織、有計劃、有評價的健康教育動[2]。自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我院兒童健康保健門診部對0-3歲兒童體檢中,有258例枕禿嬰兒,男嬰139例,女嬰119例,平均年齡3.5月,經健康教育指導和家庭的積極配合下,230例嬰兒枕禿部位已長出頭發。另外28例嬰兒枕禿部位仍末長出頭發,現就嬰兒枕禿現狀,結合實際提出護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1.1 28例月齡0-12月嬰兒,枕禿長達11個月,短達3.5個月。
1.1.2 生活習慣。6例嬰兒來自鄉村,父母外出打工,由老人幫忙照看,因天氣寒冷的原故,3個月嬰兒自出院后,從末洗過澡。20例嬰兒家庭經濟條件中康,由父母自已照看局于天寒地凍整天在空調間,從不出門口。1例母乳喂養,其母愛好打麻將,嬰兒大部分時間都是躺著。
1.2 臨床癥狀。
1.2.1 出汗多。全部有出汗多,尤其是頭部,21例白天出汗多,4例夜間出汗多,3例喝牛奶;熱汁后出汗多。
1.2.2 睡眠。11例白天睡眠好,夜間哭鬧。3例易驚聲音響點就被驚醒。
1.2.3 大便。1例三天解一次,16例一天三-四次,22例一天二次。
2 體癥
2.1 枕禿。17例后枕部一圈禿發,220例后枕部頭發稀少,11例右側枕部禿發。
2.2 前囪門。3例18個月前囪門末閉合,1例14個月前囪門提早閉合,1例4.5個月前囪門小0.5cm×0.5cm。
3 輔助檢查
3.1 血紅蛋白。254例128g/l,4例98。
3.2 微量元素。12例血鈣,57mg/l,3例血鋅,3,9mg/l,2例血鉛,100Ug/l。
4 討論
4.1 病因討論。
4.1.1 嬰兒入睡時常常出汗,有時甚至大汗淋漓,這樣枕頭就會被汗液浸濕,也會感到不適,出現身體動作增多,包括左右搖晃頭部。這樣嬰兒頭枕部經常與枕頭或床面摩擦,頭發就會變少[3]。
4.1.2 嬰兒2個月后開始對外界的聲音、圖像表現出興趣。特別是媽媽,不僅聲音可以吸引孩子,而且外表也會引起孩子的注意。此階段,由于孩子只能平躺,要想追逐媽媽,只能通過轉頭才可達到。這樣經常左右轉頭,枕部的頭發受到反復摩擦,就可出現局部脫發。
4.1.3 孩子所枕的枕頭或平躺的床面較硬,都可對枕部頭發產生壓迫,其結果也可造成局部頭發變少。
4.1.4 孕婦在孕期營養不足、不均衡,也有可能引起孩子枕禿,除了有枕禿的現象外,還存在夜間睡覺枕部出汗,特別容易驚醒的癥狀。
4.2 護理健康教育:嬰兒出生以后立即母乳喂養,牛奶制品按重量1∶8,按體積1∶4加水調成,四個月以后開始加果汁、菜湯、AD制劑、蛋黃。輔食添加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的原則。斷奶時間選擇春秋季節,10-12個月為佳,嬰兒每日需水份150ml/kg,多曬太陽,每天戶外活動不少于一個小時,開發嬰兒的視、聽、嗅、觸覺及本體感覺,順利發展運動功能,尤其是爬行過程促進嬰兒大腦發育有益處。生理性的枕禿,需加強護理。選擇透氣、高度適中、柔軟適中的枕頭,隨時關注嬰兒枕部,發現有潮氣,要及時更換枕頭,以保證頭部的干爽,調整溫度,注意保持適當的室溫。
5 體會
健康教育貫穿于護理全過程,通過258例枕禿嬰兒的體檢,既認真執行國家的政策,通過溝通、交流不斷學習相互影響,又滿足了家庭的日常需求和意愿。護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發現家庭的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支持程度以及態度均有影響,如文化程度低,家庭經濟條件弱勢的作為重要教育對象,以增強健康教育的效果,定期隨診觀察體檢指導,鞏固健康教育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蓋志敏,賈慧卿,高維波.中國婦幼保健[J].2004-06-10
[2] 曾小東,黃正芳.社區護理技術的現狀[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2):104-105
[3] 劉艷,黎海芪,劉友學.小兒枕禿發生因素及臨床意義[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