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微生物檢驗 醫院感染 檢測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239-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技術手段的不斷提升,醫學事業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醫學是一把雙刃劍,醫療過程中各種侵入性操作治療手段的使用,以及腫瘤化療、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在有效治療感染的同時,也誘發或導致治療更加困難的多重耐藥和醫院的二重感染。醫院感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醫院管理課題[1]。在美國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額外的醫療消費約為175~350億美元[2]。醫院感染除了經濟上損失以外,更嚴重的是給患者帶來巨大危害,微生物檢驗在對醫院感染檢測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環節之一。
醫院感染的發生有三個主要環節,包括傳染源的存在、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每個環節都與微生物學檢查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醫院感染包括兩種類型,即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醫院感染正確的診斷,必須依賴于微生物學檢查,因此微生物學檢驗在醫院感染的診斷、監測、流行病學調查、消毒滅菌效果評價、抗菌藥合理使用情況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 微生物檢驗可對各種臨床標本作出正確的病原學診斷
醫院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間遭受的感染,可涉及到臨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診療技術的廣泛應用,腫瘤病人的放療、化療,抗菌藥物的濫用等,使醫院感染的危險極大增加,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是醫院管理的重要任務,而及時準確的病原學檢測與診斷是重要手段。目前臨床細菌培養技術不斷豐富,儀器設備日趨先進與完善,給病原學檢測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同時基本操作技術及經驗在病原學檢測中亦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醫院感染流行暴發時對病原菌除做到種的檢測外,必須做到型的檢測,即分型技術。目前臨床細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學分型、生物化學分型、細菌菌素分型、抗菌藥物及重金屬分型、PCR技術、染色體酶切物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等,目前則以細菌染色體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后PFGE最為可靠[3]。
2 細菌的耐藥性監測
伴隨新的抗菌藥物的不斷研發、生產、應用、甚至濫用,隨之產生的人類耐藥性也日益嚴重和復雜。其中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近年來日漸增多,在某些國家高達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發展也很迅速,美國從1975年的2.4%增長到1991年的29%,我國則更為嚴重,約在50%[4]。首例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現在日本,之后在美國新澤西州及密西根相繼出現;耐多種藥物的結核分枝桿菌也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由于注射器未能徹底滅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分枝桿菌60例,非典型分枝桿菌多數表現為生長速度快(一般3~5天),營養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隨著真菌感染的增多,真菌菌血癥患者的死亡率也達30%以上。所以對細菌耐藥性的監測已成為臨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刻不容緩。
臨床醫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預防醫院感染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國存在著嚴重的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甚至濫用的現象,研究發現住院病人中約有80%患者給予抗菌藥物,但根據細菌對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而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的病人僅占14%(4%~34%),也就是說約有86%的患者是根據醫生經驗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的。因此,要大力改進微生物檢測實驗條件,加強與臨床的聯系,及時采集標本,盡早進行微生物學檢測及藥物敏感試驗,以減少臨床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3 向臨床科室定期報告病原學檢測及細菌對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
臨床醫師要對該院引起感染的常見菌及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進行全面的了解,要把數據作為在得到病原學確切診斷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之前參考用藥的重要依據。我們知道在病原學診斷方面盡管采取了許多措施來縮短出報告時間,仍距臨床要求差距很大。因此,醫院微生物檢驗工作者要定期提供當地醫院病原學檢查結果,作為臨床醫師初步用藥的科學依據,再根據病例分離細菌、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調整或更改治療方案。衛生部有關文件中關于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職責中明確提出,每半年要報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對抗菌藥物的敏感試驗結果。
4 重點檢測醫院重點科室的環境、醫護人員的手的病原學
醫院感染的病原菌不僅存在于病人、醫護人員,也存在于醫院的環境中,因此,重點檢測醫院重點科室的環境、醫護人員的手的病原學很有必要,如對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的科室或病房進行物體表面和空氣的微生物學調查,對一些特殊部門如手術室、產房、嬰兒室、ICU等進行環境微生物學監測,并要求必須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絕不姑息。醫護人員手的消毒在預防醫院感染中重要作用不容忽視,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細菌學監測并要求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一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除對各種臨床標本嚴格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外,也應對傳播途徑、醫院環境以及隔離措施等方面進行微生物學檢測。
5 嚴格進行消毒滅菌效果的微生物指標監測
所有醫院中使用的消毒滅菌方法很多,同時對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方法也很多,但最為可靠的方法仍然是微生物指標的檢測,即用某些特異的菌種作為指示菌,視其是否被殺死作為消毒滅菌的檢測指標,如用嗜熱脂肪芽胞桿菌作為壓力蒸汽滅菌的生物指示劑,應用枯草芽胞桿菌黑色變種作為紫外線殺菌的指示菌等,嚴格進行消毒滅菌效果的微生物指標監測,是預防醫院感染有效途徑之一。
醫院感染管理是一門科學性、技術性很強的涉及多學科的組織管理科學[1]。微生物檢驗工作者發揮著他人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既要積極預防醫院感染,又要及時科學地治療醫院感染,通過臨床微生物學的檢驗,不僅明確醫院感染的病原體及體外藥敏試驗,而且正確指導臨床醫生合理選擇敏感、高效、低毒的抗菌藥物,才能較好的治療醫院感染,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張培珺.《現代護理管理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第二版,218-219
[2] Richard P,We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omial infections.3th ed.Baltimore:Williams wilkins,1997.21-26
[3] 賀學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藥性觀察.《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268-271
[4] 周惠平.臨床細菌學檢驗面臨的挑戰.《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9,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