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拉丁美洲馬克思主義革命家與朋友的摩托車之旅是從1951年12月29日開始的,他們從阿根廷的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經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歷時8個月完成這次旅程。2009年,藝術家何工在課堂上給學生放映塞勒斯那部講述格瓦拉之旅的電影《摩托車日記》時,熱血沸騰地宣布他要在60年之后重走格瓦拉之路這個計劃。與他想象的熱烈反饋、甚至報名同行的場景完全相反,座無虛席的百十人一片漠然。后來他也邀請過好友參加,但大多數人的英雄主義和興奮僅限于文本,本質上還是渴望小資產階級似的、享樂主義的生活。這次偉大的行動無一人響應,使何工如遭重擊,他說:“不生效的事情是無用的,無用也就無意義”。事實上,他有過許多單獨旅行的經歷,從骨子里壓根兒不喜歡成群結隊,在他看來,一個真正的旅行家絕對鄙視游客身份。何工痛心之處在于,集體喪失浪漫主義內心沖動和實際行為的民族,在未來的世界是沒有尊嚴的,他的所有沖動都是在進行自我救贖。于是在2011年12月29日,何工獨自上路,與格瓦拉展開了跨越60年的精神對話,這就是今年6月他在千高原藝術空間的個展“巴塔哥尼亞的風”的由來。
何工對中國當代藝術一直保持著距離感,從他1986年以公派留學生的身份去往美國,到1989年現代藝術大展的后一年去往加拿大,到幾年前回國定居,他的作品和藝術實踐中不乏對理想的追逐。20年前,何工在名為《這不是五月花號》的裝置作品上刻寫了一句話:“’Nation’ is a civilized notion that runs counter human nature(‘國家’是一個與人類天性相悖的文明概念)”。正是由于類似這樣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令他感到缺氧,時時想要出逃。何工與好友提到,此次重走切之路,在旅途中所看到的一切,和格瓦拉時代已經不同。而大家認為,或許原本是一樣的,只不過何工對格瓦拉的文本理解過于理想化,加上觀看方式和語境發生了變化,所以才產生這樣的感觸。談到文本,不得不提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因為很多人知道薩特說過“切……是我們時代最完美的人”,而原話是:“切不僅是一個知識分子,而且是我們時代最完美的人”。在薩特眼里,切首先是一個知識分子,這是極高的評價,這與政客和密謀家有天大的區別,知識分子是切成為完美人的前提。何工說:“其實各種文本已經把格瓦拉描述得很鮮活豐富,我們并不生活在那個時代,也不是他身邊的熟人朋友,很難分辨文本描述的客觀性,因此我們今天知道的格瓦拉是傳播的結果。我不是歷史學者也不是傳記作家,所以此行的目的根本無關以往文本的真偽,作為他的欣賞者我只是通過重走他的旅途來滿足我自己,這本身也是一種傳播”。
為了適應高原的地理形態和旅途需要,何工在出發前準備了兩臺車。越野車“巴塔哥尼亞季風”(Patagonia Wind)是由退伍軍車BJ2020改裝成的帶敞開后箱的越野皮卡,提升了底盤以增強崎嶇道路的通過性,并改裝傳動比來增加動力;摩托車“加烏喬人”(Gaucho)由本田400IH改裝,剛好能裝進皮卡的后箱。Patagonia這個詞,是16世紀的一部著名騎士小說的主角,同時這個詞在西班牙語中還指大腳的人。巴塔哥尼亞地區幾乎包括阿根廷本土南部的所有土地,就像是美洲的巨足。Gaucho這個名字源自南美的印第安人蓋丘亞族語,意思是“孤兒”與“流浪者”。南美加烏喬人的傳奇程度不亞于北美西部牛仔,被稱為“潘帕斯草原上的流浪者”。何工覺得這兩個名字,就像是宏大與浪漫的結合,是踩在巨人足跡上的回溯,也是一首關于南美和格瓦拉的詩。也許他所扮演的,只是一個朗誦和歌唱的角色,而這兩輛車,就是媒介。因為種種困難,越野輕卡和摩托車都沒能隨行,讓何工頗感遺憾。何工稱自己為與高科技相對的矮科技一族,出發前一周朋友教會他使用微博,它的積極面是幫何工記錄了整個行程,而消極的一面是由于受到關注也給他帶來壓力,至少因為每天花時間上傳圖片而使得他睡眠嚴重不足。何工沿著格瓦拉曾經的足跡,飽受了惡劣環境的洗禮,這些感受他只能用“過癮”來形容。為滿足自己對行走的需求,他也去了一些格瓦拉他們當年想去卻沒去成的地方,比如烏斯懷亞和聶魯達故居黑島等等。途中他運用了租車、雇車、騎摩托、公共汽車、長途客車、順風車等多種交通工具,困難重重但樂在其中。直到2月20日左右,他才結束行程飛往美國洛杉磯整理資料,2月底前回成都開始藝術創作。
何工的行為在人們看來極富理想主義色彩,而理想主義就是我們常講的烏托邦(Utopia)。Utopia這個詞源于托馬斯·莫爾(Sir Thomas More,1478-1535)的同名著作,Utopia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意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也可以理解為“空想的國家”。很多人認為它在1960年代就終結了,整個中國社會后來轉向,陷入經驗主義、機會主義、現實主義、實用主義等概念的困境當中。而何工覺得,如果都按托馬斯·莫爾的定義去理解、去追求的話,那就“真TM沒趣”。他不知道烏托邦這個詞在當今社會究竟處于什么位置,但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就是烏托邦,就是讓創作藝術的人和看到藝術的人超越現實,如果一個民族的藝術主體連烏托邦都要嘲笑,那還做什么藝術!同時他也知道,藝術充其量就是表明藝術家的態度,解決不了什么實際問題。何工的矛盾和焦慮是一個個案,真實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沖突,他常常在想:“當我們談論中國當代美術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魯迅從古書里讀出‘食人’二字實在不易,而我們從‘中國當代藝術’中讀出‘買賣’二字并不難,難的倒是別人花了氣力把它們藏起來。當買賣成為中國當代美術的動力、甚至全部核心就是問題了。而這么大的問題在我們看來‘不成其為問題’。這種情形已經很難被改變……”何工從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觀察,反觀回去直到它當年出發的地方,發現中國當代藝術由一個積極的政治學意義上的啟蒙者變成了精通策略的庸俗政治家,如果說當代藝術本身就是政治,他認為中國當代藝術這30年在政治上的變化就是背叛自己。
何工并不是刻意以藝術家的方式重走格瓦拉的路,并把它反映成為藝術作品,而是想通過這次行走,第一緬懷和紀念格瓦拉,第二追問今天這樣的自己是怎樣形成的,第三親臨南美去感受他們年輕時深受其影響的聶魯達的詩歌和魔幻現實主義。對于這三個動機,他都沒有設定任何結果。在旅行途中他感悟很多,用水彩筆畫了大量草圖,在構圖和設定色彩關系的時候十分激動,當即打電話回成都定做巨幅畫框,回來后才發現實際的尺寸要更大,才能讓他盡情揮灑心中感受。他對大幅作品的鐘愛早已有之,認為巨大尺寸是對意志和體能的挑戰。在他的工作室里,放著特制的腳手架,一塊巨大的、長條形的、由滑輪支撐的鋼板,可以橫跨平放在地面的畫布,既能靈活地觸及每個角落,又可以避免畫面定格前受到干擾。仔細梳理何工的作品,這些年他并沒有為了加強視覺上的認知度而形成清晰的系列,而是針對具體問題,將批判態度和人文關懷投射到作品中。他的創作方向的變化體現在幾個階段:1992年底至1994年那一批作品主要是表達一個知識分子在世紀末的迷茫,代表作如《盜墓人》和《世紀末的演習》等;1995年在歐洲期間,他用陶泥創作的大型裝置,啟發了他新的視覺語言和新的方法;2005年回到中國之后,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中國的種種問題,包括政治體制、社會結構、國民性及其變異等。我們不能單一地用藝術家或者知識分子來界定何工的性質,藝術家可以是多種角色—手工藝人、御用藝人、自娛抒情藝人等等,在中國千百年來就是如此。但是像何工這樣年齡的人如果稱自己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話,必須時刻想著“中國當代藝術出發的地方”,那是當代中國啟蒙訴求的端點,從那里出發的藝術家又必然是知識分子。
我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85’新潮時期的藝術家現在都已經算得上成功者,這樣的成功或多或少都有商業的幫扶。而何工仍然懷抱著1980年代的理想,當他20年后從美國回來,發現中國的藝術找到一條與當初的宏大目標完全不同的出路。何工作品里高度的精神性、宗教性和儀式感,以及他孤獨行走的勇氣,今天之所以還會喚醒人們對烏托邦的期待,是因為烏托邦從來不曾終結。問題在于,它對人們的挑戰一直存在,我們不是搞不清楚烏托邦或者理想在自己內心的指向性,就是被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困住腳步,自信心夭折,更不要說為之付出什么行動了。所以說,藝術家離自己的內心有多遠,烏托邦離當代藝術就有多遠。
呂貝克
圣安妮美術館
失控的螞蟻
2012.7.8-2012.9.2
由德國呂貝克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失控的螞蟻”王小松藝術展將于7月8日在德國呂貝克博物館圣安妮美術館展出,而后11月4日將在德國路德維希科布倫茲當代美術館展出。這是王小松首次在德國舉辦大型個展,并將以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入、斷裂、糾結作為切入點,以抽象批判精神揭示當代文化缺失與信仰的危機,70余件作品將呈現王小松在藝術道路上的最新探索。本次展覽以“失控的螞蟻”為題,以藝術方式闡明這個時代帶來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威脅。正如范迪安所說:“王小松‘抽象’處理方式對應了信息時代人們感知事物的經驗,從而使他的藝術既超越已有的具象表述,也超越傳統的‘抽象’表述,成為一種嶄新的視覺文本”。
巴黎
蓬皮杜藝術中心
全景
2012.6.6-2012.9.24
為了慶祝這位世界上作品最好賣的在世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的80大壽,倫敦、柏林、巴黎三地的頂級美術館都陸續為他舉辦里希特最大規模的回顧展。自去年開始,展覽從倫敦泰特美術館巡展至柏林新國家畫廊,今年,里希特回顧展“全景”又來到了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此次個展完全占據了蓬皮杜中心的第六層,在10個房間中共展出了141幅畫作。展覽展現了里希特60年多樣性的藝術生涯,從20世紀60年代的抽象碎片一直到21世紀的數字繪畫。雖然倫敦與柏林已經展出了此次展覽的精簡版,但來自法國國家檔案中的新作品使本次最大個展具有了嶄新的面貌。
威尼斯
本博宮殿
世紀遺痕與未來空間
2012.8.29-2012.11.25
應天齊,身為長期關注中國建筑文化及廢墟文化的重要華人當代藝術家,其作品的學術價值受到國際范圍的肯定,曾參加2011年第54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今年,應天齊以《世紀遺痕》為主題參加第13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藝術家為該展最新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囚》、《磚魂》、《黑室之二》、影像作品《自訴》、《廢墟之殤》等,從全球眾多當代藝術家的申請中脫穎而出,受到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審核委員會的認可和批準,成為中國首度受邀參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舉辦藝術個展的華人藝術家,也是以個展方式并同時以對比展形式參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第一人。
巴黎
蓬皮杜藝術中心
潮流:意大利建筑1965-1985
2012.6.20-2012.9.10
這是蓬皮杜中心為”潮流運動”舉辦的首次回顧展。以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為首,這個藝術運動記載了二戰后意大利在建筑領域中的重要潮流。本次展出囊括了250件以上的繪畫、歷史模型、影像以及大量的文獻資料。Tendenza意指“潮流”,反對當時的先鋒和烏托邦概念,通過漂浮在運河上的木質結構的“世紀劇院”( Teatro del Mondo),以及1980年在威尼斯的建筑雙年展的“道路”(La Strada Novissima),從而重新確立了他們自己的風格。
巴黎
東京宮
三年展:迫近
2012.4.20-2012.8.26
此次展會由尼日利亞裔美國策展人、藝術史家、慕尼黑美術館館長、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藝術總監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擔任主策展人,與4位法國聯合策展人共同打造,匯集各大洲對表征政治提出疑問的藝術家。四位策展人挑選了來自40個國家、113位藝術家的作品,展示他們迷人的創造力和前所未有的藝術表現,成功囊括了當代藝術中多元的氣象。藝術的審美、情感、思辨被重新分配,呈現有力的人文風格,體現文化場景在時空流變過程中,以及所有重大意義的交會。此次展覽展期長達4個月,東京宮與巴黎中心及近郊的7個機構有許多交流的座談與展覽,以新的思維方式重現感知視界,傳承了20世紀中期法國人類學與現代主義藝術探索的精髓。
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
計劃98:斯拉夫人和韃靼人
2012.8.15-2012.12.10
斯拉夫人和韃靼人由一群藝術家、設計師和作家組成,作品形式包括裝置、講座、刊物和其他對多元文化思考產生所產生的作品。展覽將以反當代文化為主線,展出裝置作品《超越理智》(Beyonsense)以及其他與此次主題有關的刊物和詩集,呈現現代主義的多種面貌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是斯拉夫人和韃靼人的首次博物館展覽,希望通過閱讀室的方式為觀眾提供一個閱讀與思考的空間。
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
奎氏兄弟
2012.8.12-2013.1.7
奎氏兄弟是來自美國費城的著名動態影像藝術家與設計師,現工作生活于倫敦。在他們近3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們創作了大量木偶動畫與東歐電影,創作風格以上世紀50年代的波蘭超現實海報為靈感,并融入了當代設計美學。在創作靈感來自晦澀文學或奇思怪想的作品同時,他們還拍攝了一系列音樂錄影短片、廣告和電視宣傳片以及為歌劇擔任舞臺美術設計;另外,他們還參與了電影《弗里達》(Frida)(動畫制作)和《墜落》(The Falls)(演員)的拍攝。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的《一加一的故事》(A Zed Two Noughts)便是以奎氏兄弟為藍本。這次回顧展將展出自1971年學生時代以來奎氏兄弟動畫公司制作的45件作品,包括兩部電影、MV、紀錄片等各個類別的影像和攝影作品,其中大量設計作品、草稿和手稿從未在人前展出。
芝加哥
芝加哥現代美術館
海蒂·諾頓
2012.8.7-2012.10.23
海蒂·諾頓通常會將還活著的植物用作一種雕塑元素;她用數層帶顏色的蠟將其包裹起來,然后將其與工作室里其它壽命短暫的物品擺放在一起。她對人類對材料的干涉的興趣大于人類與這些材料的關系。她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共生的關系和一種互惠的合作關系。諾頓擅長以攝影的形式捕捉事物的特定形態,比如螞蟻食用蝴蝶的過程,一個有機體為另一個有機體的生命所做的貢獻成為她影像中的一部分。這些作品更多的是關于自然中的周期性元素。
新加坡
新加坡美術館
希望尋者:賈藹力作品展
2012.7.5-2012.9.23
新加坡美術館很榮幸的推出賈藹力作品展,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社會在2000年之后所經歷的戲劇性轉變。出生于中國經濟開放以及經濟急速發展的轉捩點上,賈藹力展現了年輕世代的憂慮和感懷—那些對于美好舊時光的失落,以及傳統價值迷失在世界快速的推展當中,他們不斷質疑著生命的意義。形單影只的人物,獨自在史詩般廣袤的現代文明廢墟之中,似乎正在尋找希望。在賈藹力荒涼的風景中,存在著一種向往,期望著救贖和挽回的可能。這次展覽將展現賈藹力創作的各種面向,包括油畫、裝置、以及紙上作品。
紐約
古根海姆美術館
抽象表現主義 1949-1960
2012.6.8-2012.9.12
抽象表現主義是上世紀40年代開始在美國興起的藝術運動,是戰后實驗風格的開端,也標志著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這次展覽將對這一時期的作品進行考量,杰克森·波洛克、馬克·羅斯科、威廉·德·庫寧和阿道夫·戈特利布和其他行動畫派的作品將被展出。展覽還將展出紐約畫派的藝術家的作品,以及歐洲和亞洲同一時代先鋒藝術家的作品。作品圍繞行動、光線以及色彩展開。
東京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未來的美學
2012.7.8-2012.10.28
本次展覽在展出日本30年來的時裝之余,還記錄了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設計師顛覆傳統美學而完成了從創作單純的時裝到藝術作品轉型的全過程。整個展覽由日本歷史學家兼京都研究所(Kyoto Costume Institute)理事深井晃子(Akiko Fukai)策劃、并由建筑師藤本壯介負責場館設計。展出的作品包括川久保玲旗下品牌Comme des Gargons、三宅一生和山本耀司的設計。此外,渡邊淳彌、高橋盾、栗原大、丸龍文人以及品牌Mintdesigns亦會參與其中。
韓國
首爾威斯汀酒店
第8屆亞洲頂級畫廊酒店藝術博覽會
2012.8.24-2012.8.26
第8屆亞洲頂級畫廊酒店藝術博覽會(AHAF Seoul 2012)將于8月24-26日在韓國首都首爾拉開帷幕。這次博覽會將在酒店中的70間房間內展出,在介紹韓國的酒店文化的同時向公眾帶來一場有關現代藝術品的視覺盛宴。每年,AHAF將帶來從韓國、中國、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多家畫廊的作品,立志在促進畫廊間的交流的同時總結當代藝術領域的成就。今年,AHAF還將舉辦年輕藝術家比賽,希望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促進社會對當代藝術的關注。
北京
生物·生態
中荷當代藝術展
2012.7.21-2012.9.09
宋莊美術館
此次展覽以“生物·生態”為題,從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角度探索并展現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之于藝術家的意義。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在媒介語言和材料使用上將給觀眾直觀的感性體驗,并通過運用視頻裝置等多種混合媒材展現環境對藝術家創作的影響以及藝術家對生命的認識。少數的參展藝術家運用人工媒介表達此類感受,多數藝術家更多以自然生物作為材料表達生命存在的寓言。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希望營造一個使中國藝術家與荷蘭藝術家在不同的藝術觀點與經歷上對話的空間。此次展覽也是中荷建交40周年藝術文化項目之一。
北京
繪畫課Ⅱ
消極與積極的風格
2012.7.14-2012.8.30
楊畫廊
策展人:鮑棟
藝術家:陳彧凡 董大為 段建宇 龔劍 關音夫 李姝睿 歐陽春 申亮
“繪畫課”是每年一次的系列展,繼2011年策展人鮑棟在楊畫廊推出“繪畫課I——錯覺或幻相”展覽來討論繪畫的再現問題之后,今年的“繪畫課Ⅱ”把風格作為觀察對象及討論主題,旨在繼續延伸我們對繪畫的空間和維度的討論。在當代的繪畫實踐中,對不同風格的挪用,對“個人性”概念的懷疑與拒絕,對物性存在的尊重與發掘,形成了一條重要的“去風格”的,即消極風格的線索。與此主動構成對比的則是,在繪畫觀念化的背景下再次強調個人風格與繪畫語言,這又形成了一條積極風格的實踐路線。這次展覽邀請八位藝術家呈現了對“風格“的不同態度與用法,而他們展出的作品會形成一條風格觀念的系譜,并構成某種策展論述。
上海
波拉·彼薇(Paola Pivi)個展
分享,但不公平
2012.7.07-2012.9.09
上海外灘美術館
策展人:拉瑞斯·弗洛喬
(Larys Frogier)
波拉·彼薇1971年生于意大利,目前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市生活和工作。她從1995年開始活躍在國際當代藝術舞臺之上,創作了大量的繪畫、裝置、行為、攝影和影像作品,致力用藝術創造各種倒錯的情境。波拉·彼薇作品中的材料和生物都是尋常普遍的,但她使用和并置這些元素的方式非常獨特,創造出各種無與倫比的情境和非同一般的神秘感:例如在色彩絢爛的珍珠雕塑上綻放的繪畫、緞帶組成的簡練但耀眼的裝置、由日常生活中的液體如咖啡或墨水等組成的單色繪畫和雕塑。和她過去的展覽一樣,本次展覽也不平鋪直敘: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之后,作品促使觀者開始細致分析,引導他們慢慢進入一個非典型、荒誕、奇特而美輪美奐的世界。藝術家偏愛創造各種不可能的情境,引發新的體驗和實驗。在她的世界里,萬物皆有可能。
北京
景柯文個展
治病救人
2012.6.30-2012.8.15
東站畫廊
景柯文的獨特繪畫之旅惶惶間已踐行了20余載,今日他的繪畫作品依然涌動著對美好生活的執著描繪,能夠感受到一種無法抑制的新鮮感。這種新鮮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對造型和色彩關系的獨特處理方式。景柯文的繪畫所具有的純凈鮮艷的色彩處理方式極為耀目,這種自由發揮色彩的能力來自于他對油畫形色兩者關系的長期研究和探索。他更大程度地擺脫了對繪畫特定形象和個人手法上的依托。支撐景柯文作品所表現出的日益理想化的精神生活的內在動力,除了對“青春”這類刻骨生命歷程的關注,還要歸因于景柯文發展出來的具有個人理想主義風范的繪畫技藝。他的這種理想主義的激情日益變得不事張揚,被內斂在昔時景象和貌似平靜的畫面中,但猶如人生,日久彌深。
北京
婁正綱個展
2012.8.05-2012.8.26
今日美術館1號館2層
1986年,婁正綱東渡日本,旅居海外,長期活躍于國際藝術舞臺上,傳播中國文化。20多年來,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地舉辦了26次個人作品展和3次巡回展。她所創作的具有中國當代精神的書畫作品被諸多國內外重要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1993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婁正綱作品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22幅作品印制成明信片,向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8幅畫作被選為日本高中國語八冊教科書的封面。2007年,婁正綱的《生命與愛》34幅系列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此次將展出的是她全新創作的裝置作品以及多幅代表作品。
上海
文武雙全:南方新作展
2012.7.28-2012.8.12
華府藝術空間
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的南方以描繪模模糊糊、天真、無邪的可愛小孩形象著稱。他在2005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獲沈柔堅藝術獎后,不斷創作“幸福系列”,在北京、臺灣、上海、河北多次展出時大受歡迎,可是他孜孜以求、推誠出新:兒童漸漸僅是他畫作的一個引子,在武的陽剛和文的陰柔之間悠游、吐納。深入地看,其中呈現出的是這代人擁有的豐富情感,以及不受現有社會及文化的規則所羈絆,只為自己心靈而悸動的細品生活之后所帶給我們的真情。在本次展覽中,他把由心而生的真實感和獨立性放置在絢爛而單純的畫面中,不經意中融合生發出一種活潑嫚妙的天趣,這即是南方所幻化的神奇畫境。
上海
微物觀
2012.7.28-2012.8.20
安福六號畫廊
藝術家:瑞蒙?紹德 高翔
策展人:韓勁松
“微物觀”勾畫出展覽的一個基本立場,代表了兩位藝術家創作上的共同取向,即藝術上的“微物”主義態度。在當下藝術規模化的擴大生產運動中,人沉湎于宏偉的工業幻象中。“微物”就是從宏大敘事中清醒過來,從整體回到局部,旨歸當下細微的事物,體驗精神的細節。視覺形式是從“大”的相反方向開掘深層的主體動力。以個人化方式,從個人經驗出發切入藝術,獲取感性的極致形式。美國非裔藝術大師瑞蒙·紹德的作品呈現出生物學意義上的視覺形式,單純而細膩,其抽象作品充滿自由和隨機性。高翔作品微小的人揭示出復雜的心理狀態,也是其個人現實處境的視覺隱喻。他們抓住了局部和精神的剖面,見微知著,在“微物”中實現了語言的聚變。
成都
龐茂琨寫生作品展
手繪的意志
2012.7.30-2012.8.28
K空間
策展人:楊小彥
此次展覽共展出龐茂琨的油畫、色粉、素描等多種媒材的繪畫作品30余件。展覽從龐茂琨的日常寫生作品和創作手稿的微觀角度出發,以此衍生出藝術家隱藏在觀念背后創作手法和思維軌跡,梳理出藝術家在繪畫語言上的獨特個人表現。更重要的是,由此揭示出藝術家對于堅持探索古典藝術繪畫語言在當下社會與藝術語境的轉換關系中所投入的深刻研究和不懈的個人意志。因為這樣的藝術探索不僅僅展現了個人的理想與意志,更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難得可貴的藝術個案。
香港
翁云鵬個展
女人不是用來擺布的
2012.7.30-2012.8.31
東站·香港
曾與翁云鵬聯合辦展的陳丹青如此評價他的創作:“以我有限的見識,我以為,這是歐美及中國當代影像中最為質直而詭譎的圖像,仿佛今日影像觀看經驗的生理切片。迄今我尚未見過如此徹底的影像作品,經由復制的復制,翁云鵬以影像的假象為我們揭示了電視的真相,而這微妙的真相,為他制作了我們眼前這批真假莫辨的作品。倘若我們有感于這真假莫辨的影像,或許此后會以另一種目光,打開電視機。”翁云鵬習畫出身,早年闖蕩四方,1996年卻突然放棄經商,開始在中央美院油畫系讀研,在劉小東看來,有點像“魯迅棄醫從文”。待到畢業創作時,劉小東卻為翁云鵬的“電視油畫”驚嘆:“二手現實居然有這等異樣的力量!”
成都
托尼·克拉格
雕塑與繪畫展
2012.7.07-2012.8.15
成都當代美術館
出生于利物浦的托尼·克拉格(1949- )發展了波普藝術的現成品觀念——利用廢舊物品構成嶄新的雕塑;他嘗試著使用不同材料——銅、鋼、塑料、橡膠、玻璃、木頭、石膏等——進行雕塑創作;他注意到在工業社會與信息技術社會中對雕塑提出挑戰的種種問題,因而更加富于活力地利用人類精神活動的特質,創造出對人們習慣的格式與規范有突破的雕塑作品。托尼·克拉格通過對藝術范疇的不斷開拓贏得了藝術批評界和藝術史家們的關注,這樣的結果是,盡管托尼·克拉格的雕塑具有相當的實驗性,可是,大眾通過對他的藝術的不斷閱讀,也因思想受到開啟而對實驗性藝術以及人類的可能性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認識。
香港
曾建華特定空間個展
Ecce Homo Trilogy I
2012.7.27-2012.8.27
藝術門畫廊
策展人:陳浩揚
本次展覽將展出一系列曾建華的全新作品,包括用文字組成的大型裝置藝術、一系列影片投影作品及鋁板文字繪畫。藝術家嘗試就地探討有關審判的主題,尤其是對作出裁判時所牽涉的復雜道德操守的探討,以及其對人類尊嚴的傷害程度。曾建華迫使觀眾有意識地作為旁觀者參與其作品,引領他們思考對他人進行審斷時的過程。
澳門
李青個展
交織
2012.6.08-2012.8.20
澳門白鴿巢前地十三號東方基金會
策展人:張頌仁
此次個展共展出了李青的7件繪畫、2件裝置、2件錄像和數件創作手稿。李青的這批新作將人類的服飾生產與消費以及自我裝扮的行為放置進一個廣闊的時空框架內,并涉獵了不同時代的典故,延續了自“飄零”個展以來對物品和人之間糾纏著欲望和情感、消費與反控等關系的考查。衣物是身體的社會化表皮,對它的需要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而不斷復雜化,體現了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欲望,衣飾在遮蔽身體的同時亦遮蔽了人的部分本性,參與了人類的異化過程。展覽觸及的其他命題還包括工業生產、文化身份、紡織作為自主與抗爭的現場等。就具體作品而言,兩件肖像作品(《互毀而同一的像· 進化》和《戴帽的女人》)延續了以往對面相、裝扮和文化身份、自我意識之間關系的表現。其他數件作品也延續了李青作品中一貫的冷幽默氣質和對戲仿藝術史典故的興趣。
北京
“漫游邊界”繆鵬飛作品展
2012.8.18–2012.10.21
全藝社
策展人:唐重
香格納北京群展
2012.7.12–2012.8.26
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
藝術家:李山、余友涵、周鐵海、耿建翌、王友身、陳曉云、劉唯艱、孫遜、唐茂宏、李平虎等
馬丁·韋默爾個人作品展
2012.6.30–2012.9.02
EGG畫廊
“暴徒生涯”金閃個展
2012.6.23–2012.8.12
站臺中國
“繪畫”
靳尚誼與張書箋作品展
2012.6.21–2012.8.11
泰康空間
“面覷·側隱”
郭潤文陳子君油畫展
2012.6.17–2012.8.17
美麗道國際藝術機構
策展人:尚輝
“路眼”趙洋作品展
2012.5.12–2012.8.19
798創意廣場B區二層
“線相”劉永剛繪畫作品展
2012.8.2–2012.8.9
今日美術館1號館3層
“形與象”潘皓個展
2012.7.14–2012.8.14
紅三房畫廊
“證據”群展
2012.7.14–2012.8.5
新時代畫廊
“后敘事Ⅱ”中國藝術家聯展
2012.6.23–2012.8.31
別處空間
“漂浮的山”江芳作品展
2012.8.26–2012.10.15
Aye畫廊
上海
“持冠”當代藝術展
2012.7.06–2012.9.06
上海ADA藝術空間
原曲2012夏季聯展
2012.7.06–2012.8.31
原曲畫廊
“少林舞士”
伊莎貝爾·穆尼奧斯作品展
2012.6.16–2012.9.16
比極影像
“閃閃耀時尚”
首屆上海精品雕塑展
2012.3.31–2012.8.15
7藝術中心
“紅色江山”張應華個展
2012.2.05–2012.8.05
藝杰藝術畫廊
其他
“Cao!碼頭”
2012武漢青年藝術家沙龍展
2012.7.07–2012.8.07
武漢路易100酒店
“近觀”與“冥想”
2012當代藝術邀請展
2012.7.07–2012.8.30
成都巢—藝術中心
“破境重圓”
付美軍、李漁鉞個展
2012.7.03–2012.9.15
昆明TCG諾地卡畫廊
“漆計劃· ing”
葉志豪“漆”藝術展
2012.6.30–2012.8.05
廣州逵園藝術館
“追意尋象”閎瑋個展
2012.6.15–2012.8.15
沈陽惠心閣藝術空間
潛幻·懸浮 戴平均個展
7月14日,由鳳凰藝都主辦,鳳凰藝都798藝術空間承辦的“潛幻·懸浮—戴平均油畫作品展”開幕。戴平均是近年來認知度較高并被廣泛關注的“70后”寫實油畫的代表性畫家之一,近年來創作的古典寫實繪畫作品備受關注。戴平均作品的魅力來自于一種樸素的真實,并不止于畫面人物那種平凡的素樸,更多的是對于畫家心理體驗真實感的捕捉與再造。據悉,“潛幻·懸浮—戴平均油畫作品展”將持續至8月中旬結束。
鳳凰藝都美術館開館暨江蘇省第八屆油畫展無錫展
由無錫鳳凰畫材集團投資興建的鳳凰藝都美術館于6月30日舉行隆重的開館揭牌盛典,“江蘇省第八屆油畫展無錫展”也同時開幕。即將開館的鳳凰藝都美術館,是無錫鳳凰畫材集團投資的民辦公益非盈利性專業美術展覽機構,展館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可一次性展出150余件油畫作品,承辦國內外中、大型油畫展,是江南地區首家民營油畫專業美術館。
Art Bang事件IV 朱屺瞻
藝術館邀請展
7月14日于上海朱屺瞻藝術館二層展廳開幕的“Art Bang事件IV”群展是屬于www.art-bang.com的第四個藝術項目。雖然是網站成立以來的第四個文化事件,卻是第一個在專業藝術場地發生的事件。Art Bang的理念是打破固有空間的局限,在移動的狀態下,把藝術帶到每一個角落。
我畫光陰 馬嬿泠個展
6月24日在對畫空間開幕的 “我畫光陰—馬嬿泠個展”,展出了藝術家從2011至2012年創作的全新架上繪畫。馬嬿泠的藝術創作中涉及行為、攝影與架上繪畫等多語言的表達方式,展示了馬嬿泠不盡相同的多面棱廓,訴諸于觀者所不同的視覺經驗。如著名批評家栗憲庭先生所言:“……馬嬿泠不是凸現其視覺效果,而在乎的是整個繪制過程,這個過程就像生活本身,如同流水的人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對焦 中國寫實繪畫新異動
7月21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的“對焦—中國寫實繪畫新異動”展,向觀眾呈現16位青年寫實藝術家的最新力作。本次展覽 “對焦”的,是中國當代寫實繪畫所具有的某種獨特的發展可能性,而這種新的可能性來自于新一代青年畫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在當下生活的基礎上對西方傳統寫實繪畫的選擇性與批判性地傳承與借鑒。展覽將巡展至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
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回展
7月15日,“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回展”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此次巡展將于9月從山西正式啟動,將在北京、南京、大連等地展出。楊佴旻作為新水墨畫的領軍人物,活躍于國際畫壇,并兼有畫家、南藝的美學博士、詩人等多重身份。他的畫充滿東方精神的水墨風格,融匯傳統與現代繪畫技法。作為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的巡回展,也是對南京藝術學院百年華誕的提前獻禮。
北山書畫
夏冰中國畫·中國書法學術展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研究中心、文化部青年聯合會、《中國書畫》雜志社共同主辦的“北山書畫—夏冰中國畫·中國書法學術展”于7月8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以“北山書畫”為題,匯集了夏冰先生60余幅極富代表性的中國畫、書法作品。
美麗道藝術中心“郭潤文·陳子君油畫展”
6月16日,“面覷·側隱—郭潤文·陳子君油畫展”在美麗道國際藝術中心開幕,展出了兩位藝術家60多件作品。創作寫實油畫的郭潤文一方面將西方古典技法與中國審美神韻相融合;另一方面則注重創作與“寫生”的微妙關系。與郭潤文的嚴謹相比,陳子君的油畫充滿了幻覺與想象,大幅面的虛空以有力線條和信手涂寫的色塊營構。
“敬人紙語”啟動典禮
6月28日,“敬人紙語”啟動典禮暨“生命禮贊”趙希崗現代剪紙藝術展開幕式在北京市百子灣二十二院街藝術區舉行。本次活動標志著國內紙藝行業第一家集展示、交流、咨詢、銷售、實驗工坊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新型顧問式公共服務平臺正式成立。“敬人紙語”是由中國當代著名書籍設計家呂敬人先生牽頭,致力于紙張文化,推動中國出版業、設計業、印刷業、包裝業以及紙材業發展的有識之士共同發起創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