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0年貨幣與金融統計領域的第一部國際標準《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0)》(MFS)出臺,其對于金融主體的識別與劃分主要依賴于總體經濟統計的統計主體識別即《國民經濟統計體系》(SNA)。通過對SNA與MFS中金融主體的識別的比較,本文對貨幣與金融統計以及國民經濟統計的目的以及主體識別進行了述評,進而結合實際提出更深一層的思考。
【關鍵詞】 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0) 國民經濟統計體系(2008) 比較
引言
2000年,貨幣基金組織頒布了《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MFS2000),為貨幣金融統計奠定了國際地位。該手冊制定了貨幣與金融統計包括住戶識別、部門劃分、金融資產分類、核算規則、貨幣統計方法以及金融統計方法在內的一整套一致性標準。《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2008)是由聯合國統一頒布,五大機構組織共同推動,并在全球170多個國家采用的宏觀經濟核算體系。它記錄和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量和結構,為政策制定、理論研究和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MFS作為SNA在金融與貨幣統計領域的更細化的指導性手則成為各國進行貨幣與金融統計的標準化、國際化、權威性的理論指導。
金融主體包括金融工具消費者和金融工具供給者。金融主體分類是一國貨幣與金融統計體系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也是關系到貨幣、財政政策是否有效,金融監管是否健康的基礎問題。SNA與MFS中均設計有關金融主體分類的問題。從核算內容來看,MFS與SNA在原則和概念方面幾乎完全一致。而SNA的范圍更加廣泛,因此在金融主體的分類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MFS(2000)與SNA(2008)在金融主體識別與劃分的主要聯系與區別
SNA2008與MFS2000比,對常住性、機構部門的識別及概念都做了更為詳細的描述。在具體機構部門的劃分中,二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兩者對廣義政府部門的界定不同
在SNA中,政府是從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定義的,在某些國家包括貨幣的主管部門。而MFS中,政府是從經濟職能的角度定義,不包括貨幣主管部門。
2. 二者對金融性公司的界定不同
SNA中的金融性公司是從狹義角度分析,認為管理或監督金融公司的機構,按照其性質可以劃分為金融機構或管理機構,不能視為準公司被劃分到金融性公司中,而是劃分到一般政府部門中去。如果這類機構視為獨立的金融性公司或準公司,就應該合并到金融性公司中去。而MFS中的金融性公司是從廣義角度分析,它包括貨幣主管部門、金融管理部門以及從事金融活動的金融性公司以及輔助公司。
3. 非金融公司性公司的子部門分類不同
在SNA中,非金融性公司部門分為公共非金融性公司、本國私人非金融性公司和外國控股公司;在MFS中只有兩類即國有非金融性公司,和其他非金融性公司。
4. 在金融性公司子部門識別和劃分中不同
SNA2008與MFS2000對金融性公司的劃分層次不同。SNA初次劃分在第一層級規定金融性公司分為金融中介公司、金融輔助公司、和其他金融公司。然后又根據公司在市場上的活動和其負債的流動性,把金融公司部門分成九個子部門。即:(1)中央銀行;(2)中央銀行以外的存款性公司;(3)貨幣市場基金(MMF)(4)非MMF投資基金;(5)保險公司和養老金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機構;(6)金融輔助機構;(7)專屬金融機構和貸款人;(8)保險公司;(9)養老基金。其中,子部門6對應于金融輔助活動;子部門7對應于其他金融活動;而所有其他子部門都屬于不同種類的金融中介機構。
而MFS初次劃分則將金融性公司分為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其劃分依據是二者在貨幣創造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然后又進一步的將存款性公司分為中央銀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因此將金融性公司部門劃分為三個子部門,即(1)中央銀行;(2)其他存款性公司;(3)其他金融性公司。最后進一步的將其他金融性公司戲份為保險公司與養老金、保險公司與養老金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金融輔助機構。形成“2+3+5”的劃分模式。
很明顯,二者在對金融性公司子部門的劃分的界定與依據是不同的,SNA主要根據公司在市場上的活動和其負債的流動性而MFS主要依據各公司在貨幣創造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這是因為MFS作為貨幣與金融統計的國際性指導,其側重點在貨幣量的統計,及貨幣概覽。因此在統計過程中最重視中央銀行和其他存款性銀行,因為前者創造基礎貨幣,而后者創造廣義貨幣。而SNA作為國民經濟統計的指導方針,則更看重數據的全面性和一致性,因此將金融性公司按照其在市場上的活躍性與負債的流動性劃分子部門。
5. 對存款性公司的界定不同
MFS規定發行負債包括廣義貨幣在內的所有金融性公司都歸為存款性公司,包括中央銀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而SNA對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定義則是除中央銀行以外的所有常住的金融性公司和準公司,其主要活動是金融中介。也就是說,SNA認為只要是從事金融中介活動的金融性公司都屬于存款性公司。顯然,SNA對存款性公司的定義不是以廣義貨幣為基礎,而是以從事金融活動來分類的。
結論與思考
SNA作為BOP,MFS和GFS等的指導性方針對金融機構的劃入要比MFS的劃分要細致得多。可以看出SNA更注重在國民經濟統計中流動性的強弱和數據權重的區分。而且作為指導性方針,SNA必須具有前瞻性的提出新的劃分手段與指標,以協助前三者的后續更新和完善。可以預見,根據前三項手則與SNA相互參照借鑒的趨勢和前提下,后續MFS的出臺也將參照SNA的金融主體劃分標準進行更細致的完善。
對金融主體進行詳細劃分對于我們認識我國金融性統計等有重要意義,而MFS2000給了各國一個共通的標準,在SNA反映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狀況的原則和背景下,我國參照MFS的具體要求,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金融主體統計分類,便于各金融機構對其正確合理劃分。當然,其識別工作也將越來越具有挑戰性,金融危機后,美國的存款銀行再次接手了一些投資銀行,這也使他們的業務的交融度加深,混業經營的現狀。單從職能上對金融機構進行界定肯定是不夠的,從其經營業務上進行細致的認定和歸類才是理所應當的。SNA與MFS在金融機構上不同的劃分也提示我們在進行不同的統計操作是應對其主體客體以及計量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配合不同形式的統計需求。
參考文獻:
[1]杜金富等.貨幣與金融統計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2]聶富強,崔名鎧,郭永強.《貨幣與金融統計編制指南( CGMFS2008)》的比較與思考[J].統計研究.2009(9).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