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公小微企業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市場、解決就業的重要力量。哈爾濱市小微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成本高、稅負高;用工難、融資難”和可持續發展壓力,由于受其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等內在因素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貨幣政策、經濟危機周期等外部環境變化影響,急需從政策引領、制度安排、金融創新等多方面,動員和引導各類資源幫助和扶持小微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和提高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 非公小微企業 金融創新 區域集優融資模式
非公小微企業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解決就業、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市場、穩定社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哈爾濱市非公經濟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哈爾濱市2012年1-6月份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112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5%,增幅高于全市GDP增幅2.4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4.4%,拉動全市經濟增長5.1個百分點;非公有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0%,其中有40%是非公小微企業創造。非公小微企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生力軍。但目前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壓力就是技術、資金、市場,而技術的創新,市場的拓展又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支撐。而小微企業融資又遭遇貸款需求的小、急、頻特點及其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性與商業銀行市場性的不匹配矛盾,融資難成為其發展的最大瓶頸,因此非公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急需金融支持。
1. 哈爾濱市非公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增速在低位運行,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慢
2011年上半年,哈爾濱市非公經濟增加值8.5%的增速,雖然高于全市GDP增速2.4個百分點,但仍然比“十一五”期間15%的平均增速低6.5個百分點,增速低于今年哈爾濱市非公經濟預期發展目標4.5個百分點。低于黑龍江省非公經濟增加值預計增長12%的增速。從上半年非公工業及非公規上工業數據來看,哈爾濱市非公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9.7億元,同比增長19.5%,非公工業實現增加值376.5億元,增長12.5%,說明非公規模以下工業增速低于非公工業增速,說明哈爾濱市非公經濟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弱,三次產業結構資源配置不合理,符合節能環保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龍頭示范產業的企業比重偏低,同時也反映出當前中小微工業企業經營較為困難,發展較慢。
1.2小微企業面臨“兩高兩難”困境
“兩高兩難”就是成本高、稅負高;用工難、融資難。融資難是最主要的問題。在企業發展最需要解決的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因素中,資金問題占到近56%。實際上,其他困難幾乎都可以用資本化解,最典型的,支付高工資就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化解招工難題。融資難主要表現在可融資的渠道單一和利息高。一是貸款難、融資渠道窄。這是小微企業長期以來的發展瓶頸,由于實力薄弱,再加上數量眾多,貸款需求的小、急、頻特點及其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性與商業銀行市場性的不匹配矛盾長期存在。小微企業根本不具備對金融機構的議價能力和貸款的競爭能力。融資渠道窄主要是與小微企業旺盛的資金需求相比銀行貸款投放是有限的,而絕大多數企業的融資以銀行貸款為主且直接融資比例較低,此外銀行貸款門檻高。如各商業銀行普遍“慎貸”、“懼貸”,企業申請貸款必須以房產等不動產進行抵押,這一硬性規定束縛了小微企業信貸的投放規模。小微企業分布散亂,也很難進入金融機構的服務半徑。二是用資昂貴。這是小微企業當下面臨的嚴峻現實,由于難以享受銀行的服務,小微企業不得不從民間借貸。據數據顯示,2011年黑龍江省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民間借款余額58.35億元,占全部借款余額38.4%;僅民間借款利息就達4.65億元,同比增長20.6%,民間借款平均利率由上年同期的10%上升到2011年的10.7%。三是資金鏈斷裂風險增大。這是小微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巨大挑戰,眾多小微企業面臨不斷上升的人力、物力資本壓力,背負高利率的借貸或融資,往往還得使用擔保或質押,且高利貸缺乏法制保障,企業再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個資金鏈斷裂,企業抗風險能力弱。資金是經濟的血液,沒有資金的營養,企業就會嚴重受壓,如得不到及時的舒緩,壓力積累與傳導則導致三大后果:一是內向傳導。企業陷入惡性循環,沒有資金得不到發展,沒有發展更得不到資金。二是外向傳導。或是拖欠上游的原料方賬款,或是提前支取下游的經銷商賬款,企業之間陷入三角債。三是全局傳導。三角債惡性膨脹,再加上高利貸的鏈條原本脆弱,某一根稻草就可能引爆區域性金融風險和地區經濟發展風險。融資難再加上各種稅費過重使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雪上加霜,更影響地區經濟發展。
1.3科技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國際經驗表明,雖然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擁有科技創新的各方面優勢,更具創新活力的卻是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由于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壓力,同時被強烈的通過創新獲得超額利潤的期待所激勵,它們對市場需求信息格外敏感,對探索未來市場機會特別好奇、有沖勁和更強烈的創新沖動,但在發展過程中大多企業面臨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高科技等共性問題,缺少足夠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平臺保障,難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導致小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同時,對于已經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非公企業,由于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和社會法制、稅收、金融等發展環境保障,存在體制內外差異和歧視,非公小微企業尤其是低碳、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弱。
1.4產權不明晰、家族企業融資方式單一
小微企業產權不明晰的主要表現為嚴重的家族化色彩。哈爾濱小微企業初創融資方式與所占總體比率如下:自籌資金占35%,親朋借款占10%,親戚合資占40%,金融機構貸款占15%。可見家族化的籌資模式導致一權獨大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家族化成為阻礙家族式小微企業產權明晰、科學管理、做大做強的最大因素。
2. 金融支持拉動哈爾濱市非公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
2.1金融支持政策引領,促進企業增長方式轉型和結構優化升級
在認真貫徹國務院“新36條”的基礎上,結合哈爾濱市情況,制定出臺哈爾濱市《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國家支持非公經濟及小微企業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環保政策等,鼓勵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向地方非公經濟及小微企業傾斜。尤其支持與黑龍江省“十大重點產業”相關的低碳、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
2.2拓寬融資渠道,發展區域集優融資模式
從哈爾濱市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拓寬融資渠道,發展區域集優融資模式:一是加快發展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發展專業中小銀行服務,推動金融租賃公司發展,規范發
展民間融資,加快推進小微公司信貸專營機構的組建,按照小微企業特點設計審貸流程和定價機制,優化信貸業務流程,簡化信貸辦理手續,提升對小微公司的金融服務水平。二是規范發展融資擔保體系,創新小微型企業擔保模式。依托哈爾濱市企業信用融資擔保服務中心這一全國同類城市中規模最大的企業融資擔保平臺,專司為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擔保,并鼓勵發展綜合服務集團。開展小微公司聯保、公司治理層團隊保證、經營者家族保證三種形式相結合的貸款組合業務,或者是依托地方政府和擔保公司擔保的方式。三是是積極鼓勵、引導小微企業上市融資,對具備一定條件的高興科技小微企業進行引導和創造條件,幫助他們直接上市融資。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股權投資,拓寬小微企業債券、票據融資渠道,開展小微企業融資租賃服務。四是積極搭建小微企業融資平臺。積極推進各銀行機構與行業協會、商會等搭建融資平臺,加快股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強小微企業融資指導與對接,建立民間借貸登記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哈爾濱市“龍粵金融超市”的平臺效用,深入開展政府、銀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對接工作,搭建“政銀企”三方合作平臺,多多舉辦銀企洽談會專場,力創銀企互惠的雙贏模式,適時的實行區域集優融資模式。
2.3促進小微企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加強小微企業信貸政策指導,鼓勵發展特色的融資產品、保險產品,創新開展靈活多樣的抵押擔保方式,積極開辦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企業聯保貸款,有價證券質押貸款等。繼續加快商業承兌票據的推廣和使用,加大銀行間債券市場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宣傳、推介和承銷力度;進一步擴大企業資源儲備庫,培育、支持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要積極改善銀行信貸服務,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設計、申報、審批、發放、風險控制等業務按照“流水線”作業方式進行批量操作,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效率。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建立專業化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團隊,加強對小微企業貸款的使用引導、監管和最終用戶監測,防范信貸風險。
2.4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科技創新,提升競爭力
一是培育企業,扶持項目,為小微企業創新“助力”。重視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初步建立起對“專精特新”產品(技術)項目的金融支持政策體系,包括在全市實施“小企業專精特新工程”、每年用小企業發展資金支持一批“專精特新”產品(技術)項目實施。采用項目資助、研發補助、投融資資助等多種形式重點扶持科技主導型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型標兵企業、科技成長型小微企業。同時,持續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工作,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后備梯隊建設。二是啟動科技培訓工程,包括科技政策培訓工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培訓工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訓工程等,旨在使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創新基金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推動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三是實施“產學研結合促進工程”和 “科技與金融結合推進工程”。從各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遴選面向全省各領域的專家,組織由小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組成的“產科研”平臺,建立專家庫,由政府組織,以多種形式派駐小微企業,幫助他們開展研發活動、融資活動,轉化科技成果、提高融資能力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及發展力。
參考文獻:
[1]李煥平、林瑜.對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思考--以吉林省延邊州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2(06).
[2]郭新明.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更好地服務于小微企業發[J].西部金融,2012.
作者簡介:馬瑩瑤(1992-),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金融學本科.
(作者單位: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