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積極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動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內涵便是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耗能,很明顯符合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要求。在當今能源、資源日益緊張、環境承載力遭到破壞的情形下,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可見一斑。本文首先闡述低碳經濟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接著就我國提出一些改進對策。
【關鍵詞】 低碳經濟 國際貿易 對策 貿易壁壘 產業結構
在當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的形勢下,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成為經濟轉型的熱門課題。同時,我國多年來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迫切要求實現綠色發展方式。然而,因我國對外貿易的依賴度比較高,由低碳經濟隨之而來的國際貿易條件發生了重大改變,對我國貿易的影響非常劇烈。本文由低碳經濟給對外貿易造成的影響,對如何應對這些影響提出若干合理化對策。
1. 低碳經濟對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
1.1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出口貿易構成了威脅
綠色壁壘實質上是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一部分,它往往指進口國為了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或者保護本國的貿易,而大力制定出苛刻的、嚴格的技術標準對來自海外的產品進行禁止或者限制。就目前而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11年間,雖然是重要的出口國,然而,因我國產品的技術和經濟不占據優勢,環保水準往往達不到發達國家規定的指標,產品面臨出口滯銷也就在所難免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的產品技術含量較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為低下,不能達到一些進口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環境指標。因綠色壁壘的影響,我國產品在生產、加工、交換、分配和銷售等各環節都要遵循相當高的生態、環境標準,而且也增加了環保品質的檢測、審核環節,進而加大產品的成本。當今世界各國均在落實節能減排的措施,也在利用自身的優勢經由貿易壁壘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設置準入門檻,這是對我國國際貿易的一個打擊。
1.2征用碳關稅會降低我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碳關稅,顧名思義,就是對那些高能耗的商品在進口時征收特定的二氧化碳釋放的關稅。碳關稅尚未正式征收,北歐一些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征收類似碳關稅的稅種,美國也出臺了若干法案,明定在今后10年內對所有進口產品開展碳關稅,對進口的密集型商品,例如鋼鐵、化工產品和鋁材料等,假若碳關稅在國際貿易中完全推行,那么中國的產品會面臨接近三分之一的關稅,出口的絕對數量也會大面積下滑;碳關稅最主要面向機械電子產品、鋼鐵冶金產品等高消耗碳的產品,而這些類型的產品正好是我國最主要的出口對象。僅2008年這一年,這一類高碳產品就占據了我國出口總產品“半壁江山”。就我國出口國而言,主要面向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而這些工業先進國家往往會征收碳關稅,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會有為數不少的產品遭遇沖擊和影響,待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自然而然會下降。
1.3我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喪失明顯
一個國家必須要出口一些收益顯著的產品,進口一些“比較利益”最小的產品,以期在國際貿易中獲取比較優勢。這個常識也說明了若一個國家的環境指標較為落后,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因相關環境產品價格中具有的環境成本低廉,則便有環境的相對優勢;若一個國家環境標準比較高,但環境要素的稟賦匱乏,便無環境的相對優勢。
我國國際貿易產品一向以加工出口貿易為主,當然,產品技術含量不明顯以及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均構成了比較優勢,但在環保指標上面的努力還有待加強。在低碳經濟盛行的時代,產品會喪失比較優勢,不利于綜合競爭實力的提高。
2. 低碳經濟背景下推進國際貿易發展的對策
2.1優化外來資本的引進結構,防范高碳產業的涌入
毋庸置疑,施行對外開放以來的外來資本引入策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國際貿易的提升。但外來投資者更多的集中于高排放、高污染的化工、造紙和鋼鐵等產業,這些產業不僅增加了二氧化碳的過度釋放,更損害了我國的環境和能源。面臨新階段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我國要想更順利地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就要在低碳經濟的形勢下,特別是招商引資時,要嚴格限制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將高能耗產業轉移到我國,以實際行動減少碳排放。
2.2加強國際合作,帶動低碳技術的研發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尋找可替代能源,在聯合國氣候發展大會,已經明確規定各國履行減排的任務,這也事關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等諸多項目的國際認定,對于我國產業結構的適時調整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入世11年來,我國一方面試圖突破貿易壁壘的限制;另一方面,則加大科技產品的研發力度,積極履行環保公約。所以,唯有我國在熟知國際準則的前提條件下加強新貿易規則的研究,搞清楚規則執行的規律,投身于國際準則的制定中,才能為世界環境與生態做出貢獻。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國情不同,因而要規避陷于發達國家依托于生態環境問題給中國設置的困境,必須主動促使低碳經濟方面的技術合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國際協作中加快本國產品的技術創新,提高自主創新水平,積極探尋國際合作的新路徑,在這個過程中提升我國的技術比較優勢。
2.3調整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促進產業轉型
針對目前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出口產品的碳排放含量高、能源消耗劇烈等不良狀況,需及時對出口產品的框架進行調整,在這個環節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推進產業轉型。基于此,國家要組織科研力量,對產品進行環保可行性論證,依靠技術換代,降低能耗、物耗,改變傳統產品碳排放量過大的局面;另外,還要構建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征稅體系,引領更多的企業進口能源消費類別的產品,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高碳產品的出口門檻。進一步開發人力資源優勢,加快產品的科研,使我國產品能在國際各項產業分工中符合市場競爭力需求。
結語: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國必須正視落后的產業結構等各方面給對外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產品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促進貿易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賀建軍.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2(05).
[2] 王立斌,齊曉安.低碳約束下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問題探討[J]. 東岳論叢, 2012(01).
[3] 吳來桂.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J]. 中國商貿, 2011(08).
作者簡介:楊軍,男,1981.3,杭州人,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國際貿易系副主任,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