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農業發展、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詳細闡述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和農業信息化的新農村經濟建設中作用。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 經濟建設 作用
農村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收集、開發、利用農業信息資源,圍繞農民生產經營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廣泛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村市場流通信息化、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以及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等方面,其對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增強農戶獲取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促進科技進步,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必要性
1.1農業信息化市場需求巨大
我國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占絕對比例。在對農村的考察過程中,強烈感受到農民、農業工作者對農業信息的渴望。當前我國許多地方政府通過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農業110”及農業信息員、農業信息發布會等多種農業信息形式,開拓了為農業服務的新領域,通過網上交易、網上服務,確使農民嘗到了農業信息的甜頭。
1.2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的倍增器
信息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但就信息技術本身來講,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產業,只有和其他產業結合,才能夠真正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倍增器。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業技術信息化,如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業經營信息化[1]。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時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決13億人口的吃穿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學技術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設備工具和生產資料來武裝農業,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因此發展農業信息將給我國農業帶來難得的機遇。我國傳統農業絕大部分尚處于低質低效水平,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力人員素質也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也同樣不高。隨著加入WTO的臨近,我國農業生產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2. 農業信息化的新農村經濟建設中作用
2.1農業信息化是克服農業弱質特點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低,在需求總量的擴張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加之農業生產由于受條件的影響,人類控制農業生產的能力較低,大量的農業資本投入到土地上,資本的轉移更新能力相對較弱;更由于農產品貯存難、體積大、價值低,經不起收獲與銷售時間的拖延,市場競爭能力也相對較低。所有這些,都足以說明農業具有比較效益低下和自身發展能力差的特點,并由此形成農業的弱質性。為解決農業的弱質性問題,必須實現農業的信息化,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份額,實現農業產品的高附加值。
2.2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針對勞動力整體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特別是在多數農村青壯年轉向其他產業,務農人員主體由老、弱、病、殘及婦女組成),生產技術含量偏低,生產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例下降,資源利用率和轉化率低下,限制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狀況,要在廣泛應用農業機械、化肥、農膜等技術成果的基礎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使我國農業科技和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逐步建立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信息技術作為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先導,在促進未來農業生產和整個農業科技進步中將起到全局推動作用。通過信息技術,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因此得到改造,農業生產率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通過信息技術,不僅可將現有單項農業技術進行綜合組裝配套,實現高層次的科技創新,而且可方便快捷地大面積推廣應用;通過信息技術,還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進步,傳統的高消耗、低效益型的生產結構方式將被新興的低消耗、高效益的生產結構方式所替代,將會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科技的總體水平。
2.3實現農業信息化是實施農業決策科學化的重要手段。
農業系統的復雜性、動態性、模糊性和隨機性決定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復雜性。所以制定有效的農業決策,需要多學科、多知識的綜合利用,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專家的知識與經驗進行判斷與推理。作為農業信息技術的典型代表,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作物模型系統等的相互結合,目的就是為最大限度地保證宏觀決策的合理化、經營管理的現代化和生產過程的科學化。實現農業信息化為生產和管理者作出科學而有效的決策提供支撐。
2.4農業信息化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途徑
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單個農戶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勢,形成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脫節,從宏觀角度體現為農業結構調整難,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業競爭力差,從微觀角度則表現為農產品賣難,農民增產不增收。通過推進農業信息化,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使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業企業獲取全面、及時、準確的產銷信息,了解消費需求、供求走勢、價格行情,及時地調整生產取向,準確地把握市場商機,有效地回避交易風險,充分實現市場對土地、人力、資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榮農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隨著入世后農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從發展角度又進一步賦予了農業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綠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煥發出更大的生機和活力。
2.5農業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門管理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
通過實施農業信息化戰略,以農業電子政務建設為切入點和出發點,建立標準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應用系統,從下行角度建立順暢、有效的遠程調控管理機制,從上行角度建立及時、準確的基層反饋機制,將顯著提升農業管理服務水平,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2.6信息化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助推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生產經營觀念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以銷定產”、“什么賺錢種什么”已成為廣大農民的共識,農民參與結構調整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由于各種生產技術、經營信息的缺乏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成為結構調整的瓶頸。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推進農業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術、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向農民傳遞大量農業科技信息、生產信息和市場信息,撞擊他們的思維,啟發他們的創造力,使大批農民群眾,而不是個別能人投入到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去,迅速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隋艷穎.農業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面臨的問題[J].北方經濟,2008(8):30-31.
[2] 張海云.農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0 ( 9) : 38,40
[3]雷智仙.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云南農業,2007(9):11.
作者簡介:劉佳佳,女.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0級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董淑蘭,女.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作者單位:劉佳佳 董淑蘭,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佳佳,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