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根據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了加快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綠色農業經濟 對策
在2003年10月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主辦的“亞太地區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市場通道建設國際研討會”上提出綠色農業的概念后,得到了與會代表和亞太經社理事會官員的廣泛贊同。引起廣泛關注,因而促成綠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基于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應該歸屬于農業經濟發展的范疇,同時它又是傳統農業經濟的一種創新,是沖破傳統農業經濟藩籬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式。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將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更高層次和必然趨勢,是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的必然產物。細致研究當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才能夠準確分析和判斷發展綠色農業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找出癥結,才能夠揚長避短地探索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 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1.1綠色農業產業基地初具規模
2004年,農業部在黑龍江省開展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試點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國范圍正式啟動。近年,全國各省市發揮區域優勢,結合區域特點,發展適合當地的綠色農業產業基地。據國家農業部網站及中國綠色發展中心介紹,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有340個單位建成綠色食品原料生產標準化基地,種植面積超過0.073億hm2,生產總量超過1億t,產品年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出口額超過20億美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企業總數達6391家,對接龍頭企業1256家,帶動農戶1686萬戶,每年直接增加農民收入8.4億元以上。已開發的綠色食品產品包括農林及加工產品、畜禽類產品、水產類產品、飲品類產品等四大類57個小類,覆蓋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個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0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僅2010年,全國共有80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綠色食品產品1387種,成為綠色食品發展的新興主體,有效加快了綠色農業經濟發展。
1.2綠色農業經濟品牌效益不斷提高
隨著我國綠色農業的不斷發展,打造了諸多代表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精品品牌,綠色食品日益豐富和多元化,涌現了一大批綠色食品知名品牌,綠色農業經濟品牌效益不斷提高。目前,綠色食品標志商標不僅已在國內第1、2、3、5、29~33類等以食品為主的九大類產品上注冊,而且在日本、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葡萄牙、芬蘭、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完成注冊。2010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在國內大中城市,綠色食品品牌認知度超過80%;在國際上已有法國、芬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4個國家的7個企業22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使用我國綠色食品標志商標,2009年國內年銷售額達到3162億元,出口總額達21.6億美元,在國際市場日益顯現出強勁的競爭力。
1.3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
為了引導和規范綠色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我國綠色食品產業已經建立了認證管理基本制度。目前農業部發布綠色食品相關標準102項,地方發布標準235項。近年來,我國綠色農業經濟以品牌帶動龍頭企業、促進標準化基地建設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著力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提高了綠色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各省市陸續培育了一批綠色農業產業化骨干龍頭企業,其中黑龍江省綠色食品企業490多家,浙江省綠色食品企業190多家,湖南省綠色食品企業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最大的綠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綠色食品臍橙基地和最大的綠色水產基地。湖南省的天龍米業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形成了現代化精米生產線和國內最大的集生產、研發、銷售茶籽系列高檔植物油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集團;河南、山東、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區也因地制宜推進集研發、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綠色農業經濟發展體系。
2.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在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上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2.1土地資源利用
我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隨著近幾年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房地產用地和企業用地不斷擴張,耕地面積大幅銳減,據《發展改革委關于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報告審議意見的報告》,目前中國耕地面積約為1.2173億hm2,人均耕地面積(1.38×667)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為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設置了客觀環境障礙,土地是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基礎載體,怎樣充分利用好僅有的耕地,是擺在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戰略面前的一道天塹。
2.2市場能力適應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3082萬t,比上年增長0.4%;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54641萬t,比上年增加1559萬t,增產2.9%。盡管在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和推廣應用農業科技化耕作技術的支撐下,我國糧食連續7年增產,但農業的生產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要求,農業生產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為農作物生產成本高而品質不高導致農產品銷售困難,難以滿足消費者對于高品質低價農產品的需求。積極探索農業經濟發展途徑以適應市場需求,增強農業經濟實體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是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關鍵環節。
2.3農業生產方式
傳統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是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的無序經營,在這種模式的主導下,農戶勢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來使用土地資源。這種短期效益的索取導致耕地質量的逐年降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不但極大地破壞了土地生態系統,竭澤而漁、飲鴆止渴的掠奪式生產也造成了土地生產能力的不斷降低,怎樣轉變這種生產方式,形成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合理生產方式已經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同時以農戶為單位的耕作方式成為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重要障礙,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不利于集約化、集團化的綠色農業經濟發展。
3. 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幾點對策建議
3.1加快綠色農業經濟市場體系建設
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加強科技創新,針對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生產、加工、銷售及服務問題,加快新技術研發和科研攻關;健全綠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做好試驗示范推廣工作,開展技術指導,為發展綠色農產品提供技術支撐。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產品的標準體系,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制定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操作規程、產品質量和衛生標準、農產品質量分等分級標準、產品包裝標準等。完善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完備的基地建設、環境監測,產品質檢和市場監督等管理體系。促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增強市場服務能力。嚴格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等相關法律法規, 加大執法力度,保障市場公平和效率。
3.2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
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農業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據我國現有耕地分布情況,認真研究并制定詳細可行的綠色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對綠色農業經濟產業的發展進行全面規劃和科學設計,明確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根據區域間不同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特色,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做到綠色農業產業合理布局。要根據規劃制定出臺相關的推進措施,來保障規劃目標的穩步推進和最終實現,使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較強的操作性,將這一經濟發展模式納入到各建議:
3.2.1中央和省市二級都應加大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提高對糧食主產區縣財政轉移支付水平,取消糧食風險基金配套,增強糧食主產區縣特別是產糧大縣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糧食主產區縣與主銷區縣的利益平衡機制,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實現糧食主產區縣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產糧大縣財政獎勵動態調整機制。由省級財政部門牽頭,會同省級農業、統計等部門建立對產糧大縣的動態監測制度,對每年分縣的糧食生產等基礎數據實行動態管理,根據跟蹤結果調整每年產量大縣獎勵資金量,由中央財政直接轉移到縣,更好地發揮財政獎勵政策對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
3.2.4對“地方財力困難有較大緩解”進行進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財力狀況轉好后,將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用于支持糧食生產。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將任務層層分解、逐級落實,發揮各級政府宣傳引導作用,切實轉變農戶的傳統生產觀念和思維方式,充分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夯實基礎、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全力提高農業生產實力
綠色農業經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常規農業向科技農業轉變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生產技術作為支撐,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關鍵環節的統籌。因此,需要政府各個相關部門通力配合,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為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同時要在生產開發、市場開拓各個環節上給予必要的稅收、信貸、財政等方面的支持,營造寬松的發展氛圍。要通過減稅、減費、補貼、財政轉移支付等綜合措施加大綠色農業開發與科研的投入,著力打造一支掌握綠色農業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質量認證等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員隊伍。為綠色農業生產、加工、貿易和質量控制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流通服務,不斷增強綠色農業經濟實體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綠色農業產品的經濟附加值。
3.4規模經營、集約管理,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要選擇客觀環境好、生態標準高的綠色農業產品生產基地,根據市場需求選擇抗病能力強、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農副產品率先進行試點,以試點引領基地建設,以基地推動區域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建立基地生產、科技院所研發、企業生產銷售一條龍的綠色經濟產業鏈條。逐步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品牌,提高產品檔次和知名度,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主導促進綠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
結語:
總之,要力求把農業發展、保護環境、增進人們身體健康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大綠色食品的投資力度,擴展綠色食品建設范圍,促進綠色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還須樹立環保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循環利用為主要發展方式,以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地整合農業經濟發展的有生資源。
參考文獻:
[1]嚴立冬.綠色農業發展與財政支持[J].
[2]趙艷春.淺談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J].
[3]楊唐盛,張長厚.淺析綠色農業產業化經濟的發展[J].
[4]趙排風.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南州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