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立和完善綠色稅收制度,不但可以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籌集專項資金,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也能夠通過對納稅人經濟利益的調節,矯正其經濟行為,使其從事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建立綠色稅收制度是改善我國目前環境狀況的一條有利途徑,隨著綠色稅收理論在我國的出現和應用,如何建立和完善綠色稅收制度,已成為我國稅收理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僅對建立和完善綠色稅收制度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 綠色稅收 建立 完善 綠色稅收制度
綠色稅收又稱環境稅收,是指對投資于防治污染或環境保護的納稅人給予的稅收減免,或對污染行業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稅。從綠色稅收的內容看,不僅包括為環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種稅,還包括為環境保護而采取的各種稅收措施。因此,人們通常把以環境保護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稅收措施形象地稱為“綠色稅收”。
隨著綠色稅收理論在我國的出現和應用,如何建立和完善綠色稅收制度,以保護和改善我國的環境,已成為我國稅收理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建立和完善綠色稅收制度,不但可以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籌集專項資金,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而且能夠通過對納稅人經濟利益的調節,矯正其經濟行為,使其從事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產經營活動。可見,建立綠色稅收制度是改善我國目前環境狀況的一條重要途徑。
1. 我國綠色稅收制度的現狀
在我國現行稅制中的環境保護措施主要有:對“三廢”企業的稅收減免;對節能、治污等環保技術和環保投資的稅收優惠;限制污染產品和污染項目的稅收措施;促進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的稅收優惠等等。此外,對保護環境不受污染、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的稅種還包括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消費稅、車船使用稅等。值得肯定的是,上述稅收政策與措施采取“獎限結合”的辦法,形成了鼓勵保護環境、限制污染的鮮明政策導向,與政府的其他有關措施相配合,在減輕或消除污染,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面對日趨嚴峻的環境狀況,與經濟發展的速度相比,我國的稅制嚴重滯后環境保護的需要,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1.1現行稅制中缺少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專門稅種,未形成規范的綠色稅收制度。目前國家治理環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對水污染征費,對超過國家標準排放污染物的生產單位征收標準排污費和生態環境恢復費,這種方式缺乏稅收的強制性和穩定性,排污費的收費方式由環保部門征收,在征收方式上也不規范,增加了征收阻力。另外,稅收對環境保護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稅種中的稅收優惠措施來得以實現,這樣既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很難形成專門用于環保的稅收收人。
1.2現行稅制中為了環保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措施僅限于減稅和免稅,稅收優惠項目較少,受益面比較窄,且不成體系。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影響了稅收優惠的實施效果。此外,國際上通用的加速折舊、再投資退稅、延期納稅等方式均可應用于環保稅收政策中,以增加稅收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內容十分缺乏。
1.3現有涉及環保的稅種中,有關環保的規定不健全,各稅種自成體系,對環境保護的調控力度不夠。一方面稅種多,計算復雜,給征納雙方帶來許多麻煩;另一方面稅制內外有別,不利于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競爭。在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現行的資源稅也很不完善。
1.4收費政策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排污費的征收標準偏低.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間收費標準不平衡,并且征收依據落后,征收阻力大,排污資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都不能有效地促進企業主動治理污染。
2. 建立和完善我國綠色稅收制度的措施
根據我國目前現狀,建立和完善綠色稅收制度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在進一步完善現行保護環境和資源的稅收措施的基礎上,盡快開征環境保護稅,使其成為“綠色稅收”制度的主體稅種,從而構建起一套科學完整的“綠色稅收”制度。采用多種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1取消排污費,開征環境保護稅。
借鑒國際經驗,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稅法》,開征新的環境稅,建立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專門稅種,將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開發生產行為及在消費過程中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物質列為環境污染稅的征收范圍。首先改排污收費為征稅,對排污企業征收排污稅。按污染物設置不同稅目,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污染物不同,征收形式也不同,如水污染稅、大氣污染稅、固體廢物稅、噪音稅等,以對因污染所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失進行補償。改征“排污費”為“排污稅”以后,由地方稅務部門統一征收,一方面,改變征收標準偏低、不同污染物排放之間的稅負不合理的狀況;另一方面,還可以節省征收成本,改變資金使用和管理方法,以切實保障我國對環保的投入。其次,對一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其對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對環境污染破壞程度征收環境保護稅。具體設計是:以排放“三廢”和生產應稅塑料包裝物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以工業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及塑料包裝物為課稅對象;對不同的應稅項目采用不同的計稅依據。對“三廢”排放行為,以排放量為計稅依據從量課征,對應稅塑料包裝物,則根據納稅人的應稅銷售收人按比例稅率課征;在稅率的設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價,以防把稅率定得過高,使得社會為環境保護付出太大的代價。此外,應將環境保護稅確定為地方稅,由地方稅務局負責征收,并且環保稅收收入作為地方政府的專用基金全部用于環境保護開支。
2.2改革和完善現行資源稅。
應該重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或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 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將現有的各類資源性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水資源費、漁業資源費、林業補償費、林政保護費、育林基金、電力基金等并入資源稅,并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把那些必須加以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如礦藏和非礦藏資源列入征收范圍,以擴大資源的保護范圍。可考慮將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并人資源稅,使其稅制更加規范、完善;調整計稅依據。由現行的以銷售量和自用數量為計稅依據調整為以實際產量為計稅依據,對一切開發、利用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按其生產產品的實際數量從量課征。并適當提高單位計稅稅額,特別是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征以重稅,同時取消部分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
2.3繼續調整消費稅,盡快開征燃油稅。
進一步提高含鉛汽油的稅率,以抑制含鉛汽油的消費使用,推動汽車燃油無鉛化的進程;在繼續實行對不同排氣量的小汽車使用差別稅率的基礎上,應對排氣量相同的汽車視其是否安裝尾氣凈化裝置而實行區別對待,并應明確規定對使用“綠色”燃料的汽車用戶免征消費稅,以促使消費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選擇;對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如一次性木筷、飲料容器、一次性紙尿布、高檔建筑裝飾材料等,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將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如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游艇應征收較高的消費稅;對煤炭、電池、一次性塑料包裝物及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氟利昂產品也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同時針對目前機動車絕對量不大而污染嚴重的現象要盡早開征燃油稅。可以對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銷售環節從價計征,用以控制燃油的使用,既保護大氣環境,又增加了稅收收人。
2.4實施綠色關稅制度。
綠色關稅一般都包括出口稅和進口稅。按照“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建立一套完整的綠色稅收制度。一是對出口的消耗國內大量資源的原材料、初級產品、半成品征高稅;二是對進口的那些對環境有嚴重污染和預期污染而又難以治理或治理成本較高的原材料、產品征收較高關稅。比如,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治理污染設備、環境檢測和研究儀器應免征或減征進口關稅;在允許進口的情況下,要大幅提高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或可能對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產品的進口關稅;改善出口結構,盡量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產品的出口,鼓勵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等。
2.5在所得稅中體現綠色稅收精神。
對企業進行的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的固定資產投資可采用加速折舊辦法;企業購進的節約能源和防治污染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允許一次性攤銷;企業用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開發費用允許據實列支;對單位及個人給予環保的投資、再投資、捐贈予以退稅或所得稅稅前扣除等。
2.6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以多種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注重環境保護。
在現有的減稅、免稅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不同優惠對象的具體情況,分別采取多種稅收優惠政策。制訂環保技術標準,對高新環保技術的研究、開發、轉讓、引進和使用予以稅收鼓勵。可供選擇的措施包括:技術轉讓收人的稅收減免、技術轉讓費的稅收扣除、對引進環保技術的稅收優惠等。其次,制定環保產業政策,促進環保產業的優先發展。如環保企業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稅的減免;在增值稅優惠政策中,對企業購置的環保設備應允許進行進項抵扣,從而鼓勵企業對先進環保設備的購置與使用;對環保設備實行加速折舊;鼓勵環保投資包括吸引外資,實行環保投資退稅;在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有關政策中,對于企業采用先進環保技術改進環保設備、改革工藝、調整產品結構所發生的投資應給予稅收抵免;對于環保產品在出口政策上給予稅收支持等等。從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勵企業保護環境。
結束語:
建立和完善我國綠色稅收制度應堅持以調控為主,聚財為輔,本著“誰污染誰納稅” 原則,達到稅收的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形成綠色稅收調控體系,積極發揮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
參考文獻:
[1]孟鴻玲,《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我國綠色稅收制度》.
[2]金慧琴,《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稅收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3]王月華等,《基于完善我國綠色稅收制度的思考》.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