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外包產業成為促進中國產業升級及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下承接國際外包對中國制造業的成長和產業的升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目的在于通過對于學者的研究,分析中國制造業外包的發展研究情況,分析各種研究成果的價值所在,為以后更好、更全面的分析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將采用何種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以使中國制造業通過外包更好的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全球價值鏈 制造業 外包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的加快,國際分工格局也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即由傳統的產業間分工發展到產業內分工,而今又發展到產品內分工。這也就意味著在全球以生產工序為依托的國際分工和生產制造業外包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形成并逐步發展壯大。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觀察,在產品內分工的格局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各個生產工序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承擔著某種產品生產鏈條上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管理以及銷售等。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全球價值鏈的加長,為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外包的出現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通過對中國制造業外包發展的文獻進行綜述,能夠為更好的研究中國制造業外包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同時能夠使得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不斷的加長的基礎上,更好的承接國際外包業務。
1.關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究
全球價值鏈(GlobalValue Chain, GVC)。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格里芬等人的理論沒有擺脫商品這一概念的局限,并沒有突出強調在價值鏈上運營的企業在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方面的重要性。直到2001年,格里芬和該領域研究者在《IDSBulletin》雜志上推出了一期關于全球價值鏈的特刊--《價值鏈的價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從價值鏈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過程,認為應把商品和服務貿易看成治理體系,而理解價值鏈的運作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價值鏈的形成過程也是企業不斷參與到價值鏈并獲得必要技術能力和服務支持的過程。這份特刊在全球價值鏈研究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研究產業升級,指的是價值鏈之中或尚未嵌入的企業通過嵌入價值鏈獲取技術進步和市場聯系,從而提高競爭力,進入到增加值更高的活動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業發展報告《通過創新和學習來參與競爭》中這樣描述全球價值鏈的產業升級機制:“全球價值鏈擴散功能和工藝流程為發展中國家企業提供了改善各種能力的機會。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企業集群而言,當務之急是將其融入更廣泛的系統中去。這就要求有步驟地采取行動,使企業治理達到世界水準。另外,還必須通過有意識的創新和學習獲得必要的技術能力。鑒于未來獲得市場進入和先進技術的前景,上述努力是值得的?!睂嶋H上,無論是采購者還是生產者驅動型價值鏈,為了進入國際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必須獲得初始技術能力。當地企業一旦進入全球價值鏈,由供應聯系所引發的學習效應就會出現。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企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以改善其技術能力,為價值鏈升級做好必要的準備。
2.關于中國制造業外包發展的研究
隨著外包業務的發展,更多的學者關心的是服務外包,所以對制造業外包的界定還不存在,但是與其相關的概念學者們還是給予了描述。張為付(2005)從國際產業資本轉移的角度較為全面地探討了國際制造業資本轉移的基礎和機理,指出國際產業資本將向具有制造業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集聚。吳解生(2005)積極評價了大規模的產業吸納對中國制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的作用,認為對制造業國際轉移的積極吸納將在較長時期內構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他同時指出“中國多年來對制造業國際轉移的強勁吸納主要得益于以勞工成本優勢為基礎的區位優勢”,但同時也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面臨挑戰,并非“不可動搖”。趙張耀和汪斌(2005)研究了一種新型的國際產業轉移模式--網絡型國際產業轉移模式,這一模式強調了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生產組織體系的影響,提出了不同于傳統的“雁陣”發展模式的“龍型”發展模式,換句話說,“當代的國際產業轉移同時發生于多個不同層次的國家間,表現為各個不同層次國家在同一產業不同工序上的聯動式發展”。
Freestra和Hanson(2003)建立了一個國際外包模型并將其應用于中國加工貿易,對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產權與控制權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外資在中國進行的加工貿易傾向于這樣一種管理制度安排外方擁有加工貿易企業的所有權,而中方負責投入品的采購。劉志彪(2005)也指出“中國制造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走‘國際代工’的道路,是一種內生性的自然選擇”,“‘國際代工’方式是中國企業最佳的低成本學習途徑”。隆國強(2003)通過調研認為“加工貿易的蓬勃發展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推進工業化進程的一條有效途徑”。
江霈和王述英(2005)認為“對生產、銷售環節所面臨的市場風險的分離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節約,是誘導廠商選擇外包生產模式的關鍵因素之一”。具體到中國加工制造業,他們認為“外包生產模式當中的上下游廠商都是從利潤最大化的角度,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特點選擇最適宜自己的產業位置,他們之間并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同時指出對于那些本身不具備資本、技術比較優勢的中國企業而言,從事專業代工生產是符合實際的理性選擇;對于那些有一定實力的中國企業來說,應著力于代工生產本身層次的提升。劉志彪 (2005)也指出“中國制造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走‘國際代工’的道路,是一種內生性的自然選擇”,“‘國際代工’方式是中國企業最佳的低成本學習途徑”。謝偉(2005)認為“我國企業的技術能力提升有助于我國突破工業化過程中的‘技術天花板’現象”,而加工貿易是技術學習的機制之一。隆國強(2003)通過調研認為 “加工貿易的蓬勃發展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推進工業化進程的一條有效途徑”。
總結
通過文獻探析,發現對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究在隨著經濟的全面發展,分工的不斷加強而在不斷的增加,但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對于價值加長的原因以及企業在價值鏈中如何發展進行了研究,沒有針對如何利用價值鏈已經加長這一結果去進一步分析企業分工的特定模式-外包。同時,當前大部分學者對于中國制造業的外包主要基于對外包的現狀以及發展進行的探討,但卻沒有分析何種外包模式更適合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希望基于本文章的分析論述,能夠為后來學者對于模式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許統生,陳瑾,薛志韻.中國制造業貿易成本測度[J].中國工業經濟.2011(7):15-20.
[2] 劉海云,唐玲. 國際外包的生產率效應及行業差異[J].中國工業經濟.2009(8):78-80.
[3] 鮑曉華,張莉.中國制造業外包的水平的測度[J]. 統計研究.2011(4):25-31.
[4] 徐毅,張二震. 外包與生產率:基于工業行業數據的經驗研究[J]. 經濟研究.2008(1):103-113.
[5] 詹宇波,張卉. 修正的E-G指數與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度量[J]. 東岳論叢.2010(2):50-55.
作者簡介:張秋平,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講師,博士在讀,主要研究:中國外向型產業、FDI。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