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以下簡稱《招投標法》)已經實施了逾十年,今年2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613號)(以下簡稱《條例》)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規范。作為一名電建計經工作者,在學習《條例》過程中,結合自身經驗,對有關“合理投標價”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一些思索。
【關鍵詞】 投標價 競爭 問題
《招投標法》中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中標條件是“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但是投標價格低于成本價的除外?!?,而在《條例》中第五十一條有進一步的規定:當“投標報價低于成本價或高于招標文件設定的最高投標限價”時,“評標委員會應當否決其投標”,這就明確了所謂的合理報價——要“高于成本價并同時低于招標文件設定的最高投標限價”。此前,在實際招投標中,受業主委托的評標委員會按照諸如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業績等評標綜合標準,確定“經評審的最低中標價”,并大都說明“評標價最低的投標價不一定是投標報價最低的投標價”,這樣,既不與《招投標法》中的規定相悖,也給招投標留下了很大回圜余地,甚至可以說,也給暗箱操作留下了很大空間,同時,使投標價作為評標要素的重要程度打了一個折扣。而《條例》的出臺,既界定了報價范圍,也提升了投標價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探討一下,投標報價在“合理”范圍內競爭的具體操作和若干問題。
1. 投標價“兩條紅線”的確定:
前述已知,“成本價”及“招標文件設定的最高投標限價”是投標價不可逾越的“兩條紅線”,目前,限于我國對于工程造價的管理模式,我們無從精準的確定電建行業的社會平均成本,自然,對于最高限定價(應視為“行業平均成本+合理利潤”)的確定,也就比較牽強。
“成本價”如何定性?“成本價”是社會(或行業)的平均成本價還是企業的個別成本價?我們知道,社會(行業)的平均成本價只是一種統計結果,其功能僅局限于反映建筑安裝市場某種經濟情況。既然不能定位于社會(行業)平均成本價,那么是否可以定為企業的個別成本價呢?即使定為企業個別成本,“成本價”的定量問題也很難解決——各施工企業的成本價是存在差別的,如果定位于企業的個別成本價,那么就要審核該企業的施工生產成本,否則無法定量判斷企業個別成本價,而這種審核,顯然不是某一招標方可以操作的。
最后,從“成本價”的階段屬性來看,其作為投標“紅線”的操作難度同樣很大。“成本價”是一種結果價,某一個工程項目開工至結束,才會產生成本,才會有成本價格,它是一種結果狀態,并不屬于報價階段范疇。一個工程項目就對一個投標方而言,選擇不同的項目負責人、遭遇不同的經濟環境,都會產生不同的成本,更何況現在的市場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市場,施工中由于業主在過程中的干預深淺或設計變化的大小也會影響成本價。因此,盡管建筑安裝產品價格的計價有其自身的暫定性和預估性,但“成本價”的定位、定量不盡科學與準確,要在實踐中以其為招投標的底線,就目前的情況來講,很難操作?!暗拙€”不確定,作為以底線為參考的上限的確定自然也就底氣不足。
目前對于底線的確定,筆者認為還是采用按入圍單位的均價降一定幅度為最優報價、按在最優報價上下幅度進行扣分的辦法,這樣就盡量規避了業主的可操作性,相對會客觀公平一些。
2. 近年投標競爭舉例:
2011年8月,在焦作某熱電廠2*350MW擴建項目招投標中,某電建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在投標報價過程中,自我估測成本為10264萬元,而在開標時,共有來自陜西、湖北、山東的四家單位報出了9799萬元、9804萬元、10116萬元、7310萬元的價格,分別為A公司成本價的95.47%、95.51%、98.56%、71.22%,另外四家報價分別為11416萬元、10651萬元、11960萬元、11158萬元,分別較A公司成本高出11.22%、3.77%、16.52%、8.71%。對于本標,A公司已經對成本進行了合理的強力壓縮,最終確定的報價以完全取費來看,已經讓利接近30%,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四家單位報出低于其成本價的2~5%報價,甚至能低于其成本價近30%?。。?/p>
事實證明,很多低價中標單位,其報價根本就不能滿足其最低成本要求,他們不是低價中標,是在“低價搶標”,工程到手后再通過變更或索賠來謀求高價結算,即“低價中標、高價索賠、高價結算”,達不到目的就會停工甚至撒手不干,給招標人造成巨大的損失。
3. 對確保投標價合理競爭的一些思路
筆者認為,只要是合法(規則)的競爭就是正當的競爭。如果合法的競爭體現了不正當競爭,那不是競爭本身的問題,一定是規則的問題。投標價在“合理”范圍內的競爭進退維谷,是因為我們的規則缺乏必要的細化及良好的操作,《條例》的實施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在這個方向上,將工作做細做實,確保每一份投標價都能在合理的范圍內競爭。
3.1深化頂層設計,以充分的耐心和恒心積累數據、理順機制:
綜觀我國幾十年來工程造價管理的發展,筆者的感覺是基礎扎實、應變倉促,力求節約、犧牲程序,規章全面、細節漏點。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要沉下心來,在數據積累、機制順暢上下功夫,要深入搞好頂層設計。
我們要解決誰來劃定“兩條紅線”,誰來復核,誰來監督,誰來申訴,誰來參與修正等等問題,建議以施工行業協會來測算電力建筑安裝成本與最高限額,政府部門(發改委)及招標方主體(各電力集團)組成聯合體進行審核,由設計院、造價咨詢機構、銀行等機構遴選人才組成獨立監督機構,當市場價格指數超過約定值時,由施工單位作為主體向行業協會申訴,行業協會向監督機構遞交說明,由監督機構召集組織修正。我們在構建這一體制時,都要注意分權、分利、制約、平衡。
3.2重視基層訴求,推動積極的上下互動,謀求自下而上的轉變:
所有改革,從來是自下發端,從上發力。所以,我們要重視基層訴求,不要想當然的將下面的訴求當做是“哭窮”。
我們的行業協會可以借鑒政府部門“信訪辦”的辦法,廣開言路,建立一個論壇,收集意見,及時傳達給相關部門并組織討論。這樣做,有利于在經濟大潮中占得先機,提升行業戰斗力。
以上是一點淺見,所謂知易行難,只希望引起有識之士關注,予以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王新波(1971年— )男,籍貫:遼寧省普蘭店市,研究方向:安裝預算、招投標及合同談判、經營管理。
(作者單位: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東北電業管理局第二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