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討了我國煤礦維簡費計提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變革建議,為煤礦維簡費計提變革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 煤礦維簡費 計提 問題 建議 產量法
煤礦維簡費,是指我國境內所有煤炭生產企業(以下簡稱企業)從成本中提取,專項用于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資金。具體點講,該費用主要用于煤礦生產正常接續的開拓延深、技術改造等,以確保礦井持續穩定和安全生產,提高效率。
1. 煤礦計提維簡費存在的問題
1.1煤炭企業維簡費的統一計提標準與各煤炭企業實際不符
在我國,煤炭企業維簡費噸煤計提標準由政府部門統一規定,從1992年7月1日起,從成本中提取維簡費的具體標準按地區劃分: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河南、寧夏、甘肅、新疆、云南每噸煤提6元;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包括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每噸煤提6.20元;內蒙古東部西部三礦一局每噸煤提7.00元;貴州、四川、陜西、湖南、江西、重慶、北京每噸煤提8.00元。從2004年5月21日起,煤炭企業井巷工程費納入了維簡費范疇。維簡費的計提標準又進行了修改,將井巷費納入到維簡費中,即煤炭企業不再提取井巷工程費。
可見,煤炭企業按產量法計提的維簡費對應的固定資產是“礦井建筑物”。而礦井建筑物所需要的維簡費的標準由國家確定,國家雖然充分考慮了全國煤炭企業的平均水平進行綜合確定,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各個煤炭企業礦井建筑物價值轉移及成本回收的正常資金(本)運動被打破,礦井建筑物更新改造所需資金嚴重偏離實際。
1.2動用專項儲備維簡費形成的固定資產采用一次折舊法,不能真實反映財務信息
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的通知》規定,企業提取的維簡費用,比照高危行業企業提取的安全生產費會計處理辦法。即按照煤炭產量和國家規定的標準計提維簡費時,計入相關產品的成本或當期損益,同時記入“累計折舊”(礦井建筑物正常折舊費)和“專項儲備”(礦井建筑物折舊外維費)科目。使用折舊外維簡費時,屬于費用性支出的,直接沖減專項儲備;資本性支出,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歸集所發生的支出,待項目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確認為固定資產,同時按照形成固定資產的成本沖減專項儲備,并確認相同金額的累計折舊。該固定資產在以后期間不再計提折舊。
上述規定雖然體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符合我國實際情況,避免了成本外部化,但這種辦法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固定資產在投入使用時一次性提足折舊,造成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嚴重不符,也影響了與資產等有關的財務指標的真實性。
2. 對變革維簡費計提的建議
2.1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
2006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6號——礦產資源的勘探和評價》第29段規定:“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允許主體在對勘探和評價資產確認后,使用《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和《國際會計準則第38號》成本模式或是重估模式對這些資產進行計量”。《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不動產、廠場和設備》第58段規定“:土地和建筑物是相互獨立的資產,應分別對其進行核算”,“建筑物具有有限的使用壽命,因此屬應折舊資產”。這一規定說明建筑物應計提折舊。
《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不動產、廠場和設備》第62段規定:“將資產的應折舊金額在其使用壽命內系統攤銷的方法很多。這些方法包括直線法、余額遞減法和工作量法”。“工作量法基于資產的預計使用程度或產量計提折舊。主體應選擇最能反映資產內含的未來經濟利益的預期消耗方式的折舊方法。”這一規定有兩點與“礦井建筑物”折舊有關:一是礦井建筑物應采用工作量法計提折舊;采用工作量法計提礦井建筑物折舊是和煤礦產量掛鉤。因為煤礦這個會計主體所選擇的折舊方法應“最能反映資產內含的未來經濟利益的預期消耗方式”。“未來經濟利益”理解為“未來現金流量”。礦井建筑物這一資產的使用所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取決于煤炭銷售量,而煤炭銷售量又取決于煤炭儲存量,則礦井建筑物折舊應和預期煤炭消耗(開采)方式掛鉤,即應按煤炭產量計提折舊。
2.2借鑒西方會計的處理辦法
煤礦固定資產跟一般企業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礦井建筑物”要隨煤炭資源采完后的礦井報廢而報廢。西方會計認為,開采礦藏、石油等初級資源產品的企業,取得這些自然資源是要花費代價的,企業設置“遞耗資產”科目反映取得這些資源的成本。然后,企業要在自然資源可采年限內,采用產量法以“折耗”方式將遞耗資產分攤完畢。對于開采自然資源企業的其他固定資產應該區分以下三種情況處理:
一是開采礦井所需的地面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而不計提折耗。二是在井下開采自然資源直接作用于勞動對象的機器設備(如采煤機、掘進機等),應計提折舊,而不計提折耗。三是在井下提供開采自然資源勞動條件的礦井建筑物,如井筒、通道、峒室、泵房、井內車場及煤倉等,由于“這些應計折舊資產將在某種遞耗資產的整個有用年限內提供服務”,“它們的折舊就應該按照與遞耗資產折耗相同的比例來攤提”,即礦井建筑物參照遞耗資產折耗方式計提折舊。在以上前兩類固定資產中,如果應計折舊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比遞耗資產的估計開采年限長,則以遞耗資產的估計開采年限為限(否則,自然資源耗竭后,折舊價值轉移就無承擔對象);如果應計折舊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比遞耗資產的估計開采年限短,則以固定資產本身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上述第三類固定資產——礦井建筑物折舊年限和煤礦可采年限相同,其折舊和煤炭開采量掛鉤,采用產量法計提折舊。
3. 產量法計提折舊的基本做法
上面提到采用產量法計提折舊,下面闡述一下該法的基本做法。
3.1對于原有煤礦企業
首先計算礦井建筑物折余價值。它等于礦井建筑物原始價值減去累計折舊。如果折余價值為負數,證明該礦井建筑物折舊已提完,不再計提折舊。如果折余價值為正數,按以下公式重新計算礦井建筑物未來折舊:
(1)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礦井建筑物折余價值÷該煤礦剩余可采年限內預計煤炭可開采量
(2)礦井建筑物月折舊額=原煤實際產量×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
需要說明的是,煤礦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日對礦井建筑物的賬面價值和服務年限進行復核。如果因地質條件等變化造成服務范圍內的預計煤炭可采量發生變化,必須按照變動后的情況及時對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等進行相應調整。
3.2對于新建煤礦企業
新建煤炭企業在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應確認“礦井建筑物”的價值,同時預計煤炭可開采量,按以下公式計算礦井建筑物折舊:
(1)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礦井建筑物原始價值÷該煤礦可采年限內預計煤炭可開采量
(2)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礦井建筑物原始價值÷該煤礦可采年限內預計煤炭可開采量
(3)礦井建筑物月折舊額=原煤實際產量×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
當煤礦開拓延深產生新的礦井建筑物,再采用上述公式重新計算新的“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和“礦井建筑物月折舊額”時,同第一次折舊的不同點是按“剩余可采年限內預計煤炭可開采量”計算。
(4)礦井建筑物月折舊額=原煤實際產量×礦井建筑物預計噸煤折舊額
煤炭企業各月末計提礦井建筑物折舊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制造費用——原選煤——折舊費(計提數)
貸:累計折舊——生產經營用——礦井建筑物(計提數)
參考文獻:
[1]張錦河,朱學義.煤礦維簡費核算的新焦點[J].煤炭經濟研究,2009(1):63-66,69.
[2]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會計譯叢》小組譯[美]斐內——米勒,約翰遜,金屈萊.會計學原理第八版(修訂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2):335.
(作者單位:大同煤礦集團雁崖煤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