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存款準備金政策就成為中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2003年9月~2008年5月中國累計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19次,存款準備金率由6%提高到16.5%,累計凍結商業銀行可用資金規模約為3.62萬億。對商業銀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很多專家學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資產負債表 法定存款準備金 商業銀行
1. 本文研究思路
鑒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從微觀的角度,以民生銀行為例,通過銀行資產負債表,研究存款準備金率頻繁上調對其調整的直接作用主體商業銀行的影響如何,以及商業銀行是如何調整策略進行應對。
2.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以其資產結構
2.1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提高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影響。
我國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適用于商業銀行為主的各存款類金融機構,而我國存款類金融機構占金融機構的主體,所以,一旦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因存款類金融機構凍結資金的增加,就可能引起商業銀行體系乃至金融體系流動性趨緊。
圖1:銀行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走勢圖
圖2:存款準備金率歷次調整
由上圖可知,我國從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已經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21次、累積提高幅度11.5個百分點,達17.5%,創歷史新高(1984年除外)。這說明金融體系流動性也在逐步收緊,通過對貨幣市場利率的觀察,呈現出起伏走高的態勢。
2008年5月貨幣市場利率為2.83%,這輪頻繁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前的2006年6月則為2.08%,上漲了36.06%。法定存款準備金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僅小幅下調,但是進入2010年又連續兩次上調,使得定存款準備金率始終維持在高位,這表明商業銀行體系以及金融體系流動性在逐步收緊。
圖3:存貸差與貸存比
從上圖可以看出, 新增存貸差呈不穩定趨勢下降, 但存量存貸差不斷擴大。說明存款準備金的連續上調對信貸規模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可以放映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逐步收緊。
2.2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提高對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的影響。
在其他資產盈利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總體資產的盈利率會下降。這盈利性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客戶貸款及墊款的利息收入對總利息收入的貢獻度增加,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可用資金比例下降,這改變了貸款資金供求狀況而使銀行在貸款定價中談判地位提高,加之貸款利率的法定提高,貸款的最終實際執行利率提高。
表2 民生銀行相關收入情況
(單位:人民幣百萬元)
說明:資料由民生銀行網站2008年半年報部分數據整理而成
如上表所示,民生銀行手續費及傭金總收入由2007年的1,099,358,000元增加到了2008年上半年的3,174,925,000元,而2008年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僅比2007年增加了22.2%,這說明民生銀行在積極開拓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獲取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同時,同時積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節約成本支出,從而更有效的降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及信貸緊縮政策的不利影響。
通過以上對民生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分析,不難看出,隨著存款準備金率水平逐年提高,流動性逐步收緊,民生銀行為維持其穩定經營,逐步調整自身的資產結構,增加流動性強但收益率低的資產,減少流動性差但收益率高的資產。
表3 民生銀行的年凈利息收益率、
年手續費及傭金與營業收入比
說明:數據來源于民生銀行的官方網站通過審計的年度報告
由圖表可以看出,年度凈利息收益率從2006年起開始增長的速度則逐年趨緩,到2007年甚至基本沒有增長。民生銀行的年凈利息收益率由最初的逐漸增長變為最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