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對企業償債能力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償債能力 評價指標
1. 流(速)動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進方法
1.1局限性的原因
1.1.1這主要是由于會計信息數據提供者的利益關系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計算流(速)動比率的數據常常被扭曲。
根據現代企業理論,企業的實質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由于各契約關系人之間存在著利害沖突,經濟人的逐利本質和契約的不完備性、部分契約關系人便有動機和機會通過改變會計數據進行利潤操縱,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從而導致計算流(速)動比率的數據被扭曲。
信息經濟學理論也告訴我們,在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由于代理人總是比委托人擁有更多的信息,當這種信息是會計信息時,代理人便有動機進行利潤操縱,將信息優勢轉化為利益優勢,因此,存在通過某些會計處理和交易活動來美化企業財務指標的可能,即所謂粉飾效應。用于美化企業財務指標的這些會計處理和交易活動,也將導致計算流(速)動比率的數據被扭曲。
1.1.2流(速)動比率不能量化地反映潛在的變現能力因素和短期債務。
流(速)動比率是通過流(速)動資產規模與流動負債規模之間的關系,來衡量企業資金流動性的大小,判斷企業短期債務到期前可以轉化為現金用于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而實際上,由于計算流(速)動比率指標值的數據都是來自會計報表,有一些增加企業變現能力和短期債務負擔的因素沒有在報表的數據反映出來,會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有的甚至影響比較大。
增加企業變現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可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銀行已同意、企業未辦理貸款手續的銀行貸款限額,可以隨時增加企業的現金,提高支付能力。這一數據不反映在報表中,必要時應在財務情況說明書中予以說明。
準備很快變現的長期資產:由于某種原因,企業可能將一些長期資產很快出售變為現金,增加短期償債能力。企業出售長期資產,一般情況下都是要經過慎重考慮的,企業應根據近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辯證關系,正確決定出售長期資產的問題。
償債能力的信譽:如果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一貫很好,有一定的聲譽,在短期償債方面出現困難時,可以很快地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等辦法解決資金的短缺,提高短期償債能力。這個增加變現能力的因素,取決于企業自身的信譽和當時的籌資環境。
增加企業短期債務的因素:
記錄的或有負債:或有負債是有可能發生的債務,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這些或有負債并不作為負債登記入帳,也不在報表中反映。只有已辦貼現的商業承兌匯票作為附注列示在資產負債表的下端,其他的或有負債,包括售出產品可能發生的質量事后賠償、尚未解決的稅額爭議可能出現的不利后果、訴訟案件和經濟糾紛案可能敗訴并需賠償等等,都沒有在報表中反映。這些或有負債一旦成為事實上的負債,將會加大企業的償債負擔。
擔保責任引起的負債:企業有可能以自己的一些流動資產為他人提供擔保,如為他人向金融機構借款提供擔保,為他人購物擔保或為他人履行有關經濟責任提供擔保等。這種擔保有可能成為企業的負債,增加償債負擔。
1.2改進方法
為彌補流(速)動比率的局限性,較為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建議改用以下三個指標評價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1.2.1超速動比率。用企業的超速動資產(貨幣資金十短期證券十應收票據十信譽高客戶的應收款凈額)來反映和衡量企業變現能力的強弱,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大小。
由于超速動比率的計算,除了扣除存貨以外,還從流動資產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與當前現金流量無關的項目(如待攤費用)和影響速動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項目及信譽不高客戶的應收款凈額,因此,能夠更好地評價企業變現能力的強弱和償債能力的大小。
1.2.2負債現金流量比率。負債現金流量比率是從現金流動角度來反映企業當期償付短期負債能力的指標。
我們知道,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來源于現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動負債來源于資產負債表。由于有利潤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夠的現金來償還債務,所以利用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負債現金流量比率指標,能充分體現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凈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證當期流動負債的償還,直觀地反映出企業償還流動負債的實際能力,因此,用該指標評價企業償債能力更為謹慎。
1.2.3現金支付保障率:它是從動態角度衡量公司償債能力發展變化的指標,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間實際可動用現金資源能夠滿足當期現金支付的水平。
本期可動用現金資源包括期初現金余額加本期預計現金流入額,本期預計的現金支付數即為預計的現金流出量。
現金支付保障率高,說明企業的現金資源能夠滿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該比率達100%,意味著可動用現金剛好能用于現金支付,按理說這是一種理想的保障水平,既可保證現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現金的機會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該比率超過100%,意味著在保證支付所需后,企業還能保持一定的現金余額來滿足預防性和投機性需求,但若超過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現金的機會成本超過滿足支付所帶來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如果該比率低于100%,顯然會削弱企業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發支付危機,使企業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
2. 資產負債率評價償債能力的認識誤區和評價標準
2.1認識誤區
資產負債率作為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一般認為其值越低表明企業債務越少,自有資金越雄厚,財務狀況越穩定,其償債能力越強。其實,適當舉債經營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規模的擴大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一些發展迅猛、勢頭強勁。前景廣闊的企業在其能力范圍內通過舉債,取得足夠的資金,投入 到報酬率高的項目,從長遠看對其實現經濟效益的目標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規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業,其資產負債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說明其償債能力強。因此,對于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資產負債率,還要考察資產報酬率的大小。若其單位資產獲利能力強,則具有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也是允許的。但并非所有的項目一經投資就會立即有回報,尤其是報酬率高同時投資回收期長的項目,其獲得的利潤不能在當期得到反映,這便使資產報酬率也無法修正資產負債率所反映的情況。
2.2評價標準
那么,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多大時,才算是合理呢?我們認為,主要取決于企業價值的大小。企業價值高一方面表明企業盈利水平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多、償債資金多,另一方面也說明銀行的信譽高、獲取銀行的貸款可能性大、償債能力強。
根據企業價值理論,企業價值等于不負債經營企業的價值加節稅收益的現值減財務危機成本。
債務利息支出是稅前列支的成本費用,企業的債息可以獲得一定的節稅優惠,其節稅額的價值等于債務額乘所得稅稅率。
財務危機成本是由于企業增加債務比例而引起財務困難產生的成本。當企業負債增加時貸方由于企業財務風險加大,而往往要求很高的債息做為補償,這種高息便成為一項企業的成本費用支出。在極端的情況下,貸款人還有可能完全拒絕給予貸款,這樣企業就不得不放棄那些本來應當接受的利潤較高的項目,從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另外,企業現有的和潛在的客戶還可能對企業繼續經營的能力失去信心,則是財務危機成本的又一種形式。再有,如果企業在現金流動方面或者是清償能力方面遇到問題,則會因為企業在財務上采取一些措施而發生一些法律費用或者會計費用。最后,如果企業被迫進行最終的清算,企業的資產將可能以低于市價的水平出售,這種損失也是財務危機成本的一種形式。
企業的財務危機成本與其自身的負債比例雖然并不呈線性關系,但是實踐證明,在負債達到一定比例后,企業的財務危機成本發生的概率加大,相應地,企業的財務危機成本也便提高了。
(作者單位:東北煤田地質局勘察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