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業在集聚的過程中,如何通過集聚區域內部的力量來進一步促進信息、知識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高速流動,已經成為要就產業集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知識的創新活動發生及其在地域上的集聚活動,也已經或正成為區域研究的新方向。那么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必然存在著某種關聯。本文對兩者的關聯作研究綜述。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區域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創新日益依靠企業間的合作和網絡化以及企業和知識生產機構間的相互作用,集群在決定企業、國家和地區的創新績效以及建構國家創新體系中間的聯系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現代創新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一個微縮的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集群內的創新也是一個互動學習過程,相互作用因素起了關鍵作用。
1. 基本概念闡述
1.1產業集聚
從本質上講, 產業集群是相互依賴性很強的、根植于社會網絡以及隱含知識交流和社會文化的企業、知識生產機構、中介機構和客戶通過產業鏈相互聯系形成的網絡。集群作為介于企業與市場間的中間組織形式 ,構成了新的競爭單位 ,其競爭優勢在于集群的資源稟賦及集群對于資源的整合能力 ,而其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取決于兩個先決條件:分別是不能被其他集群輕易的購買和轉移以及不能被其他集群輕易的復制和模仿。
1.2區域創新
Benner 等學者根據技術創新與企業現有知識、技術軌跡關系的不同將技術創新分為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兩種模式。March認為探索式創新是尋找新的技術發展軌跡, 是對全新機會的嘗試, 比如開發一種全新產品或進入全新的市場領域。而利用式創新是對現有成分的改進, 是建立在現有技術發展軌跡基礎之上的, 比如對現有產品進行更新換代。
2. 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關聯研究文獻綜述
作為產業集聚的微觀組織表現形式。在國外的研究中,一部分學者直接關注產業集群與創新的關聯與互動,特別是從產業集群網絡、集體學習等方面展開理論與實證方面的研究。另一部分學者關注中觀區域層面上的產業集聚特征對區域創新的影響,尤其是專業化與多樣化等集聚經濟因素的影響。
國內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業集群視角,研究的焦點主要有企業創新與創新系統視角。在集群創新系統研究中,大量學者對集聚在一個比較狹小地區的大量企業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試圖分析它們所組成的交互性系統對企業創新可能具有的影響,包括影響的路徑和方式。在近幾年來國內對集群創新系統,尤其是集群網絡的創新功能給予了不少關注,尤其是一些以典型集群或集群內企業案例所進行的研究,拓寬了我們對集群及其網絡的創新功能認識。這些研究從一個方面比較深入地研究了產業集聚對企業或區域創新的影響。
劉友金(2002)跳出“熊彼特假設”的爭議圈,獨辟蹊徑,提出了中小企業集群式創新的新概念,并對集群式創新的內涵、特征、一般模式及其理論與實踐意義進行了研究,試圖探求一種在不損失創新行為優勢的前提下,充分獲得創新資源優勢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途徑。
蓋文啟(2002)在專著中第一次系統研究區域創新網絡。隨著區域內企業的連續誕生與成長或者區外企業的遷入,在區域內實現期初的產業集聚成群。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企業之間分工細化,區內的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其他行為主體之間在發展中結成了合作的網絡,使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以及新知識、技術和有價值的思想、信息在網絡中流動、擴散、創新與增值,并通過網絡實現區域內創新的良性循環。
王裙(2002)以不具備內生型與外生型創新能力條件的中小企業簇群為研究對象,提出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外部引入、創新組織的公司運作和創新活動的市場化擴散為特征的簇群創新能力動態增強與擴展的理論觀點,并以廣東省南海市西礁鎮和中山市小欖鎮企業簇群的創新實踐印證這個理論看法。
蔡鉑、吉曉莉(2002)分析了成功產業集群的創新特征:地緣上聚集,相互作用、協同發展,專業分工不斷深化,促進新企業的衍生,合作競爭。他還提出了隱含知識的擴散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集群化是創新績效提高的主要途徑之一。
魏江(2003)從網絡觀研究了小企業集群及其創新網絡的基本內涵和結構,對小企業集群和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概念作了界定。從集群整體和集群成員兩個方面揭示了小企業集群創新網絡產生和創新網絡中知識溢出的經濟性和存在意義 ,分析了集群知識溢出的途徑和影響因素 ,以及知識溢出的動態控制機制。
汪少華、佳蕾(2003) 研究認為集群成長模式是浙江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浙江省企業集群的主流創新模式是,在企業集群平臺上,實施觀念創新,制度創新與集群創新的三位一體創新模式,形成由分步創新逐步到協同創新的復合系統。
蔡鉑(2003)的研究表明,產業集群具有基于社會聯系、信任和共享互補資源等特別管理特征的網絡特性,擴大了自己的社會網絡和積累了社會資本。它不僅通過密集的網絡和強關系促進信任、隱含和敏感信息的傳播,提高信息和知識的流動來影響創新,而且通過稀疏的網絡和弱關系獲得最新的信息和知識,,提高信息和知識流動的功效,從而促進了創新。
李正衛,吳曉波,鄭健壯(2003)研究了企業規模以及集群對于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提出了一個“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無差異曲線模型”。他認為存在一個閥值,以此為轉折點,企業規模和技術創新水平的關系呈倒“U”型;集群度對于技術創新水平有正向影響,但是邊際貢獻遞減;集群度越高,集群內企業規模閥值就越大;規模和集群度兩者共同對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呈“無差異曲線”形態。
魏江(2004)明確提出集群創新系統的概念,認為集群創新系統是以產業集群中的相關企業集合以及由它們組成的網絡為基礎,并結合規則安排而組成的創新網絡與機構,這些創新網絡和機構之間存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相互關系。他將集群創新系統劃分為核心、輔助與外圍三個層次,企業網絡為核心層,公共服務機構等屬于輔助層,而相關政府機構則屬于外圍層。
蔡寧,吳結兵(2005)在結構功能主義的分析框架下,將產業集群內的學習行為做了自覺性與結構性的劃分 。他提出集群的網絡創新能力體現在創造性模仿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上,創造性模仿階段隱性知識擴散程度高,結構性學習發揮作用大。但是自覺性學習作為企業與機構間有意識的行為過程相對于結構性學習卻不是那么容易引導和構建。
蔡鉑、聶鳴(2006)運用創新系統方法,著重研究創新系統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對產業集群創新機制的影響,研究集群如何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創新活動起源于互補的、專業化能力和各參與者知識結合,沿著價值鏈廣泛地分布。
汪少華,汪佳蕾(2007)以浙江傳統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從區域網絡的角度對集群高級化演進的路徑與所面臨的問題做了探索;并在實證研究與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并對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網絡發展模式進行了初步設計。存在惡性競爭的產業集群和集群企業危機整體生存環境,只有通過區域內集群各要素的有效合作才能協同創新,以至推進整個產業集群的高級化演進。
蔡寧、潘松挺(2008)運用社會網絡理論分析了技術創新網絡中強弱關系對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影響,并結合海正藥業50年的技術創新經驗進行了實證檢驗。結論表明,企業網絡的強弱關系與技術創新模式之間呈現協同演化的特征,關系強度的動態變化會影響技術創新模式,弱關系由于低成本和低信息冗余度更有利于探索性創新,而強關系需要以信任為基礎傳遞知識,有利于利用式創新。
劉友金,劉莉君(2008)借鑒生態學思想,運用非線性混沌理論研究了集群母體企業聚化能力對集群創新網絡演化機制的影響,認為集群網絡的形成與演化關鍵在于母體企業。
王曉娟(2008)的實證研究也表明,集群知識網絡結構中的開放度、中心度和知識網絡關系中的穩定性、質量對集群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正向影響;而知識網絡規模與網絡關系強度僅對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正向影響,對大企業的創新績效的影響則不顯著。他認為,集群中的企業保持一定的網絡開放度獲取外圍知識,保持較弱的關系強度避免信息冗余,提高網絡管理能力動態選擇與成長階段相匹配的本地協作網絡,都有利于持續創新與競爭。
結束語
產業集群相對于非產業集群而言在區域創新上有其絕對的優勢。集群中,大量中小企業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集聚成群,集聚區內的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逐步分工專業化,并在市場交易與競爭過程中彼此之間形成密集的合作網絡(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協同創新。產業集群是知識創新的理想場所。本地化的知識溢出是產業集群內在的一種優勢效應,也是集群企業相對于非集群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本原因。
在同一集群內,不同企業也有其創新的差別。集群企業間在學習能力、創新績效等方面具有的差異性。作為知識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結點, 集群企業并非均等地享受到這種產業集群的 公共資源,而是表現出不同的占有、獲取集群網絡資源的能力。集群知識網絡結構中的開放度、中心度、和知識網絡關系中的穩定性、質量對集群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正向影響;而知識網絡規模與網絡關系強度僅對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正向影響,對大企業的創新績效的影響則不顯著。
參考文獻:
[1]蓋文啟.創新網絡-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
[2]魏江.小企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知識溢出效應分析[J].科研管理,2003(7).
[3]王珺.企業簇群的創新過程研究.工商管理理論論壇[J].管理世界,2002(6).
[4]劉友金.論集群式創新的組織模式.中國軟科學,2002(2).
[5]汪少華,佳蕾.浙江省企業集群成長與創新模式研究.科研管理,2003(1).
[6]蔡寧,吳結兵.產業集群的網絡式創新能力及其集體學習機制.科研管理,2005(7).
[7]蔡鉑,聶鳴.產業集群的創新機理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2).
[8]蔡鉑.社會網絡對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影響.創新研究,2003(7).
[9]蔡鉑,吉曉莉.產業集群的創新特性.創新與產業化,2003(2).
[10]汪少華,汪佳蕾.浙江產業集群高級化演進與區域創新網絡研究.科學學研究,2007(12).
[11]劉友金,劉莉君.基于混沌理論的集群式創新網絡演化過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8(1).
[12]吳延兵.企業規模、市場力量與創新: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7(5).
[13]范劍勇.產業集聚與地區間勞動生產率差異[J].經濟研究,2006(11).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