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2年3月31日,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0322.HK)和百事公司(NYSE: PEP)宣布已完成交易,建立戰略性飲料聯盟。此聯盟于2012年2月份獲得了康師傅股東的批準,于3月29日獲得中國政府監管機構的批準。兩家飲料界的巨頭聯盟,究竟為何利益,兩家成本如何?本文依托于康師傅飲品公司與百事公司(中國)股權置換,對兩家企業并購中的成本進行分析,作為國內企業在并購中成本的估算提供參考。
【關鍵詞】 股權置換 成本 直接成本 間接成本
隨著國內企業并購熱潮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使用并購來擴大自己的企業規模。但在諸多的國內企業并購案中,根據統計數字,國內并購的企業只有4%,并購后盈利。其余企業或并購后沒有變化,或并購后企業虧損。通過對此次康師傅飲品與百事公司(中國)的股權置換事件,分析企業并購成本,尤其是對企業影響深遠的間接成本。
1. 康師傅飲品公司的成本與利益
1.1直接成本與收益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指出,百事中國的瓶裝廠業務價值在6億美元左右。康師傅飲品在此次聯盟過程中,獲得了百事公司(中國)24家瓶裝廠,康師傅飲品控股則成為百事碳酸飲料的特許裝瓶商,還獲得了百事旗下的純果樂、佳得樂等非碳酸飲料業務的分銷和生產。而康師傅飲品本次付出的5%的股權價值5500萬美元。
直接成本上看,康師傅飲品是大賺特賺,5%股權置換了11倍的資產,更重要的是只用5%就置換了國際型大企業的中國大部分資產及運營權。從直接成本來看,康師傅飲品不論在企業利潤上和企業價值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收益。
1.2間接成本
優質股權換巨虧瓶裝廠,售未來股權利益。康百聯合,根據截至2011年6月30日,康師傅飲品控股資產凈值約為11億美元,2010年實現稅后盈利2.63億美元,康師傅付出了5500萬美元的股權,在2015年10月底之前,百事將有權以現金認購康師傅飲品的額外15%股份;百事公司(中國)的24個瓶裝廠因管理不善導致嚴重虧損,2011年和2012年原有的問題沒有得到改善,加上康百聯盟對百事運營產生的影響,預計2011年和2012年康師傅收購的24個瓶裝廠產生的虧損會超過2009年和2010年的虧損(2009年虧損4550萬美元、2010年虧損1.756億美元)。
聯盟后的瓶裝廠及康師傅飲品人員的補償金支出。在康師傅飲品與百事公司(中國)聯盟后不久,百事各地灌裝廠的員工就鬧起了“維權事件”。依照康師傅飲品給百事員工的安置方法,預計康師傅飲品至今已經付給百事可樂24個瓶裝廠近3萬名員工余約3億元的員工經濟補償金,同時加上康師傅公司為康師傅百事聯盟成功,給康師傅員工的獎金已近2億元。因康師傅百事聯盟所付出已經近5億元。另,康師傅承諾百事灌裝廠的現有員工將獲得為期兩年的聘用保障,員工的崗位、薪酬、待遇等勞動合同條款將維持不變。距康師傅飲品承諾的2年內不做任何改變還有1年時間,2014年康師傅是否還會繼續支付更多的補償金,暫時無法計算。
合并后運營,或缺大量管理人才,產生大規模勞動糾紛。現康百聯盟后,兩個公司獨立運營。如果獨立運營,勢必會有違康百聯合的初衷,不能產生規模效應。康師傅勢必會將康師傅飲品的管理模式帶入百事公司、將康師傅的管理層派駐百事的瓶裝廠。但康師傅于2011年開始一直在精簡人力,本公司的管理人員尚不充足,如合并后要派駐至百事,勢必會降低康師傅的管理水平。同時,康師傅員工進入百事,勢必會產生百事員工的抵觸,很容易再次爆發員工鬧事,產生新的員工補償金或罷工損失。
承擔百事公司(中國)24各瓶裝廠未來的虧損,影響康師傅飲品公司的業績。百事可樂公司(中國)因管理不善導致2009年虧損4550萬美元,2010年虧損至1.756億美元。加上收購后的諸多不利因素,2012和2013年百事可樂注定會面臨更大的虧損,而這兩年的巨額,均要由康師傅飲品承擔。同時,2014年康師傅正式接手百事的24個瓶裝廠,是否會立刻扭虧為盈,還是個未知數。根據哈佛商學院的統計資料來看,并購后當年能夠成功扭虧為盈的企業只占到并購總數的4%。根據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看到,康師傅面臨的壓力會很大。按照2010年的虧損數字來看,康師傅飲品至少要承擔3年虧損,約5.1億美元。這樣就降低了康師傅公司的盈利能力。
運營百事產品,成功與否都承擔風險。康師傅運營百事公司的產品,如果運營成功,將會為自己培養出強大的競爭對手沖擊康師傅自己產品的銷量;而在百事碳酸飲料部分,濃縮汁的成本占到了總成本的三分之一,而康師傅并沒有濃縮汁的定價話語權。如果康師傅飲品運行百事產品失利,繼續產生巨虧,會影響到公眾對康師傅的認可,或會影響到康師傅自自有產品在市場中的地位。
2. 百事公司的成本與利益
2.1直接成本
以6億美元換5500萬美元,單在交換成本上看,這一次換購百事公司輸了,而且輸的很慘。那我們看看百事的間接成本。
2.2間接成本與獲利
百事公司(中國)的百事旗下的純果樂、佳得樂等非碳酸飲料業務的分銷和生產將交予康師傅飲品公司運營,分銷、生產方面的合作均于2050年底屆滿。以上是百事公司付出的間接成本,通過上述成本百事獲得的收益如下:
未來的利益。在2015年10月底之前,百事將有權以現金認購康師傅飲品的額外15%股份。巴克萊公司的分析人士估計,康師傅飲品20%股權的潛在商業價值達到142億美元。
掌握產業鏈的高利潤環節,剝離虧損資產。在碳酸飲料產業鏈條中,毛利率較高的是上游的濃縮液生產與銷售(高達50%一60%),中游的瓶裝業務毛利率較低(僅為10%~15%)。康師傅在公告中披露,由于原材料成本大幅增加影響盈利能力,2009年,百事在華瓶裝廠業務的稅后虧損額為4550萬美元,2010年,百事在華瓶裝業務更是虧損至1.756億美元。百事公司的短期巨虧的資產——24個瓶裝廠剝離,與此,百事公司(中國)剝離毛利率較低業務;同時,保留高毛利濃縮液生產、銷售業務,繼續賺取高額利潤。甚至百事公司還可以繼續提高濃縮液的價格,因為康師傅飲品不會因為濃縮液的高價而拒絕生產,而使換購的資產快速貶值。
保留品牌,借助優勢資源。康百聯盟后,百事公司(中國)將繼續擁有百事得品牌,產品的生產及運營均由康師傅飲品負責。在銷售通路和生產成本的控制方面,康師傅飲品的優勢要遠大于百事。在2050年合作結束后,在康師傅飲品生產和通路渠道的幫助下,百事公司必將成為康師傅飲品的勁敵,而這一切,百事幾乎沒有付出。
結論
通過對康師傅飲品公司與百事公司(中國)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康師傅飲品短期來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在長期來看,間接付出的成本將很大,并且很多成本短期內無法估算。而百事公司(中國)短期來看雖然是付出了小的成本,但長遠看來,幾乎沒有任何成本的付出,就會獲得不菲的分紅與產品在市場上的強勁增長。
通過此案例,應該給國內急于想擴張或走出國門的企業一些警示。快速的擴張和快速的走出國門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因為急于想走出國門或者快速擴大規模,使用優質的股權而購買劣質的資產,通過簡單的增加產量而擴大規模,而放棄了遠期的利益。國內的企業在收購、并購的過程中,尤其是股權置換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此案例為教訓,避免使用長期利益換短期的成果,舍棄了長期的利益,將是企業股權置換的最大成本。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MB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