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社會生產技術日益提高和變更的今天,企業改革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生產效益必然方法。企業改制是一項系統過程,影響大,牽涉面廣,并且在改革的過程中其難度大,和其他各種形式相比較,在當前的企業改革中,集體企業改革問題是最為明顯的。由于近年來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私營企業不斷的擴大,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主流,這就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難題。本文就集企業改革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 企業改革 集體經濟 國有經濟
在過去我國經濟體制中,由于受到國情的影響,集體經濟和國有經濟一直都是社會生產中的重點形式,由于其在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經歷過一個復雜的階段,因此其中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和問題。找出其“老毛病”,分析其“新毛病”進行然后針對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綜合下藥和治理是確保集體所有制企業合理有序發展的基礎前提。
1. 集體所有制企業發展現狀
集體所有制經濟在過去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社會主義經濟和制度的建設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其在發展的過程中更是極大的促進和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繁榮發展。伴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就業問題現已成為舉國上下共同關注的熱點、難點,更是關系著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主要基礎形式,因此在當前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私營企業和經濟體制的日益發展和完善,這也是提高就業率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但是,僅僅靠發展私營經濟在目前來說也很難解決各種嚴峻的就業形式,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中,真正解決就業問題的方式還是要看集體制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種知青的返城,就業問題一直遺留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難題和難點。這也就為集體制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在城市建設中也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小型工業,這些小型的工業和企業的發展中,為就業率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式 ,更是各個小城鎮經濟發展水平促進和提高的主要方式。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大發展,不僅僅是提高了就業率和勞動力的應用方式,更是確保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合理有效的發展,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2. 加強集體所有制企業改制研究的緊迫性
在當前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這一影響下,集體經濟體制企業出現了嚴重的虧損現象,這中問題形式不僅僅為社會發展帶來了制約因素,更是為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制約和影響。
一是企業虧損導致職工收入下降,加上一些企業不得不裁減職工人數,企業內部管理層與職工矛盾日益突出,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穩定。二是繼續運轉難度大。目前集體企業虧損程度日益加深,虧損面愈來愈大,盈利的企業寥寥無幾。許多企業虧完利潤虧稅收,虧完稅收虧貸款,虧完貸款虧資產,虧完資產虧土地,目前幾乎走到了無資可虧的地步。企業負債率愈來愈高。如果將潛虧考慮在內,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實際負債率普遍在80%以上,運轉十分困難。三是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許多企業的國有凈資產已微乎其微,一部分企業己虧損殆盡甚至資不抵債。一旦徹底改制或破產,國家還要為之倒貼一部分。四是欠生產企業的貸款多又無力償還,從而變相侵蝕了一部分社會資產,并由其自身的危機引發更多生產企業的危機,進而引起社會矛盾和和經濟后果。五是企業改制與技術進步、結構調整脫節。在計劃經濟時期,城鎮集體企業集中于傳統工業行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少傳統工業行業已不適應市場的需要,有的還處于被淘汰狀態。長期的無形磨損,使集體企業的一部分資產化作一堆廢物。集體資產中很大部分投在生產過剩、產品滯后的行業和部門,而市場上急需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卻很少見到集體的影子。相當數量的集體企業改制沒有與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忽視推進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使企業缺乏發展后勁,舊貌難變新顏。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實行的是從蘇聯繼承過來的傳統模式。傳統的集體所有制的特點,一是生產資料屬于一定范圍內的勞動者集體所有,這種集體所有權對每個成員是完全均等的,而且是不可分割地屬于整體;二是這個整體的成員加入或退出集體不實行自愿的原則。農村集體的成員是按行政區域劃定的;城鎮集體的成員大多數是通過招工錄用、級級審批的形式加入的,退出意味著開除;三是不承認個人和集體財產的終極所有權,也捧除按股分紅,經營成果通常是在作出各項扣除之后按國家或集體的統一標準,實行按勞動時間或工資等級分配。實際上,這個時期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已完全背離了自身應有的特色,與國有企業的運行模式基本一致。目前我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在運行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經營自主原則。集體所有制是一種與國家所有制不同的公有產權形式,不同之處在于集體成員當家作主;二是“三權分離”原則,即財產的終極所有權(股權)量化到集體成員名下,法人財產歸集體成員整體,經營權歸集體財產主體聘用的經營者;三是股權所有原則。集體成員的股權一般具有差異性。當然不捧除均等化:四是按勞分配、按股分紅原則。集體成員與集體職工既可合一也可分離。不管是否分離,對集體成員實行按股分紅,對集體職工實行按勞分配;五是自覺自愿原則。集體成員的進出實行完全自愿和相對自由的制度。
3. 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構建新的企業體系
首先,對集體企業要采用市場經濟分類標準分類。傳統集體企業的分類標準僵化,模式單一,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事人經濟活動多樣化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應當按照資本構成、出資者地位及責任形式等標準進行分類。按照這種要求,集體企業不能再籠統地稱為合作企業。由于集體企業中有著大量的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可改造為合伙企業,符合法人條件的集體企業一般要改造成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合作企業,個別企業可以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其次,集體企業既可以按資本企業設計,也可以按民主企業設計。不論采取何種形式,均要取決于市場經濟的選擇和當事人的自愿,不能強制地推行哪種模式。法律的任務就是要創設和固定一系列企業模式,讓當事人去選擇,而不是強制推行某種模式。當然,國家政策可予以正確引導,只是不要一刀切。
4. 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制度
企業要改進其經營績效,必須解決三個基本問題:第一,選擇正確的經營方向、內容和規模,使企業產品符合社會需要,以保證產品價值的實現:第二,充分利用能夠籌集到的各種資源,使有限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有效產出;第三,引導參與者的行為選擇,誘發他們提供企業所需的貢獻,形成實現企業目標所需的合力。
結束語
在當前社會技術不斷發展過程中,各種經濟體制日益完善,新型企業制度的發展與健全為集體企業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影響,極大的促進了集體企業進行改革,提高生產效益與生產質量。只有在企業改革的過程中中針對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嚴格的處理,才能夠確保企業發展中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作者單位:哈爾濱天鵝水泥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