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表見代理長久以來在國際社會各國中一直存在爭議,就其定義、使用范圍、責任劃分都存在很大主觀性。本文將一案例結合其定義分析其價值導向及其效力。
【關鍵詞】 表見代理 無權代理
1. 表見代理定義及其范疇
表見代理是指代理人雖不具備代理權,但因某種表象,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代理人對本人有代理權而與代理人產生法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依法直接歸本人承擔的代理。其定義從本質上來講主要是指代理人因沒有實際代理權而與善意第三人發生民事關系,責任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一種為保護相對人的一種法律價值取向。
表見代理的范疇具體包括三種:授權表示型表見代理、權限逾越型表見代理、權限延續性表見代理。[1]在這里我們要從區別開表見代理與無權代理的不同。無權代理包括狹義的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即表見代理屬于無權代理的范疇。一:狹義的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而實施代理行為。而表見代理則是代理人不具備代理資格而以被代理人的資格與善意第三人訂立合同。二:無權代理客觀上沒有理由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而表見代理則在客觀上具有足夠理由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三:無權代理主要站在被代理人角度上立足于保護被代理人利益,而表見代理則是立足于相對人的角度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2. 表見代理在法律中代表的價值取向
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和市場中代理行為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情況越發明顯,我國主要是為了了維護交易安全,鼓勵善意取得等交易行為而在以上法典的基礎上進行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探索與法律制定。
從我國《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法律傾向保護善意第三人主要是由于相對人在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其判斷主要基于代理人和被代理人而容易造成其在不知情時過分依賴代理人而產生民事關系后致使相對人利益受損,打擊善意第三人在交易中的積極性。如若在法律上不給予善于第三人適當保護容易造成代理信用機制的缺失以及效益的下降。
3. 表見代理構成要件
表見代理從本質上講實際是無代理權的,從以上的定義中來看具體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行為人沒有代理權,即授權表示型表見代理。即以自己的行為表示授予他人代理權,或者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作反對表示,從而須對之負授權人責任的表見代理。第二,行為人超越了授予的代理權范圍,即是權限逾越型表見代理。代理人的代理權收到某些限制,但未在委托授權書中說明,不一定為相對人所知,但能使善意相對人誤以為代理人有代理權而與其發生民事關系,這時應構成權限逾越型表見代理,由本人承擔其后果。第三,行為人喪失了代理權,即是權限延續性表見代理。這種類型指本人與行為人曾有代理關系,但代理權已經終止或撤回后,本人未及時向外部公示,相對人并不知情。因此,為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其代理權的終止和撤回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在表見代理中,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間一般都有經常的業務聯系聯系,而代理人基于與相對人的長期業務關系有足夠的理由讓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即通常指代理人持有足以證明與被代理人有某種密切聯系的公文、公函或公章等。若代理人只是口頭上稱自己具有代理權而沒有足以證明自己被授權的證據時,一般不構成表見代理。以上兩點為構成表見代理的特殊客觀要件。但對表見代理的特殊主觀要件方面還存在著爭議,形成了兩種主要的觀點——“單一要件說”和“雙重要件說”,又可稱為“相對人無過失說”與“被代理人有過錯和相對人無過錯說” 。[3]很顯然,兩者有共同之處即相對人必須是善意且無過失的。所謂善意,就是指相對人不知或無從得知代理人無代理權,而相信其有代理權。若相對人明知代理人無代理權而與之發生民事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還要和無權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這屬于“惡意”。若相對人應知道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代理人代理無代理權,與之進行了民事行為,也不構成表見代理。爭論的焦點在于“被代理人有過錯”是否應成為表見代理的成立要,我覺得個應成為成立要件。一般來說,表見代理的發生常常與被代理人的過失有關。相對人要證明其有正當理由信賴表見代理人具有代理權,但不能要求相對人對于本人是否具有過錯問題進行舉證。如果將本人過錯作為構成要件,由相對人進行舉證不僅加重了相對人的舉證負擔,而且被代理人也可以較為容易地舉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從而否定自己時責任,這與我國法律的立法精神是相悖的[4]。
4. 表見代理的效力
表見代理的效力主要針對于代理人、被代理人以及善意第三人。
4.1對相對人的效力。表見代理對相對人而言發生有權代理的法律效力。由于表見代理的目的在于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相對人可自由選擇主張表見代理或主張無權代理,可拋棄享受表見代理效力的地位,承認無權代理人的行為為狹義無權代理, 依民法關于無權代理的規定追究無權代理人的責任。
4.2對被代理人的效力。被代理人應該承擔表見代理的法律后果,不得以無權代理為抗辯理由對抗相對人。
4.3對于表見代理人效力。在表見代理中,由于相對人既可以主張有權代理的效力也可以主張無權代理的效力。因此,被代理人與表見代理人處于對于相對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地位。被代理人在向相對人承擔責任以后,若因此受到損失,有權向有過錯的表見代理人追究民事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成立表見代理,是為了維護社會交易安全和善意相對人的利益,不是為了保護表見代理人,不能因成立表見代理而認定表見代理人取得代理權,當然也不能免除表見代理人的責任。應運用過錯責任原則,分清被代理人和表見代理人的責任。在被代理人無過錯的情況下,表見代理人對損失的承擔對于協調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5]。
5. 關于表見代理的思考
隨著代理制度的廣泛應用及其作用的增大,我國的立法必然落后于現實中產生的沖突與矛盾。因此,應當參照世界上發達經濟國家的立法經驗,在民事立法中明確地、詳盡地規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特色的表見代理制度,以提高代理制度的信用程度以及交易的安全性,充分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正常的交易安全,才能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建國主編:《商務代理》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二頁.
[2]梁慧星著:《民法總論》 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第230頁.
[3]趙威主編:《國際代理法理論與實務》,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尹田著:《我國新合同法中的表見代表制度評析》,《現代法學》2000年第22卷第5期.
[5]趙明:淺探表見代理 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 2001年 第1期.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