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需求的變化,經濟增長面臨的國內輿論環境在發生變化,信息傳播和社會評估十分活躍。這些新情況要求政府盡快實現從管制型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具體提供經濟方面、社會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公共服務。
【關鍵詞】服務型 政府 公共服務
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政府機構改革的核心目標,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從提出到實踐已經走過20多年歷程,在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向著建立服務、責任、法治、廉潔政府的目標不斷邁進。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相比較,與到2020年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相對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任務重要而緊迫。
1. 什么是公共服務型政府
1.1服務型政府,是一個能夠公正、透明、高效地為公眾和全社會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
1.2服務型政府具有以下特征:
1.2.1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政府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2.2依法行政。法治是現代行政的基本手段、發展趨向和根本標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關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法治的實質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更必須是秩序的遵守者。
1.2.3民主責任。人民是行政權力的根源,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權力。公民通過法定程序和渠道參與國家治理,表達自己的愿望。責任,就是要對人民負責。權力意味著責任,必須堅持權責一致。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
1.2.4公正透明。公平、正義和平等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行政的價值取向。政府必須保持“中立”,只能是“裁判員”,不能成為“運動員”,更不能成為特殊利益集團。透明是現代政府的形象,也是服務型政府必須選擇的行為方式。服務型政府應當是“陽光政府”,根據公眾的需要提供政務信息,落實公民的知情權,給人民群眾以更多的參與權和監督權。
1.2.5高效廉潔。高效,就是要求政府運轉速度快,辦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廉潔,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廉潔從政,堅決消除腐敗現象,做到用權為公、執政為民,決不能以權謀私、化公為私。
2. 為什么要建設服務型政府
2.1社會需求的變化要求政府盡快轉變職能
“十一五”時期,正是私人需求急劇升級、公共需求迅速發展的特殊時期。一方面,當基本溫飽問題解決以后,私人需求向著人本性、質量性、發展型全面升級,而且越來越多樣化;另一方面,人們對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環境、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呈現持續、全面增長特征。因此,能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多樣化要求,特別是人們對日益迫切的公共需求,是社會面臨的新問題,更是政府面臨的挑戰。當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長與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經成為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
2.2是經濟增長面臨的國內輿論環境在發生變化,信息傳播和社會評估十分活躍。現在的互聯網、微博、博客等新媒體,把經濟轉型不到位的許多信息都給公布出來,像嚴重污染和安全生產事故等信息,靠簡單的封殺是壓不住的。此外,學術界和社會團體組織的與經濟轉型有關的各類評估也相當活躍,比如市場化指數、省域競爭力指數、綠色發展指數等。盡管這些結果不能決定各地干部的升遷,但是形成了一種輿論環境,逼著政府反思,進而推動政府加快轉變職能。
3. 怎樣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3.1經濟方面,從直接參與經濟建設轉變到為經濟建設服務上來。
3.1.1宏觀調控經濟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應該減少對經濟主體的直接管理,更多地運用間接調控手段,以更靈活多樣、更講究效益的方式進行宏觀調控。凡是企業和個人能夠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場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的領域,政府盡力為其創造有利條件。即使在“市場失靈”領域,也要考慮是否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發揮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在不僅需要而且能夠做好時,政府才進行干預。
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我們長期習慣于對成本、利潤、規模經濟等微觀經濟指標進行審批,干預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過多過細,這些本應由市場來篩選,不應該由政府來審批。而對涉及公共利益的經濟活動后果,比如說能耗、環境影響、質量、安全生產、衛生檢疫這些方面,我們的政府職能卻非常薄弱。政府亟待加強維護公共利益的職能,完善準入和監管規則,加大監管力度。
3.1.2中長期規劃科學性和剛性約束。有人說中國的五年計劃公布之時往往就是結束之日,這個批評非常尖銳。現行規劃體系還存在矛盾,例如中央和地方規劃不銜接,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不銜接等等。為了解決此類問題,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是一個有效途徑。五年規劃公布后,應當有一個定期評估和公告以促使規劃的實施,尤其是其中的約束性指標,更需要加強社會監督。
3.1.3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公共安全領域市場,尤其是食品、藥品等公共安全市場的監管嚴重不到位,突出表現為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偷稅、逃稅、騙稅、走私等,建筑領域弄虛作假、工程質量低劣等問題嚴重。為此,必須建立現代市場監管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力度,著力解決好事大家都來搶功,出了問題相互推諉的現象,形成監管合力,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新秩序。
3.1.4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質量問題涉及公共安全,政府一定要負起責任,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3.1.5經濟信息的及時性、公開性。
3.2建立起把社會保護起來的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會改革就是要建立把社會保護起來的制度,用社會保障的制度鼓勵老百姓消費。
今天我們強調政府的社會性公共產品,更強調政府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尤其是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不同地區間的經濟差距有許多客觀制約因素,特別是資源環境的約束難以突破,政府過于關注縮小各地的經濟差距,既可能違背經濟規律,也是力不從心,甚至導致反效果。縮小區域差距的出路主要是謀求社會差距的縮小,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的縮小,所以政府應該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體均等。
3.3政府還要加快自身建設,進行幾項體制改革,為社會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務
3.3.1完善干部政績考核制度。不再把GDP作為政績考核的唯一指標。官員升遷將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掛鉤。可以設立新目標來引導我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比如考核環境、生態,以及該地區人均收入增長是否和GDP增長同步等。
3.3.2在保障財政總量不斷增長的前提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調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調整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政府減稅、資方讓利、勞動者所得提高,目的是促使三方之間利益分配結構趨向合理,但由于初次分配涉及問題很復雜,所以在一定的時期內,只能是采取小步漸進的方案逐步推進。
3.3.3改革現有的財稅金融體制。要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體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制度。同時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管,降低金融風險。
總之,各級政府要加快完成由傳統型政府向現代型政府的轉變,要加快完成從經濟建設主體向公共服務主體的轉變。把更多的工作,放在市場公平環境的維護上,放在職工收入的提高上,放在法制環境的改善上,放在社會安全的保障上,同時,也要放在各種基礎性、制度性和保障性公共產品的提供上。
(作者單位:靈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