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反思,或稱“反思性教學”,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探討和研究的過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責任心、研究創新能力及個人魅力等基本的職業素養外,還應具備較強的教學反思能力,從而激發教師學習的欲望,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本文針對英語教學中教學反思的類型、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展開論述,說明教學反思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教學反思 英語教學 作用
長期以來,很多英語教師把重心都放在課堂教學上,依賴經驗進行簡單、重復的教學活動,忽視了教學反思。久而久之,教學失去了激情活力,這對英語教學和教師的自身提高極為不利。美國教育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經過教學反思,教師在教學中積累的經驗才能上升一定的高度。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在英語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1.教學反思的特征
1.1自覺性:教學反思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形成,而是需要教師有意識、有計劃的自我培養和自我提高,因此教學反思具有自覺性。
1.2超越性:課堂教學被稱為“遺憾的藝術”。再優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免有瑕疵。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為教學反思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說過懷疑一切,意思是說對未經思考的一切要存疑。教學反思的真諦在于教師要敢于存疑,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1.3個性化:教學個性是教師個人氣質、性格、閱歷、興趣、知識結構等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反映和表現。教學反思作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
2.教學反思的內容
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群體行為的反思及對教學評估的反思等等。綜合概括可分以下三方面:
2.1教學活動前的反思
從目前英語教師備課的現狀看,主要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課程設計與學生實際水平嚴重脫節;二是有些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與創新。要克服這些問題,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存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諸多教學因素反思的基礎上。
2.2教學過程中反思
2.2.1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師生互動是否合理。葉克斯·多德森曾說過:“情緒太低沉,智力處于壓抑狀態;情緒太強烈,智力處于混沌狀態。”課堂活躍不等于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接二連三的展開課堂活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但要問及每個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時,有的教師并不是很清楚,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
2.2.2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要重視學生在想什么、思考什么、表達了什么、關注什么;要尊重學生,平等交流。教育學家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利用學生這一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3是反思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需要解決知識的無限性與學生課堂時間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具體來說,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必須緊緊遵循善于引導——激活興趣——引發思考——精講精練這四項教學要素,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協調統一,著重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3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
教師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外語教學的成功不在于學生能背多少句子、詞組或生詞,或知道多少語法規則,而在于他們能用所學的語言創造性地表達多少。因此,教師在一堂課后要看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真正學活了英語?只有加強對學生靈變思維的知道,讓學生學習時注重親身感受,主動體會,英語才能真正被掌握。
3.教學反思的方法
在教學反思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內容,我們可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反思。
3.1反思日記
教學日記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中具有價值的經歷及對其思考的結果所做的真實的書面記錄和描寫。較常見的教學日記形式可以采用點評式、提綱式、專題式和隨筆式等。教學日記的內容可包括:教學的成功與不足、教學中的靈感、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和感受、教學中的改革創新等。但是反思日記切莫記流水賬,例如教師可能在日記里提到:時間不夠,學生的對話活動占時間長。作為反思日記,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刻反思:“為什么時間不夠?”“該如何解決?”。這種反思方式能促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并帶動認知成分的延伸,幫助教師形成個人教學風格。
3.2集體討論
反思日記畢竟是教師單純的內省反思活動,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因此,教師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加強與同事間的討論。例如可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教師輪流將自己對主題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過程或設計展現給小組的其他成員,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并了解和借鑒其他人的不同觀點。集體討論式反思不僅可以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晰,而且來自交談對象的反饋往往也會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發自己更多的創意和思路。
3.3行為研究
教學中,有些問題并不是教師的個體反思和集體討論就能完全解決的。為探求解決問題的實質,教師可與研究者合作進行行為實證研究。這種反思方法稱為行為研究法。教師在課堂上獲得的第一手研究資料與專業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有效結合,這是來自理論與實際的對話。教師的教學反思是研究的基礎與來源,研究的成果進一步指導教師的實際教學,二者相輔相成。
結論
教學反思是激發教師教育智慧,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及教師自身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在教學得失中不斷思考總結,同時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豐富經歷和發展個性,提高英語教學。因此,英語教師要善于反思、堅持反思,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M].姜文閃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Tricia Hedge. 語言課堂中的教與學.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3]何廣鏗. 英語教學研究. 廣東高教出版社, 2002.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