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困境,中職學校應轉變教育理念,樹立“教育服務”觀,“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德育教育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采取靈活多樣的德育教育方法途徑,增強中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中職學校 德育教育 服務教育觀 以學生為中心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到:“堅持育人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市場經濟、科技迅猛發展浪潮的沖擊下,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如何擺脫目前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困境,實現德育教育的本真?本文試圖從以人為本、符合教育規律的角度出發,來探討“以學生為中心” 的中職學校德育教育。
1. 中職學校德育的現狀與困惑
1.1教育理念的偏差,使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地位喪失
社會上“唯經濟主義”、“唯科學主義”的盛行,也深深地影響了中職學校,使中職學校教育變得很“功利”,也很“工具化”。“所謂的唯經濟主義是指視經濟為決定人和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將經濟增長作為社會發展的唯一指標,道德等等精神活動被排除在人們的視域之外。” 讀書“志在賺錢”,個人在為出人頭地、發大財、找好工作而讀書,教育的其他功能被無情地拋在了腦后,只剩下軀殼而已;“唯科學主義認為,科學和技術不僅使人主宰自然,而且能解決任何社會的一切問題。” 那么“道德等的價值自當歸于虛無。”德育在中職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虛化”、“弱化”甚至“異化”的現象非常嚴重。實訓實習階段出現德育教育空白。中職學生的學習變成了純粹的專業技術的學習,中職教育也就變成了專業技能教育。重“技”而輕“德”,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完全變了味。
1.2專業教育和德育結合不夠,使中職學校德育教育殘缺不全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學科分化加大,中職學校學科也在不斷增多,學科也在不斷地細化。這樣遮蔽了本學科的部分功能,即德育教育的功能,致使人們認為知識傳授是一回事,德育教育是另一回事。在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上,德育教育和專業教學被人為地相互分離開來,這實際上是曲解了教育。
1.3方法途徑的單調,致使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功效甚微
講授法、灌輸的方式是中職學校當前德育教育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的甚至是單一的方法。有的就是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顯得十分呆板,缺乏自然性、協調性和系統性。德育途徑包括施教和接受教育時所經歷的兩種途徑和過程,中職德育教育以往只看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這是錯誤的。前者中,施教者主要通過課堂教學,輔以一些課外教育活動的途徑,比較單一。
1.4忽略了“以人為本”,使中職學校德育教育針對性、時效性不強
中職教育是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活動,“人才”是以“人”為基礎的“才”,中職學校教育不能目中無“人”。中職學校總是習慣把學生當作一個 “有欠缺”的個體存在,把他們作為一個被加工和塑造的對象,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總是預設一個德育目標,然后再圍繞這個目標去選定教育者以為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以為學生一定會朝著教育者既定方向發展,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存在多樣性、內在自主性和發展多元性。
2.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育?
2.1什么叫“教”?東漢時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義理解釋得非常精辟。“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就是要以身作則;“育,教子使作善也”。教孩子使他能夠做善人,所以這個“育”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善”,而“善”要有標準,孩子才懂得他做人的分寸。以前的讀書人是“志在圣賢”,現在的讀書人“志在賺錢”。圣賢與賺錢差很多,這樣“育”出來的方向是偏頗、是錯誤的。
2.2什么叫“德”?隨順自然規律(道)的心念和行為就是“德”。德,是做人的態度(素質),就是要懂得尊重、愛護一切人事物,德育的本質,就是愛的教育。
2.3學校教育怎樣做?學校教育應緊緊圍繞做人、做事的正確態度、觀念予以強化,使之養成、內化為素質和能力的同時,進而延伸到更好的做人、做事、服務社會大眾所需的知識、技能領域內的教育。
中職學校德育教育更應如此。因為中職學生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的一半。他們畢業之后,大多直接步入社會,走到工作崗位,充實到國家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至關重要,因此,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是關系到國家未來事業興旺發達的大問題。加強和改進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德育教育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3. “以學生為中心”,做好中職學校德育教育
3.1轉變教育理念,樹立“教育服務”觀
世界范圍內,學校的功能已經歷了三大轉變:即由追求內部效能到追求外界效能,再由追求外界效能到追求未來效能,現在學校教育由人才培養正在走向為學習服務。正視現實,轉變學校教育功能,樹立教育的服務觀,這是時代的呼喚。新世紀學校教育為學習服務,這是教育發展的歷史必然。中職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跟上教育的發展步伐,更新思想,轉變觀念,切實把德育的中心轉變到為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服務上來。
“服務教育觀”認為,教育就是向學生提供“服務”的過程。教師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學生是“教育服務的接受者”,學校的產品是“教育服務”,學生是學校的“顧客”。教育的決定因素,不是學校和教師,而是學生自身。一切教育資源,包括教師,都是“外因”因素,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才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教師只是,也只能是“服務者”。
“服務教育”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以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價值追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3.2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
人性化德育,要求在對人的態度上從“物化”走向“人化”,尊重學生的人格、興趣、需要,把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來對待。“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是一種賦予人自身以發展動力的教育,而不是使人只是受動于社會、受制于客體。”教育是為了人的教育。因此教育的實施必須建立在充分尊重人的前提下進行,即“以人為本”。換句話說,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反映教育的本質,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學生為中心”認為:理解是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的,因而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自行構建的;教師不再維持自己作為“專家”的角色,而是通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量的信息來促進學習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承擔著自我學習的責任,他們的角色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構建者,并將最終被培養成為具有處理信息能力的獨立的終身學習者。
3.3增強中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具體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1)注重以“學”為主,以學生為中心。我們要把學習的空間、學習的權利、學習的快樂、學習的自由以及人格尊嚴還給學生,才能幫助和促進學生良好的綜合道德素質的生成和發展。教師在課堂上是“主持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課堂上,提倡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欣賞、自我承擔責任,讓學生的學習主人地位落到實處。(2)德育教育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德育教育與專業教學(包括實習實訓階段)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德育教育中要有專業教學,專業教學中要有德育教育,二者不可分割。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是方法、手段和途徑,而德育教育才是目的。因此,只有堅持德育教育與專業教學一體化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方能實現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3)德育教育方法途徑要靈活多樣。方法可以有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報告法;自我修養法、自我反思法、自我鍛煉法、自我約束法等等。德育途徑,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通過一定的方法施教時,學生在接受教育時的路徑和過程。包括施教和接受教育時所經歷的兩種途徑和過程。更應注重受教育者所經歷的途徑和過程。具體的途徑可以有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學校生活、交往、案例研究、活動等等。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項目牽動計劃重大項目《黑龍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整體性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項目批準號:QDB1211004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社會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魯潔.德育教育的當代論域[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盧志文.今天我們怎樣做教育[M].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2.
[4]何玉海.服務德育論[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6.
[5]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8]8號)[Z].
[6] 教育部.2010 .6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表彰會暨經驗交流會劉延東講話.
[7]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09]11號)[Z].
作者簡介:劉文革(196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