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旅游解說系統近些年越來越受到旅游相關專業人士的關注,國內外關于旅游解說系統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細微,本文試圖從旅游解說系統基本概念出發,論述旅游解說的功能、旅游解說系統的構建,以及簡單的綜述國內外關于旅游解說系統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 解說系統 旅游解說系統 認識對象 使用者
概念
旅游解說系統是指通過運用溝通媒體幫助游客了解特定信息,達到保護資源、服務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從而進一步實現資源、游客、社區和管理部門之間的互動交流。
1. 旅游解說系統的構建
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旅游解說系統的內涵框架可以歸納為3個基本構成要素:認識對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說(溝通媒介)。
1.1認識對象
認識對象的調查與分析,應確認旅游資源系統每一集合單元的現象,包括地形地質發展及其特征、水文循環、植物自然演替過程、現存野生動物數量種類、天氣、人文地理與歷史古跡等。在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認識對象的主要特征,不同層面的屬性,需要保護、宣傳和教育的重點,以及游客可能的興趣點等。
1.2使用者
對于使用者準確的分析與研究,是解說系統的基礎,包括游客的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出游形式、時間等,還應包括游客使用解說的基本情況。而從目前國內發表的論文研究看,幾乎都出于解說本體出發,缺乏信息接受者的必要數據與研究,使得研究帶有過多的主觀性,是目前國內研究的薄弱環節。
1.3旅游解說
順暢的溝通媒介是解說效應實施的關鍵。解說媒介種類繁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結果。較為通行的分類是根據提供信息服務的方式媒介劃分的兩類:向導式解說和自導式解說。其中,自導式解說系統,也稱實物解說、物品解說,是旅游解說系統的主體。
自導式解說系統是由書面材料、標準公共信息圖形符號、語音等無生命設施、設備向游客提供靜態的、被動的信息服務。由于受篇幅、容量限制,其解說提供的信息量有一定限度。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一限制使得自導式解說系統的解說內容一般都經過了精心的挑選和設計,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游客獲取的信息也沒有時間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體力自由決定獲取信息的時間長短和涉入程度。目前,國內自導式解說系統的建設,正處于“有與無”的起步階段,對于各類解說物的功能定位認識不清,導致解說出現特色不明、深度不夠、服務表面、各自為政等問題。
2. 旅游解說研究的領域
2.1旅游解說研究的重點領域
旅游解說研究的重點內容有:解說有效性、游客分類、解說員與游客溝通過程研究以及游客解說滿意度等。
2.2旅游解說研究的其他方面
威廉·邁爾斯(William F S Miles,2002)提到博物館解說應該特別敏感。戴維·阿謝(DavidArcher,2001)建議澳大利亞將解說和營銷結合起來作為國家公園的管理工具。蘇珊(Susan,2004)認為拉丁美洲國家應該在重視保護的基礎上,鼓勵公眾投入與參與,設計一個系統的解說計劃。戴維·尤森勒(David Uzzell,2000)提出解說的環境問題、場所感、熱點解說、解說設計和評估的實踐部分5大部分內容。
2.3國內旅游解說研究概況
2.3.1解說內涵與功能
吳必虎(1999)認為解說系統的含義就是運用某種媒體和表達方式,使特定信息傳播并達到信息接受者中間,幫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關事物的性質和特點,并達到服務和教育的基本功能;臺灣吳忠宏博士(1997)認為解說是一種信息傳遞服務,目的在于告知及取悅游客并闡釋現象背后所代表之意義,提供相關咨詢來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與好奇,同時又不偏離中心主題,以激勵游客對所描述事物產生新見解與熱誠;吳必虎(1999)提出一個完整的解說系統通常具有以下6方面功能:基本信息和導向服務、幫助旅游者了解并欣賞旅游區的資源及價值、加強旅游資源和設施的保護、鼓勵游客參與旅游區管理和提高與旅游區有關的游憩技能、提供一種對話途徑,使旅游者和社區居民及旅游管理者相互交流、教育的功能;吳忠宏(1987)研究了解說在動物保育中的重要性。
2.3.2解說系統規劃設計
吳必虎(1999)根據提供信息服務的方式將旅游解說系統分為自導式和向導式兩類,并對北京與香港旅游解說系統進行了對比分析,進而將北京旅游解說系統在空間上分為交通網絡導引解說系統、接待設施解說系統、觀光度假地解說系統及可攜式解說系統4種類型;馮淑華(2005)構建古村落旅游解說的3個子系統:靜態文字解說、動態導游解說和空間游覽線路解說;張靜(2005)還提出生態旅游解說系統規劃的原則,將牌示解說分為全景牌示、指路牌示、景點牌示和忠告牌示;解說方式分為文字解說、繪圖解說、牌示解說、定點牌示以及導游等,并進行詳細節點路徑規劃。
2.3.3解說研究新領域
如果只研究旅游目的地解說供應情況而不考慮游客的需求,可能會導致解說設施未盡其用從而降低解說有效性,游客解說滿意度較低從而減少重游率和推薦率的惡性循環。可喜的是,目前國內研究從旅游解說供應的角度已轉向注重游客的解說需求,進行不同類型案例地解說研究與對比,并正在不斷引入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我國學者羅芬(2005)讓游客對黃山園內旅游解說的人員解說、解說牌示、游客中心、可攜式出版物和綜合解說技術5個方面作出有效性評價,針對黃山園內解說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導性建議。李幸蓉(2002)認為不同游客擁有不同的社會背景資料,從而對解說的需求程度也將有所差異,因此提前分析不同游客的背景資料,了解游客對不同解說媒體、內容和主題的需求將有助于解說活動的更好進行。洪艷、陶偉(2006)從游客需求角度定量研究游客對解說媒體的需求研究,并探討了游客人口學屬性、出游動機與解說媒體需求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旅游解說系統的意義在于,通過解說系統的合理規劃,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建設和管理水平,從而有效發揮其保護資源、教育與服務大眾的作用,更好地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旅游解說系統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以及解說規劃、培訓、咨詢等市場的開拓完善,已經成為旅游學科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 張明珠,盧松等.國內外旅游解說系統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 2008, 23 (1): 91 - 96.
[2] 唐鳴鏑.景區旅游解說系統的構建[J].旅游學刊,2006,21(1):64-68.
[3] 吳忠宏.解說對動物保育的重要性[J].臺灣社教雜志, 1987,245(12):1-6.
(作者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 管理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