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就頻發食品安全的成因及解決對策作以簡要分析。
【關鍵詞】 食品安全 成因 對策
糧油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會影響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甚至關乎政府和國家的形象。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要從剖析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著手,不僅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同時還要從標準入手抓食品安全,尤其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與國際接軌。
1.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成因
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從三鹿奶粉事件到現在的,染色饅頭,塑化劑事件,還有廣為人知的地溝油。為何這些違法行為屢禁不止,打掉一批又出現一批,按下葫蘆浮起瓢?應該說,面對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政府已經拿出了最大決心和堅決的行動,不但加強了立法,同時,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所有的監管職能部門,也都加強了日常監督檢查和對違法行為查處。
1.1 食品安全監管鏈條長、環節多
據國務院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多達40多萬家、食品經營主體323萬家、餐飲單位210萬家、農牧漁戶2億多戶。
1.2 食品需求量大,流通范圍廣、銷量大,流速快
中國億人口,每天每人消耗1公斤糧油蔬菜全國就是13億公斤,130萬噸,需要載重60噸的貨車21667節,國家標準火車貨車長度是22米到26米,即便用最長的火車裝在至少要排563公里,一列貨車一般編組50節左右。大秦鐵路有超大重載的編組,由兩列貨車掛在一起,100-120節貨車車廂和兩組電動機車,有的全列重載10000噸以上,照此算來國人每天消耗的糧油蔬菜即便用大秦鐵路超大重載列車也要130列才能裝得下。糧油蔬菜都幾乎是在市場流通中最大化的剛性易耗品。
1.3 糧油蔬菜許多生產環節規模太小而且分散
我國有一億多農戶進行分散、非規范化生產,包括所有的初級農產品,雞鴨魚肉奶蛋等。另外,我國四五十萬的生產加工企業,其中絕大部分規模過小。例如媒體曝出的“瘦肉精”問題,養豬是非常分散是主因。
1.4 假冒偽劣和不安全食品概念沒有區分開來
有很多假冒偽劣食品實際上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危害,哪怕是潛在危害。那些會對消費者造成直接危害甚至潛在危害的不安全產品,只占假冒偽劣食品的極小部分,比如用工業甲醛兌制白酒導致失明甚至喪命,三聚氰氨造成大量嬰幼兒的泌尿系統結石,以及這次臺灣的塑化劑。
1.5 消費者和媒體的食品安全意識與維權意識增強
各部門監管力度加大,以致一些長期存在,而一時沒有發現的問題曝露出來,比如雙匯“瘦肉精”事件。他從技術角度說:“現在中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發達國家是不需要這樣強度的監管,而一般的發展中國家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源來加強監管。”
1.6 監管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技術手段落后
新的化學品要進入市場,進入人們的生活,要做風險測評,做動物實驗。實驗以后,要進入市場,必須要拿到準入證,現在好多東西沒有這個門檻。生產者覺得這個東西加了能防腐、能改變口味,能好賣,就加了。監管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監管技術手段跟不上科學發展。
1.7 個別經營者法律和道德意識淡漠
目前,一些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從業人員唯利是圖,置法律、道德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于不顧,肆無忌憚地生產加工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斷翻新。更多的一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規章制度流于形式,衛生環境十分惡劣,食品質量不能保障。
2. 妥善做好食品安全的對策
2.1 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廣泛監督食品生產各個領域
要妥善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緊緊的依靠人民群眾,發動人民群眾,廣泛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讓人民群眾提高對食品安全重要性認識,政府要加大宣傳投入,廣大人民群眾要廣泛監督食品生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加大食品安全舉報投訴處罰力度,對舉報投訴有功人員實行重獎,消滅死角,讓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分子沒有立足之地。
2.2 加大科技投入
食品監督檢測工作事關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針對科技發展新形勢、新特點,研究新的監督檢測手段和監督檢測技術,對重點食品生產企業實行24小時全天候監控,對生產各個環節實行全程錄像。確保整個生產過程公開透明。
2.3 加強法制建設,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
國家2009年重新修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食品安全法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并且各級政府都相繼出臺了規范性文件,要繼續加強法律法規實施工作,嚴格依法監督管理食品安全,依法對食品進行安全衛生檢測,努力研究新的檢測技術和檢測儀器。提高檢測能力。
要破解食品安全事件多發的困境,必須從監管化學品這個源頭抓起。我們不可能將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13億人,每天都要消耗的數量驚人的食品的安全問題,僅僅寄希望于有限的政府高密度、運動式的監督。在現有法治環境下尋求長效的防范機制,才是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必由之路。這其中,消費者依法自我保護、人人有責地參與市場法治,非常必要且有意義。在構成市場自我調節機制的買賣雙方中,消費者作為市場的一方主體,須具備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能力,例如,對產品的品質、價格和服務,有一定的鑒別力和必要的警覺,能夠積極履行提出質疑和投訴的義務。對不安全的食品,該拒絕購買就拒絕購買,該保留證據就保留證據,該索賠就堅決索賠,該舉報就及時舉報,該報警就果斷報警……人人都主動發揮自己市場法治主體的作用,通過履行每個消費者都應盡的義務來捍衛自己的權利,才能改善市場的法治環境,最終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不履行義務的后果不僅是放棄了自我保護,更是事實上“不安全”的幫兇。一個合格的消費者,應當有這樣的積極心態和明確的法律意識:食品安全由我們自己依法說了算。
(作者單位:黑龍江北大荒糧油批發市場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