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80年開始中國率先在浙江的溫州實行市場改革開放試點,在這個時期里,中國的經濟隨著政治、社會的穩定略有好轉。當時,人民群眾渴望的是要希望在物質上的改變和生活上的提高。由于中國是一個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地大物博,消費市場的能量對中國來說是不可估量的。
【關鍵詞】消費市場 模式 經濟發展
溫州模式為當時的中國確實提供了大量改革開放、自由市場的樣版和市場的消費品。因為在這個時侯,中國的市場是“買方市場”,消費者需要的是價格低廉的便宜商品,而且日用品是最大的消費品,只要你有價格低廉、設計制作略有創意的商品,你的貨源就會供不應求,因為在那時,絕大部分的人群不會考慮商品的安全、環保、健康、美觀和耐用。而考慮的只是一個最關心的問題,價格要低,越低越好。
在這種大環境大背景的情況下,溫州產品率先在全國消費市場中打響了第一炮,溫州人通過引進國外的一些淘汰的設備、技術和工藝,結合中國當地的實際市場需求情況,大量的研制出價格便宜且適銷對路的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消費品,在溫州產品投入市場以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搶購,全國消費者紛紛叫好。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溫州的民營經濟有了第一桶傭金,而溫州產品從溫州走向了全國市場,也走向了國外市場。因此,溫州產品主導國內市場的時代我認為是中國的消費市場的播種期,因為這時候消費者想到的是能吃得飽一點,吃得好一點,穿得暖一點,穿得好一點,已經心意滿足了。在這個年代里沒有多少人會考慮要住高樓大廈,要買私家車,當然也不敢去想。
到1990年以后,通過近10年溫州產品對消費市場的填補,國內消費者逐步對日用品的消費已經有了基本的要求。當時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原民族工業基礎相對較有優勢,和經濟基礎較為優越的地區,通過溫州模式的影響,政府逐步在這些地區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運行機制的調整。這些地區的制造業通過對溫州產品的了解、分析和調查,改變存在的問題和消費者反響強烈的方面。并通過在技術、工藝、設備上的改正,生產出相對先進于溫州、品質好于溫州、價格高于溫州的各種各樣的民用消費品,紛紛投放市場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中國的消費市場以渴望心理走向了半成熟心理狀態。
我從一個從事其它行業的業外人士加入了以生產、制造、加工針織衫日用品行業當中。那時起,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強,消費者對消費的要求質量普遍提高,政府各職能部門開始對日用消費品的監管政策和手段不斷試行。中國的制造業進入了從弱走向強、從低品質走向中檔品質的階段。
從1990年—2000年我認為是我們國內消費市場發展速度最快,市場最繁榮的時期,因為這10年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發展最快的10年,各行各業都顯示出蒸蒸日上、興旺發達。人民群眾就業機會大幅增加,人均收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消費的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已經不知不覺的改變。
我記得在1990年-1995年期間,如一件100%羊毛針織男式V字領套頭衫的零售價格是100-135元之間,到了1996年-2000年之間,這件針織衫的零售價格大約是150元-220元之間,也是在這10年里,中國的消費市場可謂是一片火爆的景象。當走在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貨商店,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以及國內其他城市地區的一些商業街頭都是人山人海,市場里到處都是一片叫買聲。商場里的服務員一天到晚根本沒有時間休閑一會,這與現在的商場服務員形成的一個較為明顯的對照。這個時候我們工廠生產的針織衫在市場上一直趨于供不應求,我們有一個批發針織衫的門市部,在1999年秋冬季產品批發中僅一天時間就批發了126萬元的貨物,當時我想這種市場需求自這天以后永遠再也不會復發了。結果,我的想法與市場的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我把這個階段的中國市場認為是生長繁榮期。
進入2000年以后,中國的消費市場進入了成熟期,消費者對消費的標準和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制造企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為消費者對消費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趨于更加理性化。不論從國際市場的歷史經驗來看,還是針對中國的消費現狀,對于供應商、零售商和制造商來說無疑會帶來相當大的挑戰。因為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其對消費品在品質上、設計上、使用功能上、環保健康上和價格上的理性消費。同時,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原輔材料等制造成本的提高。而且更突出的是消費者更需要的是價格合理、品質優良的商品。從2001-2005年,一件100%羊毛針織男式V字領套頭衫在商店的零售價格已經達到了380元-500元之間。而且各種消費品的價格還在繼續上漲。
2007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所造成的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的中低檔消費帶來了嚴重影響。尤其是歐債危機,也就是目前的后經濟危機時代,對市場的消費影響更突出。為什么說經濟危機對中低檔的市場影響較大,而對高檔的消費影響相對好一點呢,我分析認為:對于目前占中國絕大多數的人口是一般的打工族,如果在經濟形勢相對較好的年代里,他們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這些穩定的收入來源除支付每個月必要的日常開支以外,有將近一半的收入約每月1500-2000元能積攢下來,按一年12個月計算全年能積蓄18000元-25000元左右。這樣,他們會在這些積蓄中再去消費購買一些能提高生活質量的消費品,由此,消費增加。而在目前經濟形勢比較緊張的時期,各工礦企業、服務性行業相對比較蕭條。這些打工族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隨之也沒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保障,打工族所得到的工資每月只能維持日常的開支,一年下來已經沒有積蓄或者只有少量的積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不會再想去增加另外的消費,由此市場會明顯的疲軟和減少。
因此,中國的消費市場,歸根到底還是要取決于中國和世界的經濟。中國的剛性需求還很大,只要經濟發展、人民群眾收入穩定增強,中國的消費市場大有出路。
作者簡介:朱飛龍(1961.7),男,浙江寧波,寧波諾布爾制衣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者單位:寧波諾布爾制衣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