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水、油、煤、氣,是我們國家主要的能源。其中,電算是我們國家緊缺資源中居首位者。為了保證資源的持續供給,實現資源運用的可持續發展,經過了較長一段時間的研究、醞釀和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2012年7月1日,居民生活用電試行階梯電價方案開始在全國試行。
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大形勢下,如果還要討論階梯電價能不能施行,或是還要說些節能減排的老調,都顯得意義不大了。雖然,互聯網上也有些對施行階梯電價背后目的頗為負面的流言和揣測,但終究不是主流。其實,在這項出臺的政策背后,我們真正應該看到的是,我們國家發展模式的戰略性轉變,以及我們所面臨的資源結構深刻變化所引起的在社會生活領域必須的重大變革。
我們應該從階梯電價開始習慣,我們正在賦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提法更深刻的內涵。階梯電價無非就是三個原則:一是補償成本與公平負擔相結合:用電少的居民少負擔,用電多的居民多負擔;二是統一政策與因地制宜相結合:各省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居民收入和用電水平等情況,確定具體實施方案;三是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要穩定電價,同時引導公民節約用電。這三個原則,與我們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內涵是一致的。過去,我們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以效率和發展為主干,其他方面都可以無視、可以放棄、可以犧牲。于是,造就了不少地方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現在,我們不但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要兼顧公平正義,講求綠色環保,講求可持續發展,并最終要指向社會公正的實現。
我們應該從階梯電價開始習慣,越來越多與“階梯電價”類似的政策,將會逐步出臺。城市化進程給整個國家發展帶來了壓力和挑戰。階梯電價的施行,受到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城鎮居民,尤其是大城市中的城市人口。電是城市的血液,少了電的城市,終會因貧血而亡。城市,成為了我們國家發展中的新一站。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印度超過了我們國家,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農村人口大國。主要原因是我國大量的農民進入了城市。正如有的學者所言:一夜之間,我們的“三農”問題,變成了“四農”問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環境成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同時,由于城市人口成幾何級數的增長,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可能面臨供血不足、血庫空虛的窘境。還好,自古以來我們都有開源節流的好習慣,面對這種能源的緊缺,開源是長期的,節流是緩解危局最有效的做法之一。于是,我們施行階梯電價,通過價格調節對資源的使用,杜絕無休止對資源的浪費。
我們應該從階梯電價開始習慣,我們正在逐步開始賠付過去三十幾年發展造成的環境負債:河水沒有以前清澈了、空氣沒有以前清新了、天空沒有以前通透了……這筆債務期限長、利息高、規模大,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堆積在我們發展的資產負債表中。如同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一樣,我們開始償還環境負債,開始推行節能減排。當然,一開始,節能減排只是一項一般性工作,但2006年以來,針對經濟發展中資源日益緊缺、環境日益惡化的矛盾,我們將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發展中一項核心的約束性目標開始執行,中央要做,地方要做,而且要見實效。
所以我們要從階梯電價開始習慣,我們每一年、每個月、每一天,就像按揭房貸一般,向環境資源銀行還錢,本金加利息。我們要開始習慣,在我們的生存存折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筆對自然的貸款,未曾賠付。
階梯電價是一項好政策,勢在必行,我們應該積極響應、積極支持,不用懷疑。唯一不同的是,從“階梯電價”施行開始,我們都應該開始習慣一種新的生活模式,開始習慣用可持續的眼光審視我們的政策,最終,我們應該明白:天地人唯有“和諧”方能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