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唱山歌手采茶,一心二用心不花。一芽二葉都下樹,一首山歌一籃茶。”剛步入世界滇紅之鄉云南鳳慶,我就陶醉在悠長高吭卻不乏婉轉柔美的茶歌之中。
瀾滄江畔的鳳慶,為低緯度高海拔的立體生態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為茶葉生長營造了良好的環境,瀾滄江橫穿其間,兩岸群山起伏延綿,層林浸染,原始密林中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樹成林成片,至今還生長著一株距今3200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據《滇南新語》記載,在明代,鳳慶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閣茶,色、香、味可與龍井茶媲美。
有了這樣的好茶,鳳慶茶沿著古老的茶馬古道,源源不斷進入內地、上貢朝廷、遠銷東南亞。悠久的種茶、制茶歷史,滋生出了鳳慶以茶為歌、以茶為媒、以茶入禮的濃濃茶文化氛圍。
茶鄉情濃,濃在勞作中,濃在生活里。“鳳慶茶鄉好風光,村村寨寨茶葉香。為了茶葉大增產,起早貪黑采茶忙。”、“雞叫頭遍天昏昏,小妹采茶出了村。來到茶山天才亮,一直采到天黃昏。”聽著那歌聲從茶山悠然升起,在空中徐徐飄蕩,在四周裊裊縈繞。在嘹亮輕快的歌聲里,我的心隨之升沉,隨之舒展,隨之漫舞。那毫不扭捏毫不做作的土腔土調,將我帶上高空,遨游蒼穹;將我攜上山崗,馳騁大地。這充滿人間煙火味的歌兒,是千百年來通過茶香的浸泡孕育出來的,它的積淀是厚重的,怎能不充實飽滿生動呢,怎能不有著血與肉的情感呢?
當然,聽鳳慶茶歌,自然要到鳳慶茶園去。鳳慶地無三尺平,全縣幾乎找不到一塊大一點的平地,唯有不嫌土地瘦弱的茶樹站滿了山崗。站立山巔,放眼四望,墨綠的茶樹一丘接一丘、一山接一山、一嶺接一嶺,一直延伸到天邊,漸漸模糊起來,最后消失在蒼穹的盡頭。微風拂過,層層綠色的波浪夾雜著一股濕漉漉、潤澤澤的泥土芬芳沁人心脾。
嫵媚的陽光下,采茶姑娘背著竹籃,炫耀的服裝點綴在茶園的各個角落,遠遠看去,像一朵朵五顏六色的花朵淀放其間。
山坡上,一支清脆的茶歌遙遙傳來:“滿山茶樹青又青,妹唱山歌給哥聽。唱完一調又一調,不知阿哥給動心。”歌聲剛落,早有小伙接了上去:“妹唱山歌真好聽,句句打動阿哥心,不聽山歌茶擔重,聽了山歌茶擔輕……”歌聲就響在耳邊,卻難見唱歌之人,給無垠的茶山平添了幾分神秘。
鳳慶山歌來自生活、貼近生活,唱的全是生活和感情的真諦,句句真對真,字字實打實,因此不僅成為了男女之間愛情生活的媒介,而且成為了人們溝通心靈、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紐帶。有人說,在鳳慶,茶山是凝聚茶人靈魂的地方,茶歌則讓青年男女相識相戀,“沒有一幅好嗓子,休想取個好媳婦”,這是鳳慶流傳至今的箴言。聽著一浪高過一浪的茶歌,看著采茶姑娘們靈巧的雙手不停地在茶樹上輕盈地舞動,一幅幅美麗而傳神的生活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
鳳慶茶歌旋律婉轉優美,如鳳慶茶壟一般彎彎曲曲,如瀾滄江水一般波波折折。在曲曲彎彎波波折折中,跌宕著陽光雨露春華秋實,跌宕著生生死死恩恩愛愛,每個音符都潛隱著深沉的眷戀。“滿山茶樹綠茵茵,哥和小妹心連心。只等星星眨眼時,我請媒婆來提親。”
行走在鳳慶,悠悠的茶歌聲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豪華的茶樓里也好,露天的茶館也好,鄉間茶館也罷,你都會聽到那美妙的茶歌。這些情意纏綿的采茶山歌,或以茶喻人,以人抒情,或以茶逗情,以情品茶,心想口唱,可謂雅中有俗,俗中有雅。
“鳳慶茶歌似錦繡,一年四季唱不夠,今天唱了明天唱,后天還是唱不夠。”鳳慶茶歌是鳳慶茶農智慧的結晶,她的生命力就像山中的茶樹一樣,年年生長,永久相傳。那一曲曲悠揚婉轉,情意深遠的茶歌,世世代代滋潤著鳳慶茶農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