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存在的幾個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不愛做作業。作者從課堂內外的作業進行教學改革,主要采取了6大措施。經過1年的實踐,證明了作者的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作業 課堂有效性 教學活動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a)-0173-02
關于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和內容,采用生動活潑、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就可以解決。然而本人認為教學的有效性要從課內和課后兩個層面去看待,課堂活動固然是關鍵,對作業的處理和落實這個環節也很重要。任何問題如果系統地對待,都能找到最佳答案,教師對待教學要像醫生治病,不但要治標更要治本。
佛山地區高中英語改用北師大版新教材以來,本人發現所教學生很大一部分即使上完新課,對教材也不熟悉,提到某個知識點都想不起它的出處,更不愿意背誦課文;還有一部分學生不愛做作業、抄作業甚至不交作業。要顧及教學進度和程度好的學生需要,課堂上不可能總是炒剩飯;至于教材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本人只好從課后入手去反思和解決這個問題。為了弄清問題的根本原因,本人在所教的兩個班級99個學生中(因為分班,學生不同但人數相同而且都是平衡班),在高一第二個學期初和高二第一個學期末,以不記名的方式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各項數據反映了4大問題:(1)做作業總是遇到困難的學生人數百分比從高一到高二是逐年增加的。(2)明確作業的意義,認真做作業的人數百分比從高一到高二是逐年減少的;反而抄作業的現象卻愈發嚴重。(3)喜歡做英語作業的學生人數百分比從高一到高二是逐年減少;而不喜歡做作業、甚至抗拒做作業的學生人數百分比從高一到高二是逐年增加。(4)學生對英語這一學科的興趣從高一到高二是呈下降趨勢的。
雖然每次大小考試本人所教班的成績在年級的排名并沒有后退,但本人深知這種不顯山露水的厭學情緒才是導致英語教學成績陷入瓶頸,難以提高的真正障礙。為什么學生不愛學英語,不愿做英語作業呢?本人后來又與個別學生進行了談話,得知學生不愛做作業的主要原因是“不會”,非“不為”。引用學生們自己的話來解釋:“在課內,知識點沒有掌握好,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有很多都不會做,家長也輔導不了,老問同學和老師又不好意思。加上每科的作業都很多,所以缺的東西沒有及時補上。到下一節課又要學新東西,結果舊的不會,新的聽不懂,沒掌握的知識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不到一年就對學習英語失去信心,不久就掉隊了。” 學生的話給了本人很大的啟發: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教師能單純地責怪學生不用功嗎?這個問題雖然出現在學生身上,原因除了新教材課文長、內容多、難度大、詞匯量多,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科學、各科作業任務重等,最重要的還是教師沒有通過課堂教學把學生教會。在學生長期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課后作業并沒有起到教師所期望的積極作用,相反卻極可能成了促使學生厭學的“觸媒劑”。因此,“解鈴還須系鈴人”,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進行教學改革,提高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基于上述認識,本人在高二第二學期開始,開始改進教學方法,選了高二(6)班進行試點改革,切入點是作業。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注重學習方法指導,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喬尹曾說:“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閱讀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本人從基本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何使用工具書等開始,在課堂上逐步滲透一些外語學習方法,并針對那些成績停滯不前或者退步的學生專門召開了一個學習會,邀請成績好的和進步顯著的學生給他們介紹學習經驗,告訴他們必須要放棄那些收效不大,但已長期習慣了的方法。學習方法是“以學習者為出發點的,由學習者有意識、有計劃地運用的方式和方法。”(Ute Rampillon德國外語教學法專家)本人認為學習方法是各種具體的經驗及方法的總結。
以記單詞為例,本人首先讓學生以音節為單位來記,而不是按字母來記,并給學生做了一個對比實驗:experiment這個單詞,按音節記的話,以中速很清晰地讀[iks]、 [pe]、[ri]、[ment]這四個音節共耗時4s,按字母來記,則快讀e, x, p, e, r, i, m, e, n, t這10個字母也要8s;并且很多字母組合在不同的單詞中也是發同樣的讀音,如ment。記住了字母組合的讀音,就算碰到新詞,在沒有音標說明的情況下也基本能正確讀出該詞,這在聽說考試中能輕松應付生詞。通過這個實驗,學生明白平時的讀記單詞的方法是低效不科學的。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的職責就是使自己變得多余。”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 減少課外書寫作業、增加課堂聽說作業
有科學實驗表明,對于我們通過閱讀所得到的信息,我們能記住10%;對于我們通過聽覺所得到的信息,我們能記住20%;對于我們通過視覺所得到的信息,我們能記住30%。本人除了讓學生在課上認真聽講外,還注重提倡學生進行全感官學習。很長時間以來,英語教師們都認為課后作業就是動筆做題,事實上,現代行為學強調肌肉張弛所形成的動覺對人的認知的重要作用,而且參加感知過程的感官越多,越能輕松和長時間地記住所感知的信息。比如有時我們聽一首優美動聽的歌,邊唱邊跳能更快學會它。各種語言技能只有通過具體實踐才能習得,但每天課堂內45min是不夠的。可是學生不愛做書面作業,怎么辦?那就變換形式。本人嘗試著減少一些書寫的作業,布置一些詩歌美文背誦、兩人對話或復述課文之類的作業。所選的詩歌或美文往往是短小雋永的,如:They say it takes one minute to find a special person; an hour to appreciate them; a day to love them; but an entire life to forget them. 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些內容,對它們也比較感興趣,自然就容易完成這些背誦任務。至于落實,方式就比較靈活,小組長利用自習課或下課時間在老師這背誦,其他成員利用早晚讀課在小組長處背誦。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本人還會用3~5min點撥一下其中的句型或詞匯,讓學生做一點相關的翻譯來加深鞏固。如,it takes (sb.) + a period of time + to do sth.表示某人花了多少時間做了某事。通過這些聽說作業,學生們的英語聽說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增加了學英語的興趣和成就感。
3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強識記智力活動
課堂教學中,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會”一般通過五個步驟逐步過渡。這五個步驟即:(教師)呈現、導入(教材)【presentation】→(學生)模仿學習【imitation】→(學生)認知識記【recognition】 →(學生)操練運用【practice】→(學生)復述鞏固【reproduction】。
在這五個步驟中,除了第一步是以教師為主以外,后面的四步都是以學生為主,而其中“模仿”和“認知識記”是學習活動的根本,學生的“會”與“不會”就取決于認知識記。如果少了這兩步,后面的兩步就要落空。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這一重要環節常常被忽視。因此英語教師要特別注意開展和加強這一方面的活動。譬如教新詞,教師先把要教的新詞呈現在黑板或屏幕上,然后讓學生根據音標試讀,試讀中發現錯誤,教師加以糾正和講解,然后教師示范朗讀,接著學生跟讀(模仿學習)。在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學習、朗讀,熟記單詞的音形義,并用新詞造句。之后教師加以檢查,方式可多變,本人比較喜歡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下面這些活動:在黑板上默寫單詞、聽釋義搶說單詞、用新詞造句比賽;跑步聽寫(Running dictation)等。另外,看圖說話、聽寫、句子翻譯這些傳統的練習也可穿插出現。在學生自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重點巡回輔導一些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力爭讓所有學生參與這些活動,切實掌握這些新詞。
教語法和課文也大同小異。教師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后,引導學生開展認知識記的智力活動。讓學生自己讀讀議議、想想記記,進一步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則從旁輔導。開展認知識記的智力活動是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在模仿過程中的短時記憶與被動識記轉向長時記憶和主動識記,幫助學生提高成績。
4 加大課內作業分量,貫徹快樂學習方針
課后作業歷來被看作一塊戰略高地,各科教師們都用布置大量作業的方式來搶占這塊高地。但事實告訴我們,只看表相,盲目地布置作業會適得其反。本人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扎實落實五個步驟,加強課內作業,方式多樣、循序漸進、反復進行、逐步鞏固,使學生學一項,練一項,會一項,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學習模塊一第二單元Heroes 第一課時,本人一開始先問一個有趣的關于天文學家的腦筋急轉彎問題:Why does an astronaut knock his head on a wall in the day? (為什么一個宇航員在白天要拿頭撞墻?) 答案是:He wants to see stars in the day time.(他想在白天看星星。)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討論興趣,然后我簡略地介紹課文背景。接著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將不懂的地方標記出來,抽幾個學生讓他們把自己不懂的詞或句寫在黑板上。在初步的理解后,教師就黑板上學生寫下的難點作解釋。之后學生帶著更深的問題閱讀文章。最后,教師讓學生背誦文中3~5個優美或經典句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文章中的3~5句話背誦。通常這個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內用5~8min時間完成。這種做法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因為他們一直把背誦課文看作是一件苦差事,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競爭的氣氛里,運用多感官綜合識記的方法,大大縮短了背誦時間,提高了記憶水平,達到了學習效果,發揮了學生的表現欲,并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根據記憶規律,背誦過的內容,教師要爭取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復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加強記憶效果。總而言之,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有效性,教師一定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和作業,精選試題,題量要少,難度要適中,或讓學生有選擇性。
課內作業的目的要求明確,時間限制緊,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再加上教師的來回巡視,很多學生完全改變了敷衍了事的做作業態度。方式多樣的課內作業同時還密切了師生關系:教師不再責怪學生偷懶不讀書、不做作業;學生學習上有困難也有更多的機會問教師;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最真實的教學反饋;教師甚至可趁熱打鐵,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活動和練習,讓課堂教學質量變得更高。
5 優化課后作業結構,擴大自主學習空間
在教學改革中,一開始遇到進度與程度的沖突和各種困難是很常見和自然的現象,但如果屈服于進度或現實壓力而放棄改革,再好的理念都是空談。教師必須要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不輕言放棄。同時,如果學生習慣了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也為了教學進度問題而忽視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合作交流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易養成不動腦筋的不良學習習性,阻礙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的能力發展。
在當前的形勢下,課外作業仍然很重要。綜合學生的意見和教學內容,本人將每天的作業分為套餐式:如,A為翻譯單句與完形填空,B為一篇閱讀理解和單詞(或短語)填空練習,C為抄寫課文的單詞和短語并背誦2句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與時間去自由選擇。這樣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和靈活性自主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有時間去閱讀其它課外資料,提高自學能力,成績中等的學生能充分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成績差的學生有能力完成老師的最基本作業,不放棄英語學習。
6 加大合作學習力度,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良情緒主要指焦躁心理。作為英語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如發現學生中有焦躁心理的表現,應盡早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和指導學生,把它降到最低限度。要注意避免可能引起焦躁心理的一些教學行為,如要求學生回答較難的問題時,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批評過于嚴苛等。當學生面對的學習任務比較有難度時,不妨考慮把獨立學習變為合作學習的辦法。通過合作,學生個人承受的壓力會減小,焦躁心理也會減輕。例如,在學習模塊二第六單元的“A Matter of Taste”時,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圍繞這一教學內容擬定若干題目,給學生分配任務。任務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一些藝術佳作,幫助學生認識美學,增強保護藝術文物的意識。
個人活動:每位學生按照小組確定的內容,搜集資料。
小組活動:信息交流、整合,分工合作,準備本小組報告的內容。
班級活動:學完課文后可開展主題討論會“What’s Real Beauty?”。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應本著對學生鼓勵為主的原則,注意化解學生的浮躁等不良情緒,提高他們的積極性。這樣,全班同學才能協同作戰,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經過高二下期到高三上期一個學年的改革實踐,在高三上期的期末考試中,高三(6)班的平均分是91.6,比高三(5)班的平均分高出4.2分,差生率少了9個百分點;而在高二第二學期的期末考試中,高二(6)班的平均分只比高二(5)班高出0.8分,差生率兩個班則是差不多的。
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能力和效率的整體提高,并非智力因素起著決定作用,而是非智力因素起著決定作用,如學習的價值感、意志品質、理想抱負、情感態度等。通過作業改革本人明白縱使不能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一切疑難問題,但只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樣的信念和責任心,任何探索和付出都是會有回報的。
參考文獻
[1]潘亞玲著.外語學習策略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