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協作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小組匯報作為其中一種形式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尤其是對編程類實踐性要求高的課程而言。本文介紹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教學中加入小組匯報的實施過程及效果。
關鍵詞 教學 小組 匯報活動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1 課程概況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課程是信息工程學院大二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學生學習面向對象的理論和方法,利用java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程序,體會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精髓,進而在軟件開發等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在實際教學中,起初學生的興趣很高。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驗題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問題,會有很多同學感到計算機語言枯燥難懂,堅持不下來。鑒于這些因素及選修課上人數較多的現狀,我們采用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完成實驗內容,且在學期各個關鍵段安排階段實驗,并采用小組匯報活動的形式驗收階段實驗成果。
2 小組匯報活動實施過程
2.1 小組劃分原則
合理的小組分配對合作學習至關重要。首先,根據實驗證明,同質高分組或低分組中,合作進行的并不好。美國研究員本納特研究發現,包含兩個低分生一個高分生的小組遠比包含兩個高分生一個低分生的小組好。其次,根據對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調查,初步對學生學習情況有了了解。最后依據 “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由學生自愿及學習風格問卷調查結果將班上115名同學分成23組,每組大約4~5人,基本保證了每組中一個高分生,兩個中等生,一個低分生,做到組內異質,同時各小組同學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等大致均衡,基本做到了組間同質。并且由組內同學選出了本組一位小組長,負責完成實驗分工合作及組內溝通討論。
2.2 課程及實驗安排
實驗一,學時:3。內容:java編譯環境下載、安裝、配置及運行。學習目標:掌握下載java sdk軟件包,java程序運行環境,編寫最簡單的java程序。實驗二,學時:3。內容:簡單數據類型和流程控制。學習目標:掌握java簡單數據類型,控制流程語句。實驗三,學時:3。內容: java基礎知識、類的初步知識。學習目標:掌握java的基本語法、java程序的基本結構,main方法的格式。實驗四,學時:9。內容:類的繼承、抽象類、接口。學習目標:掌握java類的結構、定義、方法及對象的實現;方法的傳遞和返回值的用法;類變量與實例變量,類方法與實例方法;抽象類使用及接口。階段實驗一,學時:6。內容:編寫一個能模擬簡單猜撲克牌大小游戲的應用程序。學習目標:理解面向對象的思想,合理的分解對象類;設計和實現各個組成類。實驗五,學時:6。內容:流操作。學習目標:掌握File類有關文件目錄和路徑用法;掌握字符流文件及字節流文件輸入輸出方法。階段實驗二, 學時:6。內容:圖形用戶界面設計與實現:日記本編寫。學習目標:掌握SWING組件的基本用法,了解流入輸出的基本原理,著重掌握類File、FileReader、FileWriter的使用。最后是,小組匯報活動。
2.3 小組合作方式
根據課程安排,每個知識點有相應的實驗內容。實驗分兩部分,一部分要求每位同學必須獨立完成,稱之為個人任務;另外一部分要求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是小組任務,除了程序代碼外還包括小組討論日志、小組成員貢獻值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部分學生依賴高分生的弊端,鍛煉了自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營造了合作討論的氛圍。期末我們還增加了小組匯報活動這一環節,且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融入了競爭與合作、獎勵與反饋等游戲元素,使得這一小組活動更加有趣,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
2.4 小組評價
小組評價主要考慮兩方面,注重學習過程,其次是學習結果。在整個學期教學及最后的小組匯報活動(下轉第35頁)(上接第27頁)中都涉及小組評價。此外,結合觀察、談話、機考等多種評價形式。
3 小組匯報活動案例
3.1 活動要求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報名,演示整個學期滿意的實驗作品,可以是階段實驗也可以是課外內容,按照時間限制,闡述程序設計思路、結果運行、小組成員討論情況等,同時接受老師的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有效融入競爭與合作等游戲元素,通過作品的交流和討論,每位同學看到同一個實驗的完成情況,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對于今后學習是一個很好的鞭策和激勵。
3.2 活動課堂觀察記錄
觀察目的:學生在融入游戲元素的課堂匯報活動中是如何表現的。
觀察重點:參與匯報活動與未參與匯報活動同學的各自表現。
實地情況:(1)教師宣布休息十分鐘開始匯報活動。(2)2組同學拷貝后進行兩次調試,在演示了作品日記本大約1分鐘左右,教室頓時安靜下來。(3)主持人(教師助手,一名研究生)宣布匯報活動開始,用3分鐘的時間又詳細介紹了活動規則、目標和注意事項。(4)1組N同學走上講臺,坐下,對著電腦邊說邊操作“我做的是……”屏幕出現程序運行的結果。(5)2組三位同學一起走上講臺,H同學操作電腦,L和Z1同學共同闡述設計思路,使用了ppt、編譯軟件,課堂氣氛很活躍。(6)3組J同學走上講臺,介紹了所在小組成員后開始演示作品,使用了ppt,氣氛很活躍,用時13分鐘。(7)4組Z2同學介紹了小組成員后演示“畫圖”程序;另一位X1同學演示“學生管理系統”程序。
直接感受:(1)看上去,2組同學對匯報活動很緊張?提前演示作品是不是有意的?(2)為什么N同學總是說“我做的是……”他們組的其他同學沒有參與嗎?(3)小組配合很好,每位同學都對匯報內容很熟悉。(4)J同學自信、語言表述很清楚,有效使用工具ppt,但超出了規定時間。(5)Z同學很適合當組長。
課后訪談:(1)提前展示一點內容是為了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印象,對匯報活動不緊張,胸有成竹。(2)1組成員之間學習進度不一樣,平時溝通較少,組內合作的意識不強。(3)2組成員每次作業都一起討論,各抒己見,每位同學都得到了進步。(4)J同學是學生會干部,溝通能力很好,小組經常一起討論問題。他很抱歉超時了,準備階段忽視了時間問題。(5)Z是組長,在作業遇到問題時首先會和組員一起討論,解決不了的會請教老師。
分析與思考:(1)融入游戲元素的課堂活動容易讓學生接受。(2)2組同學在準備匯報活動中巧妙運用了一點策略,吸引大家。(3)有規則、目標任務的活動才能稱之為是游戲化活動。(4)分組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組內成員的合作意識,但是必須考慮成員間的學習能力、性格因素。(5)小組內積極合作,發揮了每位同學的優勢,培養了團隊意識,對完成目標任務有極大幫助。(6)溝通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很重要;時間限制作為游戲活動的規則之一,是為了增加壓力,必須嚴格控制。(7)一個組的成員之間由于角色不同,對活動的態度會有差異。組長的責任心往往高于組員,所以如果指定個別同學擔任組長對督促學習是一種可嘗試的方式。
3.3 小組匯報活動觀察結論
(1)以分組協作的形式和小組匯報活動演示環節,1/3的同學學習興趣非常高,近3/4的同學興趣很高,說明小組學習調動了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2)通過作品演示,對培養學生自主反思能力有幫助。與未參與活動的同學相比,參與活動的同學對實驗題主動進行了反思。(3)小組匯報活動設置在學期末,對原本學習就好的同學的效果更積極顯著。
4 思考和啟發
大班的程序教學采用組內異質和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是有效的,同時注重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且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中融入一些游戲的元素,吸引學生興趣,這對教學效果有積極作用。教學力求做到能關注每一位同學的發展,讓不同的學生到達自己的最近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