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以78名中學生為研究被試,采用實驗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對分組展示教學與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同學關系維度上兩班的差異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F = 11.27,p< 0.01),在競爭氣氛維度上差異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F = 12.33,p<0.01),在秩序紀律維度上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F = 5.23,P<0.05)。認為: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運用 “分組展示”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分組展示教學 中學生 社會適應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在普遍重視健康的社會背景下,本研究試圖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進行分組展示的教學,探析體育分組展示教學與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以期為進一步探討體育教學對于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價值提供理論與實證的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與時間
研究對象:閩清某中學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學生共78人。
研究時間:2009年9月-2010年6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在中國期刊網(www.cnki.com)上查閱有關體育教學因素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之間關系的研究論文資料,獲得社會適應能力概念及其測量的有關知識,以及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為本研究的選題和研究提供理論的支持和方法的來源。
1.2.2 實驗法
實驗設計:采用前測后測的真實驗設計方法。真實驗設計就是通常所說的實驗設計,其特征在于對影響內部效度的無關變量采取了嚴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縱實驗變量。①本研究的實驗設計如下:
實驗組:隨機取樣(R1)—前測O1—實驗處理—后測O2
控制組:隨機取樣(R2)—前測O2——————后測O2
實驗過程:隨機確定一個班為實驗班,一個班為對照班。實驗班采用“分組展示”的教學方法,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學均由同一教師擔任。兩個班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時數、教學場地、教學設備等條件都相同,并都用了一個學年的時間進行了教學。實驗前后對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采用《班級環境問卷》進行測量。
分組展示教學,是指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前,組織學生按照友情分組的原則,一個班級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在教學過程,每個小組以組為單位進行組內的互相學習、討論與觀摩,教師在在完成一定階段的體育技能教學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就教師所教的體育技能,每個小組指派一至兩名同學,代表本小組與其他小組輪流進行展示的一種教學方法。
分組展示教學要求:(1)已分成的小組,必須在教師的技能教學后,進行組內的互相學習與討論觀摩;(2)在進行展示時,其他小組的成員必須按照文明觀眾的要求,在適當的時機給予適當的掌聲或贊許,并在展示的同學展示后,進行中肯的評價與交流;(3)在進行展示時,本小組的成員必須認真觀察本小組成員的展示,并在展示后,認真指出其優點和不足指出,積極幫助其改正和提高。(4)展示同學的人選,必須采用一課一換的原則,每次課讓不同的同學進行展示。
1.2.3 問卷調查法
(1)研究工具。中學生由于其特殊的社會角色決定,其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與對象是班級的同學與學校的老師,因此,分組展示教學對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結果,主要表現與同學和教師之間相處的結果與主觀體驗上。因此,對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的檢驗主要見之于學生班級環境方面的測驗。基于此,本研究的研究工具量表采用江光榮編制的《我的班級》問卷,②該問卷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秩序紀律、競爭氣氛和學習負擔5個維度,共38個項目,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點計分,研究表明具有較好的信效度。③④
(2)調查程序。問卷調查分前測和后測兩部分,后測在實驗周期結束后進行。前測和后測調查均在班級集體同時當場發放量表,學生當場填寫并統一回收。收回有效問卷156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的全部數據分析由研究者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在班級環境上的得分
體育分組展示教學實驗干預前后,用班級環境量表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了測量,得出了兩班的學生在班級環境上的數據,并對兩班的前后測的變化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在同學關系維度上兩班的差異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F = 11.27,p<0.01)。在競爭氣氛維度上兩班同學的差異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F = 12.33,p<0.01),說明分組展示教學的實驗干預改善了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同學之間的競爭氣氛。在秩序紀律維度上兩班的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F = 5.23,P<0.05),表明分組展示教學的實驗干預對于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行為規范方面起到了幫助作用。
2.2 分組展示教學干預效果成因的討論
從試驗前后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經過一個學年的體育分組展示教學干預后,實驗班的學生在同學關系和秩序紀律維度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這表明分組展示教學對于學生處理同學之間關系和社會行為規范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幫助,出現這種效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試驗班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了分組展示的教學后,必然會在上課中,使學生更多地參加了本小組的集體性的學習與討論,而在集體的學習與討論活動中,同學之間勢必產生更多的交往,而這種密切的生生交往,將使得學生必然要處理更多的相處細節,從而提高了自身處理同學關系的能力;同時,由于教師在上課時,采用了分組展示教學,這也將使得展示的同學與觀摩的同學之間產生更多的互動,在這些互動中,就有可能要求觀摩的同學在適宜的時機里,要給予展示的同學熱烈的掌聲或者歡呼聲,同時也可能要求展示的同學要正確地對待本小組的榮譽,正確地對待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從而促進了學生更加注意自身行為有可能給集體帶來的影響,而能對自己也對本小組的榮譽采取更加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對自身的行為產生了更多的約束,進一步地提升展示的同學的責任心,從而提升了自己在秩序紀律方面的意識。
由于分組展示教學所帶來的這些組內的生生關系和組間的生生關系,對于身處其中的學生來說,都是一些實踐性的社會性的行為,這些行為將使得展示的同學和觀摩的同學都能更加地融入了集體,更加地懂得在集體中更好地與他人相處的技巧,從而提升了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水平。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運用“分組展示”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學生能更好地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能更好地遵守秩序紀律。
3.2 建議
(1)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應重視分組展示教學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的價值,在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教學設計中,分組展示教學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方法。(2)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創造讓學生能進行更多的生生交往機會的教學情境。
注釋
① 佟立純,李四化編著.體育心理實驗與測量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7.
②③江光榮.中小學班級環境:結構與測量[J].心理科學,2004.27(4):839-843.
④ 周暉,鈕麗麗,鄒漢.中學生人格五因素問卷的編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1):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