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現代漢語中,非時地名詞直接作狀語是比較特殊的語法現象,但實際運用中越來越多的實例,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對這一語法現象的相關特征及制約因素做嘗試性分析。
關鍵詞 名詞作狀語 特征 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在古漢語中,名詞作狀語是十分常見的一種語法現象。名詞放在動詞的前面,不是動作行為的施事者,而是對動作行為起著直接的修辭限制作用,從而擔負起形容詞、副詞的語法功能,充當狀語。在古漢語中名詞作狀語的類型及其語法意義有如下表現,例如:(1)常以身翼蔽沛公。(2)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3)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4)予分當引決。(5)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6)吾得兄事之。(7)人主莫能世治其民。
(1)中“翼”表示“像……一樣”,用比喻義來描述動作行為。(2)中“庭”表示“教”的處所。(3)中“針”表示“除”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4)中“分”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即“按道理、按情理”。(5)中“面”是“當面”之意,表示“語”的方式。(6)“兄”為“像兄弟一樣”,表示動作行為的處置態度。(7)中“世”為“世世代代”之意,表示周遍性。以上是一般名詞作狀語的類型,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我們知道,在現代漢語中,詞類和句法成分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由動詞或形容詞充當狀語。名詞作狀語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中,有著不一樣的境遇。在古漢語中,名詞作狀語,有的認為是詞類活用,有的則認為這是名詞的一般特征。在現代漢語中,學術界公認,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可以直接做狀語。對于非時地名詞,朱德熙等認為不能做狀語。當非時地名詞作狀語時,往往需要與介詞組成介賓短語作狀語,或通過“地”的使用作狀語。例如:“他用手打破了花瓶。”“我們應該歷史地看問題。”
但是,在實際語言運用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非時地名詞可以直接修飾動詞性詞語,充當狀語成分。如“榮譽出品”、“電話聯系”等。對此,有學者通過計量考察、統計,揭示了非時地名詞作狀語的能力。如孫德金在1995年發表的《現代漢語名詞作狀語》,王小溪在2003年發表的《現代漢語非時地名詞作狀語探微》等文。
語言是發展與傳承相結合的。但名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的常見性與在現代漢語中的特殊性,卻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其實,在這兩者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在大量雙音節詞語和四字成語中,留存著大量古漢語的痕跡。如表示比喻義的“蜂擁、風起云涌”,表示工具的“筆試、車載斗量”,表示處所的“家訪、風餐露宿”,表示原因的“病故、水腫”,表示依據的“法辦、義無反顧”,表示態度的“仇視、友愛”等等。本文就非時地名詞直接做狀語的相關特征及制約因素做嘗試性分析。
1 名詞作狀語的特征
1.1 語義特征
普通名詞作狀語,名詞與所修飾部分的語義關系也是豐富多樣的,通過考察,總結如下:(1)表示方式:福利分房、低息貸款。其中 “福利”、“低息”都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這些作狀與的名詞可以用“以(用)什么方式”來解讀。如, “以(用)福利的方式分房”、“以(用)低息的方式貸款”。(2)表示工具:電話聯系、汽車運輸。其中“電話、“汽車”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這種結構可以用“用什么”來解讀。(3)表示材料:紅磚砌墻、蔥油拌面、棉布制衣。其中“紅磚”、“蔥油”、“棉布”是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材料。在表工具和表材料中,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使用某種事物。但細分二者,也存在差異。表工具的名詞與中心語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是借用關系。而表材料的名詞與中心語在語義上是包含關系,一方是另一方的組成成分。(4)表示態度、意愿:低調處理、義務獻血、志愿參加。其中“低調”、“義務”、“志愿”表示動作行為的態度和意愿,是心理層面的表達。(5)表示依據、憑借:法律解決、暴力反抗、藥物治療。(6)表示范圍:小組討論、大會通過。(7)表示性質:本科畢業、工人出身、農民打扮。(8)表示原因:煤氣(下轉第149頁)(上接第125頁)中毒、酒精中毒。(9)表示處所:學校報到、餐廳見面、公園約會。
當然對名詞作狀語的語義特征方面的研究很多,各家有各家的觀點。如孫德金(1996)指出11種語義關系,范曉(1991)指出10種語義關系。即使這樣,也不能窮盡名詞作狀語的各種語義關系。語言具有開放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也在不斷的與時俱進。往往許多語言現象在不經意間流行起來,當然有些也會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而逐漸退出應用領域。所以,語言的開放性使得我們的研究要不斷地更新。
1.2 語音特征
從大量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狀語的名詞大多是雙音節的。當名詞是雙音節時,其修飾的動詞也是雙音節的。如果動詞不是雙音節,一般也會湊成雙音節。如“高價賣出”、“掌聲有請”。其中的“出”與“有”就是相應的添加,這樣就使得語音節奏更加和諧。當然,也不排除特殊情況。如:“小商販往往通過低價進、高價出的方式賺取差價。”其中“低價進”、“高價出”是通過對舉的方式出現的,它們不能單獨使用。
另外,作狀語的名詞也有三音節的。如“運動員出身”、“出廠價銷售”等。
1.3 穩固性與臨時性
在名詞作狀語的搭配中,還有一個穩固性與臨時性的問題。有些名詞作狀語可接受程度比較高,使用范圍比較廣,出現頻率比較高。甚至有些名詞與動詞只有一種搭配,穩固性較強。如:感情用事、好言相勸、惡語相對,等等。而有些搭配是臨時性的,需要特定語境。如:“你趕快一團報到去吧”“著名學者將與觀眾朋友熒屏暢談”。這里“一團報到”、“熒屏暢談”顯然是臨時用法。
但是,正是這種臨時性的用法,體現了漢語是一種意合型語言的特點。漢語表達方式靈活多樣,人們習慣于把兩個成分直接組合在一起,通過詞語的排列組合、語義相加,來創造新的表達含義。如“友情出演”、“友情代言”等。
2 名詞作狀語的制約因素
2.1 構詞法的影響
名詞作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十分常見,這種現象一直保留到現代漢語中,尤其保留在構詞法中。例如前面提到的雙音節詞語和四字成語。由于現代漢語有詞、語同構現象,人們受這種構詞法的影響,就把詞法運用到句法中,通過類推創造了大量名詞作狀語的例子。
2.2 增強語言的描寫義
通常認為謂詞性詞語比體詞性詞語的描寫義更強。尤其是抽象名詞,它往往反映了人們對抽象事物的概括,相對于其他名詞,其可感性和形象性就更弱一點。但事實表明,抽象名詞充當狀語時,反而具有了較強的描寫義。如王利(2006)的研究表明,名詞具有強性質義時更容易充當狀語。如“激情演唱”、“動態描述”。
2.3 經濟性原則
名詞直接作狀語,省去了更多的描寫性成分,體現了語言經濟性原則。如:(8)敵人陰謀策劃了一個騙局。(9)我們深情緬懷烈士。(10)我國主張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
在這些例句中,“陰謀”替代了“用陰謀”,“深情”替代了“滿懷深情地”,“和平”替代了“以和平的方式”,這樣不但讓表達清晰,而且使語言簡潔。
2.4 韻律美原則
漢語自古就講求韻律美,在名詞作狀語時,名詞與修飾語往往是雙音節組合,即四音節雙音部的固化結構。名詞作狀語言簡意賅,具體生動,用對偶加強語義,體現了漢語的對稱美與節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