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教育界對語文教育的重視逐漸增強,中學語文的教學模式的構建也逐漸成為語文這個大舞臺的主角,筆者從導、讀、思、練四方面淺析如何構建中學語文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教學模式 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新的目標要求,結合現如今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我們不能忽視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模式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心理學以及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提出“導—讀—思—練”教學模式,旨在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良好的閱讀過程中,使學生深入思考,發散思維,通過有效的練習,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能力。
“導—讀—思—練”教學模式圖示如圖1:
1 導讀的重要性及方法
“導”即引導,向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選擇能觸動學生的材料或者學習信息,設置一些學生親身經歷過或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情景,能使學生產生聯想,主動去思考想象,就是一種無聲的策略性引導。教師通過“導”的過程,激發學生興趣,使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首先,情景法導入。教師通過場景設置,使學生能夠切身體會課文,融入課文的創作背景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情景法導入既可以作為新課程的導入,也可以做新舊課程之間的過渡,是課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它直接影響著學生接受后續內容的興趣。從教學目標出發,這種導入方法否定了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注入式教學,使教師講授知識改變為學生自主探求知識,把教學的核心放在思維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方面;從教學內容出發,情境的創設要與教學重點相互關聯,同時,又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為學生后期的探索、發現預留出一定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索、發現、解決等能力;從教學結構出發,這一方法著重以學生自主觀察、自由聯想為主 。其次,展示法導入。展示法導入可分為語言描繪、圖像展示、實物展示、活動展示等具體展示方法。教師可通過語言、圖像、實物展示,或是設定一個相關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再通過精要、生動的講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知識結構。
2 閱讀與朗讀的有機結合
即閱讀、朗讀。通過“讀”的過程,加深課程印象,利于課程理解。要學生切身體會“四感”,就離不開“讀”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憑借自身對課程的理解經驗和情感積累進行范讀,使學生對課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起到一個向導的作用。在教師范讀使學生對課程有了初步了解以后,讓學生通過自讀,來主動走入課程深部,啟發學生自身對于課程的理解和感悟。
3 思維的創新價值
即思維、思考。中學語文教學要摒棄“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注重學生思維的發散與思考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要做的就是質疑討論。新課程所堅持的觀點是,自專制通往民主,自封閉過渡到開放,由學科通往學生經驗的途徑。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觀念中提倡避免教師單方面的傳授和安排,應注重課程的創新與價值。在教學過程,配合具體教學內容,加深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加學生的自我體驗,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加強學生的參與能力與對自我的肯定。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找并追求以實際的參與中尋求體驗,在不斷創新中求發展。 教師根據語文教學的新課程特點和學生在現實學習過程中常遇到的教學難點提煉出教學重點,有針對性地設置疑問,對學生進行相關啟發,并(下轉第134頁)(上接第128頁)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對課程進行思考,提出問題。這樣,讓學生產生質疑后自覺、主動地叩開知識的大門,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認知能力,積極、努力地進行自我探索。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持不同觀點或者是錯誤觀點的學生,要保護好他們的積極性。通過質疑討論,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也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相互學習,不斷進步。其次要做的就是總結感悟。在質疑討論過后,或是課程結束的最后,設置“總結感悟”的過程,通過概括課程內容、談談學習感受等一系列方式,讓學生自我思考、總結。這樣,不但能夠鞏固知識,開啟學生感知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切實行動,助力教學模式完整
即練習、鍛煉。在語文教學模式中,“練”是必不可少得一個環節,教師通過練的環節,可以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以便完善,學生通過練的環節,可以完成自我檢驗,查漏補缺。
口述練習對教學模式非常的重要。口述練習包括:背誦原文、概括大意、談感受等教學方法。通過口述練習,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夠使學生的表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寫作練習同樣不可忽視。寫作練習包括:命題寫作、模擬創作等教學方法。通過寫作練習,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以及寫作能力的進步。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教育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人們逐漸接受新課程改革的觀念,改變傳統的學生學習方式,改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生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加強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協作學習。
無論什么樣的教育和學習,都應該順應一個大致的方向進行。而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模式上卻存在著許多具體問題。本文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具體問題而做的一個研究課題。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條適合新課標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路子,為中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提供一個有利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去,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必須進行平等地交流,才能激發師生之間的心靈碰撞,才能產生智慧的火花。“導—讀—思—練”教學模式就是要創設一個能產生智慧火花的活躍的語文課堂氛圍。
“導—讀—思—練”教學模式的實施及應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熱愛學習、樂于學習。這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包括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身邊和生活中挖掘材料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導—讀—思—練”教學模式的實施及應用,同樣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發散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進學習中去。“導—讀—思—練”教學模式的實施,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有所成。
學生的學習成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測評:學生思維發展、智慧發展、求知欲發展、創造力發展等。因此,“導—讀—思—練” 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施旨在促進學生在通過中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如何去學習、學會如何進行相關研究并學會自我創造,讓學生成為實踐的主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教師,在課程改革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促使廣大語文教師把握好課程標準的內涵,進而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行語文教學模式的合理化設計,把學生培養成一個高素質的人,既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立足點,也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