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今,中國與德國作為亞洲和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在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回看歷史的長河,兩國在世界舞臺上發生的交匯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到目前為止,據能夠發現的文獻資料顯示,兩國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世紀30年代,也就是中國元代的時候。然而,這兩個在地理上相距甚遠國家間的交往,由于德國的侵略行為,也曾有過十分黑暗的時期,但是對待這一歷史時期,我們應該以一種辯證的眼光進行思考。
關鍵詞 世界強權政策 膠州灣 三國干涉“還遼” 巨野教案 殖民統治的雙重性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1871年,隨著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隨后在凡爾賽宮加冕稱皇的威廉一世)率軍攻占法國,長期處于分裂狀態的德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統一后,德國的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逐步從一個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并進入帝國主義時代。這時的德國推行的是一種“歐洲強權政策”,企圖在歐洲大陸建立德國的霸權。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德國皇帝,這位德國皇帝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和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常常進行叫囂戰爭的演講。《倫敦晨報》就曾這樣評價過他:“德國皇帝全部被控制于一個主導觀念,這個觀念便是戰爭。無論是在夢中或是醒來,戰爭侵染了他的心靈之帛。”也就是在這位好戰德皇的策動下,德國對外擴張的步伐不僅僅局限在歐洲大陸,而是伺機向遙遠的東方擴張,對外政策也就隨之轉變為“世界強權政策”。
隨著德國在華貿易勢力和政治影響的步步加深,對中國的“渴求”必然不會滿足于此。德國首相布洛夫公然叫囂道“別的國家彼此分割大陸與海洋,而我們德國只能欣賞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該是德國取得陽光下一席地位的時候了”。為了配合所謂的“世界強權政策”,德國迫切地希望擁有一塊像香港一樣,能作為勢力范圍的永久擴張據點。想在中國擁有立足之地其實是德國早已蓄謀已久的。早在德國統一之前,德國國內就有一些支持殖民政策的分子提出在中國設立基地的建議。但究竟是什么契機和原因讓德國再也掩飾不住帝國主義的本性并選擇了中國的膠州灣呢?
在德國統一前,德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就在先后經歷來華的七次考察后整理道:膠州灣是華北“最大、最好海港”,可以是“一個伸展到華北的鐵道網的海岸據點”,并且“膠州海港的開放和上述與內陸連接的交通線的開辟,是山東豐富的煤礦資源的前途所在,即使中國在物質上、科學文化上和工業生產上的崛起似乎會直接違背歐洲先進工業國的利益,但這是必然要出現的一種發展趨勢。鑒于這種情況,外國列強必須保證自己在這一即將到來的大發展的時刻得到盡可能多的好處。”
對于德國來說,在中國設立的擴張據點既要能夠作為海軍基地,又要符合德國在華的商業目的,并能夠在戰時發揮強大的腹地支持作用。膠州灣恰恰能夠符合德國的全部要求。
其一,膠州灣是個中國北方天然的不凍港,氣候冷暖適宜。船只向上可以到達旅大、向下可以行駛至江浙一帶,在膠州灣口的內外還坐落著星羅密布的小島,不僅擁有安全的停泊處,更無需過多的費用便能輕易而舉地進行防守。
其二,這個水深港闊的膠州灣附近有煤等礦產,盛產花生、豆油、皮豬、棉花、藥材等當地的土特產,是一個可以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寶地。
其三,在膠州灣設立軍港與其他列強在中國所占領的據點相距甚遠,不易發生不必要的軍事和商業沖突。
因此,德國的眾多大臣以及在華的德國公使都紛紛向德國政府建議,把膠州灣設立為在東方的海軍基地。德國時刻窺探著機會,伺機而動。而隨后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就給德國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絕佳機會。
閉關鎖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這場中日戰爭中大敗,為了繼續維持清王朝的統治更是喪權辱國的滿足了日本所提出的一系列割地、賠款的不平等要求。然而日本趁機在亞洲的飛速崛起以及迅速擴張的囂張氣焰給眾多希望在中國“分得一杯羹”的西方列強造成了強大的威脅。清政府更是看不清現實的,奢望西方各國能“無私”的出面調停日本的割地要求。其中最為積極的就是德國。
“還遼”成功后,德國便暴露出侵略的本意,率先向中國索取回報。清政府不但滿足了德國的在華經濟的要求,還允許德國在漢口和天津設立租界。然而,這并不是德國在華的全部利益要求,隨后德國更進一步向清廷提出割讓一個煤站作為軍港的要求。
誰知之后發生的一件事更給德國占領膠州灣蓋上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1897年11月1日深夜,為了教訓長期以來欺壓百姓的神甫,山東巨野縣大刀會民眾悄悄潛入德國圣言會天主教堂,殺死兩名傳教士,史稱“巨野教案”。也就是這一事件使德國找到了借口,迅速派出海上艦隊占領了膠州灣,并與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
此條約規定:德國以99年的期限強租占地面積約550平方公里的膠州灣及其南北兩岸的陸地,這一區域統歸德國管轄,德國可以任意停泊艦船、駐扎軍隊;另有6500余平方公里的區域實行中德共管,德國官兵可自由通行,但中國若派駐軍隊須與德方商辦;德國享有山東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承辦任何工程的優先權。自此,整個山東便成為了德國在華的侵略據點,隨后西方各帝國主義列強也紛紛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
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希望向全世界展示德意志帝國的威嚴與實力。他一心想要與歐洲其他列強在亞洲展開較量,并把膠澳地區建設成為可以和香港一決高下的永久性典型殖民地。
回看歷史,德國在膠澳地區不僅僅進行那些單純的經濟和原材料的掠奪,更把該地區作為一個長期投資建設的區域。
一方面,德國在山東的侵略勢力涉及了中國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據不完全統計,“從1898年至1914年,德國從青島港搜刮的財富總金額達4496萬馬克。其中,1905年至1913年,德國從膠濟鐵路獲得的利潤有1950萬馬克之多,1901年到1913年,德國從山東煤礦掠奪煤炭340萬余噸”。根據《膠澳租借條約》的相關規定,中國允許德國在山東修建的鐵路有兩條第一條從膠州灣起,經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至濟南及山東省邊界;第二條由膠州灣到忻州經萊蕪到濟南。中德雙方應合作設立鐵路公司,共同負責山東地區鋪設鐵路的相關經營工作。但是,德國利用自身的強大經濟實力在貌似合伙經營之下,直接控制了山東運營的所有鐵路,掠奪了絕大部分的鐵路收益,并與其他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勾結,控制中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十一,即1018公里。除控制了中國鐵路交通大命脈之外,德國更是利用《膠澳租借條約》,將所控制鐵路沿線兩側30華里內的煤碳開采權以及相關事業的經營權占為己有,將掠奪中國礦產資源的企圖心披上了一件貌似“合法化”的華麗衣裳。將濰縣的坊子、博山周圍的淄山和金嶺鎮沿膠濟鐵路至張店鐵路沿線以北30華里的礦區設立為由德國獨自開采的區域,甚至不允許中國人在這一區域進行礦產開采。
另一方面,德國在山東進行殖民掠奪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絕不能忽略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在德國占領膠澳地區的17年間,德國政府一直進行了必要的財政撥款,共計1.7多億馬克。這種促進作用在青島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青島地區的城市規劃、建筑風格、城市地下水和電力設施以及海港、道路修建、城市產業發展都充滿了德國的風情和韻味;同時,文化滲透所帶來的德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也開拓了青島人民的眼界,提高了青島市民的素質,為青島的城市發展培養了大批的現代化人才,使當時的青島一躍成為中國沿海的一線城市。
然而,歷史的車輪仍舊滾滾前進,侵略者必將不會永遠獲得上帝的青睞。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德國的戰敗,其在華進行的一系列投資還遠遠沒有獲得相應的贏利,德國妄圖在中國實施的長期侵略政策便宣告失敗了。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要用一種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過往發生的歷史事件。德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血腥侵略行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客觀上給當時的中國所帶來的經濟和文化上的積極影響也不能盲目地因為仇恨而視而不見。這段歷史,應作為一種國人為現今國家奮發向上的原動力而永遠珍視;同時,也應作為當代中德關系不斷健康發展的前車之鑒而永遠銘記。
參考文獻
[1] 張寄謙著.中德關系史研究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2] 柯偉林著.德國與中華民國.陳謙平,陳紅民,武菁,申曉云,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9.
[3] 潘琪昌著.百年中德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9.
[4]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7.
[5] 張炳杰主編.德國簡史.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