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克拉申著名的“二語習得”理論由五個著名假說構成其主體,即習得-學得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情感過濾假說、輸入假說。在這五個假說當中,語言輸入假說是其理論的核心成分。本文在重點介紹輸入假說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所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 克拉申 二語習得 輸入假說模式 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研究人們在掌握母語以后獲得第二語言的過程和規律。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對外語學習和二語習得之間的相通之處和本質差異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不可否認,二語習得理論對外語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學科水平、學習環境、心理特點、社會影響等因素都與中小學階段有著明顯的轉變,正確恰當的運用二語習得理論于大學英語教學現狀,才能進一步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1 關于克拉申語言輸入假說
目前在我國語言學界二語習得理論的主流派即是在20 世紀末影響最大的克拉申的輸入假說模式。具體而言,輸入假說模式由五個互相聯系的核心假說理論組成,這五個假說依次是:語言習得- 學得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語言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其中,語言輸入假說是克拉申輸入假說模式的核心部分。他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二語輸入,才能產生積極作用的習得,即要符合i + 1 的要求。“i”指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狀態,“1”指當前語言知識狀態與下一階段語言知識狀態之間的間隔距離。
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特點:(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incomprehensible input)只是一種噪音。(2)既有趣又有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為了讓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產生積極效果,有必要對其意義進行適度的修飾,輸入的語言材料趣味性越高、關聯性越強,學習效果越好。(3)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一個新的語言體系或模式,需要保證充足的輸入成分,并長時間對其進行演練。
2 語言輸入假說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2.1 控制語言輸入的難易程度
根據克拉申輸入假說的理論,輸入語言的難易程度恰當與否是影響學生能否全面、有效理解并吸收的基礎因素。相同的信息輸入,如教師采用較為簡明但同時又需要學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獲取的方式進行輸入,一定比直接采用機械簡單、毫無挑戰,或過于繁雜、學生難以理解的方式進行輸入達到的效果強得多。語言輸入過難,會導致學生學習的挫敗感,降低學習主動性,消化語言學習樂趣,從而導致英語教學的失敗。語言輸入過易,又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挑戰感、成就感。這一行為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尤為不利,同時更使學生產生英語學習的倦怠感,從而導致英語教學的無效。因此,在大學英語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科學分析班級學生的當前英語水平、英語學習習慣、課堂及校園學習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重點篩選擬將輸入的語言學習信息和資料。教師要保證將輸入資料的難易控制在克拉申輸入假說所指的“能夠理解并吸收,但需學習者付出一定努力才能達成”的程度,并通過科學靈活的設置課堂活動各個環節,設置與語言輸入難易程度一致的問題,充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對輸入的語言知識進行正確理解、充分吸收從而得以熟練使用。
2.2 關注語言輸入的趣味性和相關性
興趣因素與二語習得的效果息息相關。學生只要感興趣,即使材料具有一定的難度(略高出i + 1),他們也會全力以赴, 知難而進。教師應采取視聽說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供更多、更有時效性的語料輸入,彰顯語言的生命力,使學生體會到目的語的內涵、色彩、格調,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當然,教師也應重視語言輸入的相關性。輸入內容與教學目的應高度一致但留有適當自主空間。這樣,學生對學習效果的期待度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程度的結合,從而獲得語言學習的良好結果。
2.3 提高語言輸入的數量與質量
克拉申理論認為,如能保證讓學習者獲得數量可觀的,質量有保障的語言輸入,那么,其二語習得的效果理應因輸入材料的科學性而得以提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內教學時間,還應鼓勵和監督學生增加課外聽和讀的數量,建議學生制定可行的課外學習計劃,推薦數量和質量適當的學習資料,并對這一學習過程進行科學的監控和檢測。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作為教學的輔助資源,同時,教師應對網絡學習資源的正確性、關聯性、效果和效率程度給予足夠的關注。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英語專業技能,將教育學、心理學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習慣和特點相結合,為來自網絡途徑的語言輸入提供科學指導。
3 結語
綜上所述,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說模式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一線的教師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宜孤立地死板地照搬理論, 而應該客觀的、結合現實教學情況的對其理論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將其科學的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 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ts rivals. InN. Ellis ( 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M].London: Academic Press,1994.
[3] 向前進.二語習得主流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
[4] 楊連瑞.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 戴曼純.二語習得研究理論建設幾個核心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