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在經濟、文化等許多領域已經取得成果,京津冀區域分布著的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和河北體育學院四所高等體育院校,也有必要在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方面加強合作辦學。文本從三省市體育學院現狀出發,提出“京津冀體院聯盟計劃”合作模式,用合作共贏的思維統領四校高等教育發展,全面提升京津冀三省市體育學院辦學實力。
關鍵詞 京津冀一體化 體育院校 合作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1 京津冀區域體育院校現狀
在京津冀區域,分布著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和河北體育學院四所高等體育院校,是全國高等體育院校分布數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區域。北京體育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首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和河北體育學院均為省、市屬高校。
近年來,和京津冀兩市一省一樣,四校一直存在校際間“地區差別”。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對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政府對首都體育學院都給予了較大資金投入,同時兩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眾多發展機會使得北京體育大學和首都體育學院建設速度較快,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獲得先機。天津市和河北省近幾年經濟發展剛剛崛起,對天津體育學院、河北體育學院的建設發展存在歷史欠賬,相對影響了津冀體育院校的發展進程,但兩校具有后發優勢。
四所高校發展定位均以本科教育為主,北京體育大學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和天津體育學院是立足京津,面向全國辦學,河北體育學院主要為河北省服務。四校中天津體育學院本科專業數量最多,達到15個,北京體育大學本科專業數量居于第二位,河北體育學院本科專業數量最少,為7個。北京體育大學在校生數量最多,超過其余三校在校生的總和。北京體育大學師資力量最為雄厚,其他三校均處在同一水平。
2 京津冀三省市體育院校合作基礎
為推動京津冀三省市體育學院專業建設發展,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體育人才,就要建立京津冀三省市體育學院合作機制。四校在地理位置、人文環境、專業、課程、師資、教學設備等資源存在良好合作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自然環境。四校同處華北平原,氣候類型一致,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四校分別位于北京市區、天津市區和石家莊市,三市交通便利,京津間城際快速鐵路半小時可達,京、津到石家莊市車程也僅3小時左右。
(2)人文環境。四校同屬于北方地區,從生活習慣、習俗、語言等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3)硬件條件。四校中圖書館、運動場館、實驗室、實踐基地、網絡課程等教學資源都有可利用的一定空間,如四校實驗室可以提供共享服務等,能夠在節約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實現優勢互補。
(4)軟件環境。四校實施了學分制,使得專業、課程合作有了客觀基礎。四校間已經有部分師資被互聘為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同時,四校由于地緣、人緣的關系,各級行政領導間關系密切,存在合作的行政基礎。
3 京津冀區域三省市體育學院的合作模式
京津冀三省市體育學院應在京津冀三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宏觀指導下,在操作性強的合作協議框架下進行通力合作,調整各自的發展戰略,統一發展目標,實現系統的整體優化。
“京津冀體院聯盟計劃”是將三省市體育學院有機聯合在一起,三省市體育學院通過各種契約而建立起來一種松散型網絡組織,開展包括辦學目標、硬件設備和信息資源整合、跨校輔修專業與跨校選課、人事交流共享、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管理合作等活動。
3.1 辦學目標合作
三省市體育學院間要統一辦學目標,形成一種開放、交流和合作的文化,樹立一種“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發展要體現合作共贏,在不同目標領域內通力合作。
3.2 硬件設備和信息資源整合
重視在設施環境方面相互協調或整合。這方面的重點是使共同需要的設施“公用”,納入共享范疇來進行規劃建設。如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館等都是高共享性的項目。在大型儀器購置時,可以采用四校物資集團采購形式。
3.3 跨校輔修專業與跨校選課
近期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加強高校間開放合作,推進教師互聘、學生互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跨校選課與跨校輔修專業順應了教育部文件精神,符合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
跨校選課與跨校輔修專業旨在發揮四校優勢,四校拿出最具實力的優勢專業,接受對方本科生為期一年的異地學習與交流。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鼓勵其選學其他體育院校的精品課程或其感興趣的課程。京津冀區域三省市體育學院可以共同確定學分換算辦法,實現學分互認。在體育院校相應的研究生招生范圍內允許四校互相推免研究生等。
3.4 人事交流共享
實行校際教師互聘。四所高校簽訂協議,教師在專業、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合作,意味著四校內的千余名教師共同建設四校學科專業。建立高層次學術訪問制度,四校可以定期邀請對方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并派出知名教授或博士團、碩士團進行訪問活動。施行教師跨校進修制度,可以讓本校教師定期到其他三所學校學習進修。實行指導青年教師制度,為青年教師指定校際導師,使青年教師的發展道路更為廣闊。
3.5 學術交流、科研合作
四所體育院校在科學研究方面可以聯合組建實驗室或研究機構,長期合作,共同完成課題。相互交換研究人員和共同聘用研究人員,聯合進行某領域特殊課題的集中研究,聯合建立科技情報資料交換中心,向其它學校開放自己的科研設備。通過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宣講會、研討會、教學觀摩課、專業專項技能競賽等形式實現學術信息溝通。
3.6 管理合作
建立四校干部掛職鍛煉制度,半年或一年期交流管理干部、輔導員,對行政管理工作起到互相促進、互相提高的作用。除了管理干部的相互培養,文件規章制度應互相統一,四校還要成立組織機構去規劃、推動和監督合作事務,形成一定的制度或運作方式。
3.7 “京津冀體院聯盟計劃”保障措施
(1)成立學校層面的校際合作協調領導小組,設立校際合作辦公室專門機構,學校各職能部門與相關系部協調配合,形成聯動機制和為進修學生服務的網絡系統。加強溝通和交流,除了做好宏觀的合作事宜,還需進一步做好涉及學生學習及生活方面的細節工作。(2)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完善訪學工作機制,從制度上保證訪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和運行,如學生的選派機制、獎學金評定機制等。(3)建立校際合作網站,通過網絡宣傳四校合作,方便學生了解四校合作情況、選課等。
4 合作模式運行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4.1 需要兼容并包的胸懷
高等體育院校迅速發展,競爭加劇,這就要求管理者放棄本位主義思想,求同存異,把合作當作競爭的一種手段,堅持“雙贏策略”。四校的合作實質上是一種開放式的合作方式,應該用開放的胸懷,在各種紛繁復雜的聯系中尋求雙贏合作。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吸收和消化各體育院校不同的文化印記。
4.2 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共贏
隨著四校教育規模的擴大,生存與發展成為關注焦點,競爭不可避免。然而,在共同的地理、經濟、文化背景和承擔的歷史使命下,四校首先更應該強調合作,突出合作的主題。唯有合作,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共同發展,互利互惠,實現雙贏。這需要四校不能各自為政,不能計較一時一事,要多為對方考量,優勢校要多為發展中院校考量。
4.3 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四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學科優勢和歷史文化傳統。四校都將從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中獲益。可以首先嘗試從學生聯合培養等較容易的合作項目開始,在溝通、交流中尋求共同目標,逐漸帶動校際之間教師、管理干部、系部等多層面的交流與合作。
4.4 實現高效、優質的教學管理和服務
要加大四校校際合作項目實施的制度研究,如統一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和完善學分互認體制等。也要加強如資產產權歸屬界定、財務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建。四校可以成立合作協調委員會,委員會重點工作是研討合作戰略、目標、范圍、方式,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制定合作政策和制度,確定合作事項,下達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各方關系,保障各方利益,增強凝聚力,順利推進“京津冀體院聯盟計劃”。
4.5 搭建信息交流平臺,促進信息融合
四校間應建立“信息化校園”,建構網絡信息平臺,以四校合作網站形式實現更有效的信息交流與合作,促進信息融合。
京津冀地區體育學院實施合作辦學,作為一項涉及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及管理的重大嘗試性舉措,無論對于體育院校,還是對于學生個體來說,都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創新性實踐。無論是具體的環節操作,還是宏觀的戰略部署,都需要做大量精心的準備和研究,唯如此,才能保證教學合作的良好運行,保證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易金生.做強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0(5).
[2] 吳巖,等.探索構建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新理論[J].中國高教研究,2010(2).
[3] 楊學新,李小剛.首都地區高等教育合作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
[4] 梁秀梅,李斌,胡元木.高校開展校際合作新舉措的審視與思考——基于山東經濟學院本科生“第二校園經歷”的問卷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9.24(3).
[5] 江艷,陽榮威.校際合作中的資源有效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7.8.26(4).
[6] 胡弼成,江艷.高校校際合作何以可能.煤炭高等教育,2007.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