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盤錦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通過與其所處獨特濕地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及主動調適,實現了該地區長期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平衡和諧、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也形成了當地頗具特色的濕地文化。本文采取生態人類學的理論視角,以盤錦雙臺河口濕地附近居民和他們種植的水稻為研究對象,在資料的獲取上,主要通過訪談、參與觀察和收集相關文獻資料的方式,針對水稻種植與盤錦濕地文化的歷史互動關系,提供了一個把對單一物品在單一文化中的象征意義放置在更寬廣的自然、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研究的個例。
關鍵詞 水稻種植 盤錦 濕地文化 生態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地處渤海之濱,遼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的盤錦地區,早在唐宋時期就有關于該地區濕地的歷史記載,從古至今,獨特的濕地自然環境對當地居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1 盤錦雙臺河口濕地歷史與現狀
早在唐太宗出兵高麗時期,據《資治通鑒》卷197載:“庚午,車架至遼澤,泥淖二百余里,人馬不可通,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壬申,渡澤東”,唐代這一地區沼澤分布范圍是相當廣大的。及至遼金時期,沼澤面積較漢唐時期縮小很多。據《武經總要》前集卷22記載:“乾州在醫巫閭之南,古遼澤之地。”乾州即今遼寧省北鎮縣西南12里觀音洞附近。在遼代,這里已不是沼澤,于是出現了行政治所,這充分說明遼金時期遼澤已經大面積萎縮,但盡管如此,面積依舊十分廣大,如遼圣宗統和三年(985年)七月備軍,八月欲伐遼河平原移動的高麗國,但因“遼澤沮洳”,車馬不能通過而“罷師”。明代,沼澤區比之前代沒有多大改變,《遼東志·卷七·巡按御史李善奏復遼東邊事疏》:“豬兒山、老虎林、遼河套等處,……夏旱水淺,虜騎可涉。冬寒冰凍,如履坦途,抄掠人畜”,致使“田野荒蕪”。又云:“且今道路阻隔,遼河又兼盤山、牛莊低洼天雨連綿,水輒泛溢行旅阻隔。萬一開原有警,錦義、廣寧之兵何以應援,……遼河失守,則遼陽不支,遼陽不支,畿輔之地豈能安然也哉。臣慮及此,不能不為之寒心也,計今開復舊路墩空,城堡了守,官軍往來道里可減三之二。” 清代的沼澤面積依舊相當可觀,《盛京通志》卷16記載:乾隆年間(1736-1795年),遼“河左右百余里,每迂夏雨,泥淖難行”。又云:“自盛京(沈陽)西至廣寧,地勢洼下,向當夏秋之季,霖潦縱橫,車馬濘滯。”
晚清到民國時期,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這一地區以水稻種植業為代表的農業開始蓬勃發展,整個現代初期,農業在前進,把耕種推向山崗,開墾濕地,排干沼澤,變荒地為耕地。①建國后,憑借著平坦的地勢,密布的水網,分明的四季,溫和的氣候和豐富的耕地資源,盤錦成為了遼寧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大米基地。
2 盤錦水稻種植歷史變遷
清以前,盤錦地區一直處于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統治區的邊緣地帶,種植業發展速度慢、水平低。從1653年(清·順治九年)《遼東招民開墾則例》頒布和清末大規模闖關東開始,到張作霖出動數百輛車皮,從山東、河北半強制地運來十多萬農民,盤錦領地從事水稻種植業的人數不斷增加。此后,在東北淪陷時期,大批朝鮮、日本人遷入境內從事水稻種植工作,盤錦水稻種植業獲得長足發展。
1924年(民國13年),馬西川等三十二人連名向奉天省官地清賬局報請,將坐落在營口先平安河、大碾子房村(今大洼縣榮興、高家農場)海退淤荒4700頃用于試種水稻。1925年,經張作霖批準,定名為“營田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28年(民國17年)春正式掛牌成立,以盈利為目的,但卻以“開發淤荒,改良土質促進農業實業化”為宗旨,以“種植水稻,提高單產”,達到讓“荒淤變肥田”,實現農業實業化的構想。
盤錦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農業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開始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需求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農業生產的認識也逐步深化。改革開放后,盤錦水稻種植農場全部國營化的狀況開始變化,自由勞動力成為開發主力軍,盤錦水稻種植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新時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盤錦已有水稻種植面積10.7萬平方公里,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90%以上而且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總結出土地持續利用、有機物多層次利用、物種互惠共生和勞動密集型的高效立體種植等四類生態農業模式。
3 水稻種植與濕地文化形成的關系
一個地區的濕地文化,是該地區居民在長期利用濕地資源以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實踐中,基于對周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調適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它通常包括利用濕地資源的技術、管理濕地資源的制度和對濕地資源的認識等三個方面的內容,是技術、制度、認識三元結構的有機整合。
清以來,特別是晚清民國時期,隨著中原移民的大量涌入,帶來了當地精耕細作的水稻種植模式,此外,大批朝鮮、日本人遷入境內從事水稻種植工作,也使得盤錦的濕地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開發和利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在開發濕地的同時也對當地的濕地生態環境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后,盤錦水稻種植業進入了可持續發展新時期。盤錦水稻種植農場全部國營化的狀況開始變化,逐漸向生態農業模式轉變。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和水資源的統一調配:現在的農業跟過去的農耕不一樣,機械化作業。水網建立起來之后,水利局統一分配水資源。遼河流域水資源相當充沛。
據大洼三角洲開發區工作人員介紹:家樂是由教會創辦的,屬于農機合作社。他們做得挺有特色,真正把機械化推廣開來。他們所用的機械化技術都是引進的,缺少高科技元素,期間也通過信息技術與北京農業科學院進行交流,這是用遠程教育的方式。
為期半個多月的田野調查讓筆者感受到了以生態農業為特色的水稻種植業中所涵蓋的濕地資源的技術、管理濕地資源的制度以及對濕地資源的認識三元結構的有機整合,以及其對當代盤錦濕地文化的變遷所產生的作用。
4 水稻種植不足與濕地文化層面建議
生態合理性反對人們不受限制地追求高消費,把消費同滿足或幸福等同起來的傳統觀念,主張實行勞動閑暇一元論,即勞動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中介。生態合理性以符合社會生態要求的“生產的更少但更好”的原則取代利潤最大化原則,要求人們在勞動中尋求快樂和滿足。或者說是注重提高生活質量,不僅是要有物質生活,更是要注重精神生活,學會從創造性勞動而非異化勞動中獲得幸福,從而尋求生態合理性與經濟合理性的內在統一。②拒絕生產過程中的不必要的鋪張浪費,譬如所謂“貢米”的禮品包裝問題,加大技術資金投入,開發環境友好的生態肥料,不盲目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強化人本理性,要建立一個符合“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