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加強管理與整合,做強做優是時下正在發展壯大的中國醫藥流通企業的當務之急。那么,我國與國外優秀商業流通企業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在新醫改深入實施、逐步推進的情況下,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趨勢到底如何?醫藥流通企業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如何向更高的目標發展等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關鍵詞 藥品流通 醫藥市場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3-0027-05
中國市場已進入全方位、多領域的對外開放階段,國內市場逐漸國際化,國際醫藥流通企業已逐步進入國內市場,市場競爭強度不斷加大。近幾年我國的醫藥流通行業逐漸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正在向大型化、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新醫改的實施,相關配套政策的相繼出臺,使醫藥行業規模化、集約化成為發展趨勢。解讀與思考陸續頒布的諸如醫藥流通行業 “十二五”規劃等新政,可以預計,在政策的推動下,醫藥流通行業將重新洗牌,行業的大整合時代已經到來,中國醫藥流通行業處于一場急劇的變革之中。
1 對標國外先進醫藥流通行業
1.1 經營特點簡析
1.1.1 歐、美醫藥流通企業主要經營特點
計算機管理系統先進,自動化程度高,人員依賴性低。客戶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提交并確認訂單和了解產品價格以及庫存情況。藥品批發企業通過計算機程序計算出最優方案以提高分揀人員效率和安排藥品陳列位置。
以客戶為本,重視服務。幫助客戶平衡消費者需求與庫存,降低成本。近幾年更是為客戶增加了許多有價值的服務,包括為生產企業提供產品的包裝以及標簽服務,提供對疫苗、冷凍制品和罕見病藥物特殊處理方式服務,提供先進收款系統服務等。
1.1.2 日本醫藥流通企業經營特點
條形碼技術應用廣泛。所有藥品的銷售包裝上都有條形碼,條形碼的應用使藥品供應的各個環節操作效率與準確率都大大提高。
儲存、揀選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在規劃設計時考慮修建立體庫,采用立體貨架,提高整體儲存空間。揀選設備方面,物流中心通常會使用自動分揀機等揀選設備,同時結合商品條形碼的應用,提高分揀效率,嚴格控制出貨的差錯率。
倉庫管理軟件、物流中心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強大。物流中心非常注重管理信息系統的適用性,該系統會同多個自動化設備連接。
1.2 對標國外領先醫藥流通行業后的思考
國外大醫藥流通企業近二年經濟指標情況見表1。
1.2.1 醫藥流通行業最終要走向集約化、規模化
從世界范圍來看,醫藥商業從單一的物流服務提供商轉向整體方案提供商,是一個普遍的趨勢。不論是美國、歐盟還是日本,醫藥流通行業都經歷了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只不過不同的醫藥體制下的醫藥流通產業鏈不同,從而導致了整合速度的差異。但不管速度如何,發達國家的經歷告訴我們,醫藥流通行業必須提升集中度,最終將走向規模化。
1.2.2 并購促使龍頭企業取得超常速度的發展
國外大醫藥流通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并購和整合,或通過并購競爭對手,提升市場份額;或并購合作機構,提高服務質量;或并購業務相關企業,開辟新的業務領域。并購大大拉動了銷售的增長。除此以外,還要多方面向國外領先企業學習,比如,經營現金流,世界領先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都較為充沛,這給他們自身發展和兼并重組都提供了動力和基礎。并購后的整合提升,國外醫藥批發企業通常會選擇三種途徑進行整合:橫向合并化、地區擴張化、垂直一體化等。提升內部精細化管理程度,降低費用率,提升投資回報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也非常重要。
1.2.3 新興的盈利模式帶來利潤
就醫藥流通整個產業鏈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成本環節,因此,從行業本質而言毛利率下降是長期趨勢。對抗毛利率下降的有效方式是: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控制費率與加大增值服務,新的盈利模式不但能有效提升利潤水平,還能提高原有分銷業務的服務質量,進而創造更高的行業價值。
1.2.4 國外領先企業在華擴張帶來的機會和挑戰
根據IMS數據,預計2012年底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許多國外領先企業在其本土市場上的占有率已經非常高,希望能尋找更好的突破機會,紛紛看好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近年來,外資醫藥巨頭在華投資也不再局限于制藥工業,而是慢慢向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滲透,從生產延伸到分銷和藥品使用終端各個環節,外資發力進軍中國醫藥商業流通領域的苗頭已經顯現。
2 醫藥市場規模將繼續增加
2.1 藥品的生產與銷售規模增長
自2004年以來,中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及藥品終端市場增速均高于GDP水平(圖1)。中國醫藥規模持續穩步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行業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1978-2005年,醫藥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6.1%,1990-2009年,醫藥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8.7%。“十一五”期間,我國7大類醫藥工業銷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復合年增長率為24.4%,2011年工業產值累計15 707.5億元,同比增長28.5%,增幅基本持平。
據769家直報企業填報的數據,藥品流通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 568億元,實現利潤152億元,平均凈利潤率1.6%,平均毛利率7.2%,平均費用率5.3%(圖2)。2011年藥品流通行業銷售總額為9 426億元(全行業含稅口徑),扣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長23%。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步伐加速。2011年前100位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同期全國市場總規模的7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前3位集團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百強的42%,同比提高近8個百分點。
2.2 醫改新政助推市場規模擴大[1-3]
2012年,國家進一步加強新農合工作,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240元(2011年為200元/人)。新農合覆蓋面持續擴大,參合人口達到8.32億人,參合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管理水平隨之不斷改善。
2012年1月5日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宣布,2012年先在300個縣試點取消以藥補醫,力爭2013年在縣級醫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國家正在不斷加大對縣級醫院的投入,基礎醫療市場擴容將使市場規模進一步增加,各經營單位正在加大對縣級醫院市場開發力度,積極把握政策帶來的機遇。
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對醫藥市場具有重大影響,不僅有助于建立基本醫藥衛生制度,而且將提升醫療衛生整體消費,促進市場整合。國家平衡中國中西部地區醫藥發展與鼓勵藥品研發和創新以及在“十二五”規劃以及人口老齡化、財富轉移和城市化人口的驅動下,專利藥、OTC和仿制藥均有廣闊前景,跨國和本地企業力圖擴大市場份額和優化銷售渠道的作為會使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3 行業并購整合步伐將進一步加快[4]
3.1 第一集團已成規模
繼中國醫藥集團2011年站上千億級新臺階以后,華潤集團和上藥集團緊隨其后,2011年雙雙規模超500億元。國藥控股成功在港上市后,上藥集團于2011年5月實現香港聯交所上市,華潤集團計劃“十二五”期間在香港上市,并爭取入藍籌股。從國際經驗來看,收購、兼并是加快行業集中度的最快方式。目前美國三大醫藥流通的巨頭,都是通過不斷的兼并收購而形成目前的格局,這三家巨頭占美國整個醫藥分銷市場份額的96%。中國的三大商業龍頭企業所占份額也已迅速上升到30%,國內醫藥商業高度分散的狀況正在改變。
3.2 加快引進先進管理理念與加大走出國門融入世界的步伐
隨著整合浪潮接近尾聲,整合后的企業將放眼海外市場,國內醫藥流通企業走向國際已是時候,中長期前景將非常廣闊。大批潛在的境外交易將會由資金雄厚的中國本土醫藥巨頭發起,他們在國內或港交所上市并擁有可觀的高額并購資金(包括上市后的部分收益),將會考慮用于開展境外并購。
國內醫藥市場強勁的增長勢頭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將加快國外制藥企業和流通企業的進駐,我國醫藥產業不僅要實現走出去,走向全球,加快醫藥產品的出口速度以及高附加值醫藥產品在出口額中比重的提升,也要引進先進的國際技術和管理觀念,建立滿足多層次需求的醫藥流通市場體系。
大型的商業企業不僅僅是與跨國大型藥企合作,為其品種在中國總經銷或者區域總代理,更應把目光放在與境外的醫藥工業企業的合作上。在準確把握產業發展前景的基礎上,努力壓低并購目標的估值,降低并購代價,積極參與海外的并購。
3.3 重組并購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旋律
政策與資本是掀起醫藥工業并購浪潮的兩大動力。政府大力推行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扶持醫藥流通領域龍頭企業,陸續出臺的“十二五”規劃更是讓醫藥產業整合指向“強”與“優”。醫藥行業整合模式主要有兩種:吸收合并與發行股份收購。
醫藥公司的并購高潮不斷,做強做優是醫藥行業重組并購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持久性主題。企業借助資本力量進行并購重組將繼續促進行業結構調整和行業集中度提高。一批以上市公司為主體的大型企業集團間的競爭已拉開序幕;中小藥品流通企業或主動并入大型企業,共享大型企業的品牌資源,或采用聯購分銷、共同配送等方式結成聯盟,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連鎖藥店的渠道控制力會增強,直營門店數量會相應增加,單體藥店數量會減少,連鎖率進一步提升。
4 行業的新模式、新思路將不斷推出[5]
4.1 發展新的增值服務內容
目前,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的諸多企業還是以進銷差價和返利作為主要的盈利來源,這一模式未來會不斷受到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招標政策以及藥品降價的挑戰,毛利率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必須鼓勵發展已有的增值服務業務(第三方物流、IT創新等),進一步提高服務品質,擴大服務半徑,還要探究國外的增值服務模式,挖掘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潛在需求,對需求進行更多創新,根據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開創新的業務模式,從而應對行業整合、配送權之爭、價格調控等所帶來的一系列沖擊。
目前,我國藥品流通行業面臨著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由傳統商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建立并主導醫藥產業供應鏈的重大機遇,不認識到這一點,一些不能及時轉型的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危險。醫藥商業企業的經營將由賺取進銷差時代向收取多元化服務傭金時代轉變,醫藥商業企業應當努力成為藥品生產企業的代理商,通過代理產品配送業務賺取傭金,這是醫藥流通領域的發展趨勢。
4.2 通過信息化手段發展延伸服務
流通行業“十二五”規劃指出,要鼓勵藥品流通企業的物流功能社會化,實施醫藥物流服務延伸示范工程,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向醫療機構和生產企業延伸現代醫藥物流服務。大力推廣藥品流通企業向醫院延伸現代醫藥物流服務的模式,即藥品流通企業通過信息化手段將物流服務延伸到醫院的藥庫、藥房、科室直至病區,使醫院的藥品管理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整合。
4.3 品牌營銷與強強聯手
創新藥品經營模式,鼓勵批零一體化經營。未來商業的藍海在于以產業升級迎接政策的挑戰,把握機遇,通過品牌藥廠與品牌商業的強強聯手,多方合力營銷,實現共贏。
藥品零售企業開展藥妝、保健品、醫療器械銷售和健康服務等多元化經營,滿足群眾自我藥療等多方面需求。藥店的品牌定位是建立或者塑造一個與目標市場有關的品牌形象的過程,這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也是藥品經營企業由硬件提升邁向全方位提升的最重要的一步。
5 行業發展需不斷優化完善[6]
5.1 優化藥品供應體系
優化藥品供應體系是實現中國醫改的關鍵。物流中心應具備大范圍的網絡分布,高效敏捷的供應鏈,確保物資3~4 h到達目的地,以保證醫藥產品的供應;需滿足各層面對基本藥物和特效高端藥物的需求,尤其是保障疫苗的供應;藥品供應體系擁有國際標準的倉儲設備和供應鏈信息系統,能夠全程追訴和召回問題藥品;促使采購降低價格,規模化和高效率的供應系統能更好地促使成本降低。
也可以引進專業的第三方物流等市場行為反哺醫藥物流,讓行業處于充分競爭的狀態,這對于醫藥行業沖刺最后一公里配送會出現一個新的競爭態勢。例如,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正嘗試通過兼并重組社會公司,獲得進入醫藥流通領域的牌照,利用原有網絡建立醫藥配送專網,形成郵政控股、經營醫藥物流的專業化公司,這對醫藥流通行業說來既是意料之中的事,當然更是一件頗有壓力繼而轉為推動力的事情。
5.2 完善醫藥流通體系
醫藥流通網再造要保證基本藥物的可控性,配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積極參加藥品招標采購,做好藥品配送;要有高效的現代的物流體系改變現有多、小、散、亂的無序競爭狀態;保證戰略儲備藥品供應和調度,應該具備覆蓋全國城鄉的物流網絡,確保救災時候藥物的供應,確保一體化的物流信息和應急狀態下的指揮和調動;要保證特殊藥品的質量和安全,確保疫苗等特殊藥品的質量安全,其供應渠道需由政府授權掌控。
5.3 完善新物流體系的建設
完善和改進集中采購的平臺和功能的明確定位;形成以現代物流為主的網絡性配送,而且是公共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政府主導的全覆蓋網絡;建設訂單庫存等信息系統,構造全程的網上跟蹤平臺;建設以物流中心為依托,鼓勵對現有各地中小醫藥公司、物流中心的整合;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一批全國性和區域性的藥品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藥品流通樞紐。
5.4 推進醫藥電子商務
推進醫藥電子商務對已有醫藥企業背景的藥品B2C網站進行整合是好事,整合的關鍵是提高網絡自身服務能力和專業性。必須注意營銷的專業性,也就要時刻關注藥品安全的重要性。考慮連鎖經營、物流配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提高藥品流通領域的電子商務水平。解決牽制藥品B2C發展的三件事:目前多數電子商務尚無《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及《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一瓶一盒的分解配送模式將會提高物流成本、對于B2C網上藥店要得到醫保定點資質的可行性。
6 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6.1 藥品流通市場規模將持續增加
2010年,我國醫藥商品總銷售額同比增長24.6%,2011年同比增長23%。預測2012年中國醫藥市場為11 500億元,增幅約為22%。預計未來幾年醫藥商品總銷售額增速仍在20%左右。結構調整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集中度將顯著上升,藥品零售企業比藥品批發企業的集中度更有待快速提升。
6.2 行業管理制度和藥品流通秩序將更加規范
2011年是醫藥商業子行業政策較為密集的一年,一些制度的出臺有利規范行業秩序,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促進相關企業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今后的醫藥市場將更趨向規范化、有序化的方向發展。衛生部2011年4月25日發布《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草案中關于“藥品安全”的表述顯著增加,細化了批發企業對存在質量問題的藥品的控制性管理。進一步規范藥企和藥店行為,保障老百姓用藥安全有效。在修訂草案的200多項條款中,有兩項條款在業內引起熱議:零售藥店不得有藥企促銷員,不得以搭售、贈送等方式向公眾提供處方藥或甲類非處方藥。
6.3 行業的現代化水平將有所提升
把現代化技術融入到傳統的配送和零售領域中去,現代物流的建設、先進的信息技術(包括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和供應鏈管理等新型管理方式)以及現代電子商務等的建設都有利于醫藥商業企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6.4 醫藥商業行業的整合將加速
一些不合格的、質量監管較差的商業企業將倒閉,這有助于提升全行業的集中度、整體質量監控和經營管理水平。醫藥商業類上市公司都是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龍頭企業,將受益于行業的規模擴大和集中度上升,未來有望逐步成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
參考文獻
[1] 干榮富. 新醫改相關政策帶來的影響[J].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2009, 40(11): 870-875.
[2] 黃敏, 干榮富. 新醫改政策對醫藥行業影響分析[J].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2011, 42(5): 116-120.
[3] 徐培紅, 干榮富. 新醫改后的醫藥行業發展之思考[J].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2009, 40(5): 102-106.
[4] 干榮富. 理解政策、把握市場是企業發展基礎[J]. 上海醫藥, 2010, 31(9): 408-410.
[5] 施能進, 羅文華, 吳錦. 新型藥品流通組織——“社區醫藥服務共同體”初探[J]. 上海醫藥, 2012, 33(5): 50-52.
[6] 孔學東, 干榮富. 中國醫藥產業的機遇、挑戰及相應對策[J].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2011, 42(1): 76-80.
(收稿日期: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