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醫藥企業遭遇信譽危機的主要原因是醫藥企業缺少社會責任意識和信譽管理意識。提升醫藥企業信譽管理水平,建立醫藥企業信譽承諾制和醫藥企業違法通報機制,強化政府監管職能是遏制醫藥企業信譽危機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醫藥企業 信譽危機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F406.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3-0031-03
面對近幾年來不斷出現的醫藥企業違法違德、損害公眾生命健康的惡性事件,人們不禁要追問醫藥企業信譽失范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醫藥企業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行業道德底線?筆者認為造成醫藥企業信譽危機數量多、頻次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醫藥企業自身自律意識薄弱、信譽管理理念滯后是近年來醫藥企業危機事件的主要原因。
1 醫藥企業信譽失范的原因
1.1 對企業社會責任存在認知盲區,普遍缺少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等方面的社會責任,而目前許多醫藥企業將追逐利潤作為唯一目標。有的企業認為生存是第一位的,顧不到社會責任;另一些企業則認為,在市場經濟下,企業只需管好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沒有多余的財力和精力去承擔社會責任。顯然,這些企業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存在的價值完全割裂,將履行社會責任當作是企業額外的包袱與負擔。不僅中小醫藥企業拒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有的大型醫藥企業同樣漠視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2012年1月2日,國家環保部公布了2011年年末被環保部掛牌督辦的15家企業,名單中永安藥業和海正藥業赫然在目。環保部限令這15家違法企業在2012年6月前完成掛牌督辦事項,如不能在限期內完成整改,將報有關部門責令其關閉。
據環保部透露,永安藥業1.4萬噸酒精法環氧乙烷生產裝置未批先建,并已投入生產,污水處理站排水長期超標排放,現場檢查時還弄虛作假。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其外排廢水COD超標,電纜溝積存高濃度污水;抗生素菌渣等危險廢物擅自出售給無資質的企業,并對與環保部門聯網的在線監測數據進行弄虛作假。這兩家醫藥企業均是上市公司。在此之前,2011年6月中央媒體曝光了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廢水、廢氣、廢渣違規排放現象,但哈藥稱只有“搬遷是解決氣味問題的根本辦法”,因“缺錢”企業無法短期內異地建廠。然而,據該企業年報顯示,2010年該公司的環保投入約為1 960萬元,僅是其廣告投入的1/27;而其旗下哈藥六廠氣勢恢宏、流光溢彩的“博物館”式辦公大樓更是向公眾顯示了它其實“不差錢”。
哈藥、海正都是國內一流制藥企業,但是它們都缺失了一個企業公民應履行的社會責任——保護環境,靠犧牲環境質量來贏得一些醫藥企業一時的經濟效益,這本身就與醫藥企業自身所承擔的使命相違背。對此,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于明德稱,“中國已不需要以犧牲環境來換增長。”
而在近期曝光的毒膠囊事件中,九家醫藥企業因采用由工業明膠制成的膠囊藥品而導致鉻超標,對公眾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其中修正藥業、四川蜀中制藥、通化金馬藥業均“榜上有名”。這些企業明知工業明膠是不能用于制藥業的,但為了獲得高額的利潤,他們放棄了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1.2 信譽管理意識薄弱,重利輕譽
缺乏責任感的企業必定不重視信譽。某些企業雖然通過了GMP認證,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偷工減料。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駐中國負責人希基曾通過媒體明確指出:“中國生產藥物或活性藥物成分的公司有6 000家左右,其中40%至60%的制藥商在經營上沒有遵守良好的生產規范。”國內醫藥行業的專業人士也印證了這一說法,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院郭凡禮曾向《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表示:“FDA人士所說的這種四至六成欠規范的情況實際上是存在的。我國制藥企業普遍規模小、藥企中有八成以上都是中小企業,而我國目前出口至國外的藥品也大多以粗放式的原料藥為主。” 許多醫藥企業不愿按照嚴格的質量管理程序進行藥品生產,偷工減料,導致藥品質量不合格,嚴重損害醫藥企業信譽。有普藥大王之稱的四川蜀中制藥廠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其生產基地進行的飛行檢查中發現,該企業中藥制藥生產車間多處地板存在裂縫、生產記錄不齊全等嚴重違反GMP規范的行為。為此,浙江康恩貝制藥的代表提出了“合格假藥”的概念,即“一些藥品,特別是中藥,僅憑質量標準并不能判斷是否真假,只有按嚴格GMP標準生產出來,這個標準檢測才是有意義的。”他說,“這就像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而使蛋白質含量達標一樣,質量標準反而成了造假者的工具。”
1.3 缺乏公共關系戰略意識,公眾意識薄弱
國內醫藥企業普遍不重視公眾利益,公眾意識淡薄,公共關系管理水平低下。在各大醫藥企業的網站上,占據網站版面的主要內容是企業形象和企業產品的單向宣傳,面對社會公眾需要的藥學知識服務和以公眾為主角的信息包括企業員工信息的內容則少之又少。而虛假醫藥廣告更是花樣繁多,屢禁不止,成為眾矢之的,也是造成醫藥企業信譽危機的重要元兇。據2010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統計年報顯示,該年度共查處違法藥品廣告73 011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移送的違法醫療器械廣告有4 152件。
而當出現損害公眾利益的事件后,藥企往往尋找各種借口,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開脫。海南康芝藥業在出現兒童退燒藥尼美舒利事件后,不正面回應該藥品在兒童服用后是否具有安全隱患,卻再三指責同行強生進行不正當競爭,此舉無疑是本末倒置。實際上這正是國內醫藥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匱乏、公眾意識淡漠的典型表現。正是基于這兩個方面的嚴重缺失,加上國內許多醫藥企業未將信譽管理和信譽建設納入企業日常管理范疇,因而為各種醫藥企業損害公眾利益的危機事件埋下隱患。
1.4 急功近利,自律意識薄弱
除了醫藥企業自身管理理念落后外,醫藥企業自律意識薄弱也是醫藥企業危機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近幾年連續發生的齊二藥事件、欣弗事件、假阿膠事件、毒膠囊事件等都顯示了一些醫藥企業趨利意識過強,唯利是圖,突破職業道德底線。還有一些企業借市場變化和政策失誤,“鋌而走險”,不惜以損害企業信譽和公眾健康為代價以求得經濟效益。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平均漲幅為109%,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而2011年3月以來,中藥材漲價進入第四輪高峰,與此前3次相比,這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漲幅。由于中藥藥材價格暴漲,中藥企業叫苦不迭,一些企業怕藥品漲價會失去已有的市場份額,因此摻雜使假保持低價或原價,從而出現將“蘋果皮當板藍根賣”的行業“奇聞”,扯破行業自律的最后道德底線。
1.5 政策導向失誤,為醫藥企業提供違法借口
基本藥物制度施行后,帶來了一系列怪現象,據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了解,“最低價中標的模式不是扶優扶強,而是扶小扶劣,業內專家也都表示看不懂,低價中標的基藥在采購、配送和使用中已經出現了工業不想供,商業很難做,終端不愿用的局面”。 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一些醫藥企業為了能在招投標中獲勝,不擇手段降低成本,壓低價格,最終導致藥品質量嚴重失控。有記者在安徽省公布的國家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中標結果中看到,蜀中制藥廠有22個品種中標,其生產的復方丹參片(薄膜衣片,120片/瓶)的中標價為2.99元,而該品種的國家最高零售指導價則為14.1元,兩者價格相差近5倍,蜀中制藥的基本藥物在各省的中標價幾乎都僅是最高零售價的1/4~1/3。2011年5月24日,由中國中藥、中國化學藥在內的六大醫藥行業協會和17家全國大型醫藥企業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本次會議發布的建議書指出,“四川蜀中制藥公司為了占領基層醫療市場,使用‘低價中標’策略,實際生產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使用工業加工的中藥提取物代替中藥材進行生產,甚至涉嫌摻雜使假,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四川蜀中制藥這樣一些醫藥企業由于缺少道德自律,鉆制度空子,采用非法手段降低成本,制假售假,進而導致醫藥企業違法違規事件不斷,性質愈演愈劣,醫藥行業的社會信任危機亦愈發加深。
1.6 政府監管缺位,企業違法成本過低,造成企業僥幸心理
據國家藥監局2012年5月26日發布的信息,全國存在鉻超標藥品問題的生產企業共有254家,占全部膠囊劑藥品生產企業的12.7%。目前,已吊銷藥用膠囊生產許可證7家,移送公安機關處理的明膠和膠囊生產企業13家。在這次“毒膠囊”事件中,浙江省新昌縣是生產毒膠囊的“重災區”。新昌縣共有43家膠囊生產企業,年產膠囊1 000億粒,膠囊產量占全國1/3,在這樣一個“膠囊之縣”中,目前被查實共有7家企業涉嫌生產毒膠囊。有這么多企業存在著嚴重的違法生產行為,在此之前政府監管部門為何視而不見?據新華社報道,在這些違法企業中2011年已有兩家企業上了縣藥監局的黑名單,而他們僅被分別被處以2萬元至5萬元的罰款以及沒收了問題原料,當場銷毀了一部分成品了事。事后 ,這些企業依舊重操舊業,而藥監部門既沒有繼續跟蹤監測已經發現的違法企業,也沒有順藤摸瓜,展開更大范圍的對違法企業的監管打擊,僅僅滿足于完成日常事務性質的工作檢查而已。這種情形不僅僅存在于浙江新昌的監管部門,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正是由于監管部門未擔當應盡的監管職責,日常監管缺位,查而不處、罰而不嚴,導致違法企業產生僥幸心態。
2 對策
醫藥事業是為社會公眾解除疾病、延年益壽的高尚事業,醫藥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國家、民眾的共同要求,而醫藥企業是醫藥事業發展的核心載體。因此,提升醫藥企業道德自律水平,強化醫藥企業信譽管理意識是減少醫藥企業發生危害公眾生命健康危機事件的首要之舉;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和力度是遏制醫藥企業急功近利、唯利潤至上的重要的外部制約手段,加強醫藥信譽教育則是遏制我國醫藥企業信譽危機的文化保障。
2.1 強化醫藥企業內部信譽管理意識,提升醫藥企業社會責任感,提高醫藥企業自律性
第一,應建立醫藥企業信譽社會承諾制。醫藥企業應當向社會鄭重承諾,絕不制假販假,以次充好;嚴格遵守行業標準,絕不擅自降低行業標準追逐利潤;恪守職業道德,維護行業信譽。
第二,醫藥企業應樹立信譽管理意識,將信譽管理真正納入企業的日常管理之中。具體來說,醫藥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首先應當具有強烈的信譽管理意識,質量第一,誠信做事,規范、科學、嚴謹是醫藥企業必須恪守的行業規則,也是醫藥企業管理者的從業規范,醫藥企業管理者應具有較強的公眾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制定企業經營和發展策略時應將樹立企業信譽置于戰略謀劃之中。另外,應當將信譽管理分解到醫藥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如在員工培訓中設置信譽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在生產管理中,設置信譽考核指標;在醫藥產品經營銷售中注重信譽銷售、品牌銷售,將市場促銷和信譽營銷有機結合。在醫藥企業的危機管理中,更應當重視信譽教育,將危機公共關系預案與日常信譽管理相結合,使不論來自于企業自身還是源于企業外部的各種危機在萌芽之時得到有效遏制,在培育企業文化中將企業信譽文化融入其中。
2.2 醫藥企業可結合增強內部員工的成就感、榮譽感來提升員工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
如寧波立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為常年兢兢業業工作的老員工制作企業紀念畫冊、組織企業員工骨干成立課題小組與公司高層一起研討企業在管理與經營中面臨的問題,都極大地提高了醫藥企業員工的成就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增強了員工的使命感和道德自律,可大大降低醫藥企業發生信譽危機的風險。
2.3 擴大醫藥企業信譽教育范圍
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應當提倡各級醫藥類專業學校在其專業教育中增加醫藥企業信譽管理和信譽教育的內容,從源頭提升醫藥人的道德自律和社會責任感,使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信譽管理意識成為醫藥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專業意識”。
2.4 建立政府監管長效機制,強化政府監管力度,定期公布不法醫藥企業黑名單
強化政府監管,構筑監督、遏制醫藥企業因過度逐利而損害公眾的法制環境。政府醫藥監管部門一方面應嚴格按照相關的行業標準監督、檢查各類醫藥企業,同時應建立及時的信息通報制度和懲戒制度,將違法、違規醫藥企業公諸天下,曝光于民,使那些投機取巧、偷工減料、不按照行業規范生產經營,危害公眾健康的醫藥企業在醫藥市場上無立足之地。政府監管部門還應當加大懲治不法企業的力度,一旦醫藥企業違法、違規應給予嚴厲懲罰,提高醫藥企業違法成本。建立醫藥企業黑名單制度,定期在知名大眾媒體上公布不法醫藥企業黑名單,而不是僅僅在各層次的藥監局公告欄上。政府相關監察部門應當對執法不力、有法不依、姑息遷就,或礙于地方利益,巧立名目為違法企業開綠燈等的藥監部門和其他相關政府部門的瀆職行為給予法律追究,強化執法力度。
(收稿日期:2012-02-15)